張 萌
大學生網貸,就是以大學生為借貸主體,以網貸平臺為借貸對象,無須提供擔保人和擔保物,憑借款人的信譽發(fā)放的貸款。大學生網貸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大學生借款人是極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自尊心強和愛面子使得他們常常超出自身能力而消費,因此資金短缺時常發(fā)生,網貸便成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式之一。2015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大學生使用貸款獲取資金的比例達8.77%,其中小額信用貸款比例達5.33%,網絡貸款占比達3.44%”。[1]
網貸平臺總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類似“趣分期”的分期購物平臺;一種是針對大學生的P2P網貸平臺,像國外針對大學生的助學貸款銀行那樣,主要目標在于幫助大學生交學費和創(chuàng)業(yè);還有一種是傳統(tǒng)的電商平臺,比如阿里巴巴淘寶的螞蟻花唄和京東商城的京東白條等。
銀行辦理貸款不僅要出具格式條款以證明輸入,還需要信譽良好的親友作為擔保人,加上銀行借貸審核時間長導致許多人選擇網絡借貸。網絡借貸操縱流程簡單,僅需上傳手持身份證的照片即可申請貸款,且個人信譽作擔保不需要擔保人,從申請到發(fā)放貸款不足半天。
網貸平臺通常的宣傳手段就是低利率,但是大學生校園網貸實際年化利率經折算,普遍在20%以上,不僅高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甚至高于信用卡分期賬單等額還款利率的16%,相較于年化收益僅為3%的余額寶,差距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我國大學生借款的用途相較于國外的助學和創(chuàng)業(yè)而言,大多數(shù)人用于個人消費。從網上頻頻曝出的大學生網貸案件來看,大學生網貸的去向就是購買手機、化妝品、奢侈品,其目的只是為了炫耀。究其原因不難得出,大學生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建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觀念的影響,消費觀扭曲,虛榮心膨脹,只能網貸滿足現(xiàn)實的物質落差。
在網貸平臺上借款雖不及在銀行借款那樣嚴格規(guī)范,但歸根結底仍是簽訂借款合同,成立借貸合同關系。合同的本質在于契約精神,契約精神要求大學生簽訂合同時本著自愿,平等的原則,在不能履行合同時要承擔違約責任,大學生卻不以為然,簽訂借款合同時不顧自身經濟實力,忽視巨額利率帶來的巨大違約成本,最終導致違約。
在我國,專門針對大學生的網貸平臺很多,這些平臺的設立不需要執(zhí)照,又缺乏規(guī)范標準。此外,2013年《公司法》修改后設立公司的門檻大大降低,注冊資本和實繳資本相分離的結果就是網貸平臺的設立呈“井噴式”增長。即使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一些網貸公司也會在經營范圍一欄避免填寫借貸這一項,現(xiàn)實中卻經營提供高于同期銀行借款利率2-4倍的貸款,更有網貸平臺用上期本息結算計入下期本金,然后以重新計算利息的方式“利滾利”,大學生網貸就變成了“高利貸”。女大學生“裸條”也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借款人如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和約定的金額歸還借款,借款平臺便以公開其裸照相威脅,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網站上公開拍賣這些照片。這種借貸方式本身就違反道德,再加上暴力催款使得一些大學生因無法償還貸款而跳樓自殺,有違公序良俗為社會所不容。
作為互聯(lián)網金融發(fā)展的產物,網貸平臺確實為解決大學生消費問題作出一定貢獻,但其自身的復雜性又決定了其承擔作為源頭的風險:(1)合法性風險。網貸平臺蓬勃發(fā)展的背后,卻沒有一部法律對其存在的合法性有所規(guī)定,現(xiàn)有法律如《公司法》《證券法》均對其沒有規(guī)定,因此網絡平臺的存在本身就有不合法的風險。(2)集資詐騙的風險。我國國民金融風險承受能力弱,因此我國對于集資采取高壓態(tài)勢,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網絡貸款平臺的資金來源有自有和第三方兩種模式,第三方的資金來源模式,存在著網絡貸款平臺失控而造成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這種風險往往會觸犯集資詐騙金融犯罪。[2]網貸平臺的法人在設立公司時以不法占有投資人資金為目的,然后以高回報率為噱頭吸收公眾存款,加上多數(shù)投資人對金融知識和法律風險知之甚少,極易導致網貸平臺法人在吸收投資人的資金后捐款潛逃,因此存在集資詐騙的風險。(3)連帶責任風險。網貸平臺將投資人的存款借貸給借款人,因此無論哪一方違約,網貸平臺均無法獨善其身,都會與違約一方承擔連帶責任。
投資人承擔的風險主要來自于網貸平臺和借款大學生:首先,網貸平臺存在非法解散的風險。網貸平臺行業(yè)剛起步,各方面運作都還不完善,行業(yè)競爭激烈,一些本身就存在的缺陷一起作用就會導致網貸平臺非法解散,與公司解散不同,公司解散會進行破產清算,債券人的出資都會計入破產清算當中,而網貸平臺非法解散就會使投資人面臨巨大損失,承擔巨大風險。其次,借款大學生違約風險。大學生缺乏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一方面,一些借款大學生借用同學身份信息騙取巨額貸款,用來旅游、社交和購買電子產品,另一方面,又因為網貸利率較高,大學生難以償還這些貸款,這就導致網貸平臺難以收回借款,進而影響投資人收回本息。
