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事新聞工作的從業(yè)者會經常思考、遇到的是:在新聞中,是不允許記者發(fā)表議論的。那么,如何回答新聞五要素中的“為什么”?究竟什么是議論?什么是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有效詮釋?作者通過多年的采訪經驗,得出結論:新聞中事實背景的運用,就能回答新聞五要素中的“為什么”,也能對新聞事件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釋。
關鍵詞:解釋 起因 觀點 立場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2-0-01
美國新聞學家賴斯特說得清楚:“我看不出新聞背景與解釋有什么區(qū)別?!敖忉專谖铱磥?,就是新聞報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單一的新聞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寫”,提供新聞的背景知識,從而使讀者能夠對新聞事件作出客觀的判斷?!?/p>
根據上面的論述,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個W中的“為什么”,毋庸置疑就是解釋。而議論,按照賴斯特的解釋,只能是“報社或記者對新聞事件的主觀看法,它只應當在社論及評論版塊上出現?!睘榱苏f明解釋新和與新聞事實背景與議論的區(qū)別,下面的例子可以有效說明:
某議員視察了他的選區(qū)中的一些學校,這是新聞。為這條新聞提供必要的事實,說明他為什么要去視察學校,這就是解釋,用新聞術語來說,就是背景。不過,如果一名記者說議員應當為這些學校感到自豪與驕傲,這就成是議論。在新聞中,只能有新聞事實及背景,記者不應該發(fā)表個人的看法。因為記者是新聞事實的陳述者,只需將整個事件向廣大讀者介紹清楚,并不需要記者跳出來,對新聞事件“指手畫腳”、加以評論,否則,就與完成一篇新聞報道的意義背道而馳了。
從這樣生動的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解釋本身就是事實,也就是說用新聞事實去解釋新聞。因此,當前的新聞學,在講述新聞背景時,又稱其為“事實背景”。弄清楚這個概念之后,我們來詳細分析下新聞背景的作用。
新聞背景的首要作用,是說明新聞事件“前因后果”中的“前因”。為了說明間題,下面一條簡訊可以說明問題:
幾十年前,美國和朝鮮在大同江畔巨大的平壤體育館矗立的地方互相射擊與投彈。星期四晚上,兩國再次正面對抗。而這次使用的“武器”從殺傷性武器變成了毫無威脅的乒乓球拍,互相打給對方的乒乓球,戰(zhàn)場是世界兵乓球錦標賽場地。美國人被二萬五千名朝鮮觀眾不停頓的喊叫聲所壓倒,敗于朝鮮人的左右兩側抽殺。朝鮮隊以五比○擊敗新升到甲級隊的美國人。
這篇簡訊的第一句話就是新聞背景,它回答了新聞提出的關健問題,就是朝鮮觀眾為什么對美國運動員的態(tài)度不那么友好,美朝雙方從戰(zhàn)場移師到賽場的巨大意義。
多年以前,新華社對國外轉發(fā)了《北京日報》的一封讀者來信,建議在北京多多開辦旅游學校。新華社稿就事論事的報道了這個消息。不過在同一天,法新社對這封讀者來信也作了報道。法新社稿除了轉發(fā)來信的主要內容外,特地加段:“中國正在改進其旅游服務及設施,并將為越來越多的旅游者開放更多的地區(qū)。法新社加的這一段,就是新聞背景。它有助于向讀者說明,讀者建議開辦旅游學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迅速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的必然產物,消息本身的意義被放大、有效突出了。新華社稿沒有這段背景,就使消息成了孤零零的事件,消息呈現的效果沒有那么強烈。通過比較新華社與法新社對同一事件的報道,我們可以領悟出新聞背景的另外作用,就是有助于顯示、或幫助讀者理解新聞事件的重要性。相互關聯(lián)的是,新聞背景用得恰當,可以有效突出新聞稿件的新聞價值。國外通訊社曾經有這樣一篇報道:《過長江三峽》專稿,介紹長江航運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三峽風光。文章中有一段背景介紹:
這是一條奔騰不羈而又能為人類造福的大河,它浩浩蕩蕩地流過了中國的心臟地帶。這條中國最著名的激流發(fā)源自海拔五干四百八十六米的青藏高原。最初,它只是一條清徹的涓涓細流,隨后就改變顏色迅速地變成了宛如加了牛奶的咖啡那樣的滾滾洪流,一瀉六千九百九十九公里,咆哮著奔向上海附近的大海。
這一段背景介紹,的確有畫龍點晴之妙。把長江同整個中國聯(lián)系起來了。在國外,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自然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另外,文章還介紹了長江本身,是對前一段描寫的進一步介紹,也是向讀者介紹知識。這幾段背景的清楚交代,該篇新聞的世界意義就顯示出來了。如果記者不加背景描寫,孤零零地寫長江航運的發(fā)展,那么效果就會“大相徑庭”??梢栽O想,除了國外的經濟人士以外,普通讀者有誰關心千萬里之外的中國的一條河。而通過這樣一篇事實交代極其清楚,背景描寫非常豐富的新聞,很多外國讀者自然能對我國的航運發(fā)展有了深刻的了解,從而加深對我國的良好印象,吸引其到國內旅游、從教甚至是從事投資等行為。
交代新聞事實背景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表明記者的觀點。眾所周知,富有新聞操守的記者,不會在自己發(fā)布的新聞中妄加評論,但是,卻沒有明文規(guī)定,禁止記者通過自己采寫的新聞,表達自己的立場和看法。新聞學家曾經說過,在某個新聞事件中的五十個事實中,記者打算用哪些事實,不打算用哪些事實,打算用哪個事實作導語,編輯把這條稿件用在第一版還是第二十六版,用幾號字作標題,這一切,都說明純客觀的報道都是不存在的。這個觀點,現在在新聞界是被普遍接受的。新聞背景被用來表達記者的觀點,幾乎成了經驗豐富、寫作技巧高超的記者,共同遵守的原則。國外新聞學有默認的“規(guī)則”: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新聞中的各方觀點都要明晰呈現。通俗地講,一篇好新聞,記者的觀點是要讀者在讀完新聞后,新聞的段落、語句縈繞在腦海中、“余音繞梁”,讀者慢慢地去品味、回味,逐漸的領悟出記者的觀點,并深深地為該篇新聞乃至記者的寫作技巧和理論水平所折服。
結語
巧妙運用事實背景到新聞中,是向廣大讀者呈現一篇好新聞的必要之處,也是廣大新聞從業(yè)者必須反復研究,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應用的。例如,在報道某個新聞事件時,記者可以交待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各方面對它的反映,間接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不要自己站出來贊成或反對。這是完成一篇好新聞必須遵守的原則。目前,報刊上的大部分新聞,都是這樣寫的,稿件的可讀性日益提高。通過改進寫作技巧,記者可以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并且不用發(fā)表議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每篇新聞深深地印刻在讀者的腦海中,并有所回味。只有這樣,我們的新聞事業(yè)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發(fā)展下去。
作者簡介:宋莉(1977.05—),女,漢族,籍貫:吉林省長春市,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記者,工作單位:長春日報社,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