首先,網貸平臺在校園宣傳時總會打著“零首付,低利率,秒到賬”的旗號,以吸引大學生借款。各大網貸平臺利率均高于同期銀行借款利率的4%,同時附加借款手續(xù)費和增值服務費使得大學生借貸面臨高利借貸的風險。其次,互聯(lián)網金融時代,網貸平臺和借貸大學生之間的交易信息不對稱,表現(xiàn)為大學生提供自己的學籍信息、身份信息,甚至是父母、同學的信息用以借款,與此相反,網貸平臺僅僅提供一個網址,通常借款人要償還巨額的本息及各種額外費用。一旦大學生向網貸平臺表示自己還不上,網貸平臺就會“友善”地提醒你去另一家網貸平臺借款,以“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讓大學生深陷網貸泥潭,但背后卻是,各個平臺狼狽為奸,共獲利潤,而大學生卻面臨著償還翻倍的本息的風險。最后是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網貸平臺要求大學生提供個人信息、親屬信息,甚至是“裸照”作為獲得貸款的條件,但網貸平臺缺乏監(jiān)管,對個人信息保存不當就會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各個網貸平臺之間也會組成聯(lián)盟共享個人信息甚至是最為隱私的“裸照”,這種侵犯借款人隱私權的行為一旦流行開來,不但致使大學生理性淪陷,道德底線失守,也將涉嫌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和敲詐勒索罪等違法行為。[3]
大學生大都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意味著在進行相關民事行為時,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就要求大學生在與網貸平臺簽訂合同時遵守合同條款,對借款額度和借款時間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解自己如果償還不了貸款時應當承擔的后果和法律責任,誠實信用是民法的指導性原則,這就要求當事人雙方在從事民事活動時需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4]網貸平臺不能以欺詐誘導的方式讓大學生簽訂網貸合同,不能在簽訂網貸合同之后隨意解釋合同條款,或者在辦理貸款過程中以各種理由收取各種手續(xù)費。網貸平臺合同中應避免不公平條款,合同自由是現(xiàn)在市場交易的基礎,其目的是維護公平和促進交易。合同自由就要求網貸平臺在與借款人訂立合同時應遵循公平自由原則,在擬定格式合同的時候,規(guī)定雙方平等的責任與義務。比如借款合同中還貸方式、還貸時間、相關利息的計算等都應當與借款大學生協(xié)商或者有可供選擇的機會。
網貸平臺在市場準入立法方面應適用特殊市場準入,首先注冊資本應以小額貸款公司為標準制定,而不是以一般公司或者商業(yè)銀行的注冊標準為準。其次主體資格應當獲得前置性許可,向工商部門申請設立登記許可,工商部門應當對其進行嚴格的審查。加強對網貸平臺的監(jiān)管,重點項目就是市場交易行為,參照證券和期貨等金融交易公司的市場運行監(jiān)管,由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jiān)會進行監(jiān)管,銀行和銀監(jiān)會應注意網貸平臺的運營動向,及時規(guī)制不良行為,公示違反法律的網貸平臺,不僅對規(guī)范其他網貸平臺起到警示作用,也為大學生借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對違法網貸平臺進行停業(yè)整頓,限期改正;對逾期不改的違法網貸平臺進行責令停業(yè)處理;對于拒不執(zhí)行停業(yè)整頓的平臺,可由主管部門向法院申請,同級人民政府應落實預防與打擊并舉的措施,守住金融行業(yè)風險的底線。
針對當前校園借貸市場中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應當盡快做出合理合法的規(guī)制與處理,保障在校大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亟待加大校園網貸的普法力度,使得借貸大學生能在面臨巨額“高利貸”時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同時高校可以開設網貸普法課程,了解金融方面的知識和相關的法律常識。高校開展網貸相關法律講座,輔導員定期開展班會及時了解大學生網貸情況,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網貸平臺征信體系不完善,建議授權開放合同三方征信系統(tǒng)查詢機制,同時網貸平臺還可以與阿里巴巴、支付寶等電商和第三方支付系統(tǒng)聯(lián)合,評估大學生的信用分值,降低風險。
大學生網貸作為網絡領域新興的一個行業(yè),在我國的迅速發(fā)展也證明了其市場潛力巨大,因此以大學生網貸法律風險和防范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通過加強契約精神建設、對網貸平臺進行市場監(jiān)管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建議,對網貸平臺和借款大學生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以期網絡貸款特別是大學生校園貸能夠健康綠色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