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虎
人為什么要讀書?因為眼睛無法看到的,文字可以;腳步不能丈量的,讀書可以。讀書讓你眼界開闊,生命優(yōu)雅。
讀書可以啟迪心智?!端问贰ぺw普傳》記載:趙普少年時不喜歡讀書,做宰相后才聽從宋太祖所勸發(fā)奮讀書。他每天回到家就打開箱子拿書讀,而且一讀就是一整天。趙普對宋太宗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壁w普死后,家屬看其箱中僅《論語》二十篇。真是“半部《論語》治天下”!讀書多了,在理性思辯中沉浸的時間長了,你對世界的認識就準確、深刻了。
讀書可以陶冶情操。讀過這樣一個故事:爺孫倆在河邊聊天,孫子問爺爺,每天讀那本厚厚的史書能記得多少?如果反正都要忘記書中的內容,為什么還要看?爺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孫子用裝煤的竹籃到河里去打水。孫子反復多次也沒能打上水來,有些泄氣甚至惱怒了。爺爺指著竹籃問孫子,這還是之前的竹籃嗎?孫子一看,之前的竹籃滿是煤渣的,現在的竹籃因為多次受到清水的清洗,已經煥然一新了。讀書如同竹籃打水,從表面上看我們似乎什么都沒得到,但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心靈已經被凈化得澄澈、明亮。
讀書提升語言修養(yǎng)。珍惜時間的學生常會說“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勤儉樸素的學生總認為“衣貴潔,不貴華”;升旗時站不標準時會有人小聲提醒你“勿跛倚,勿搖髀”;課間有人亂動別人文具盒時,會有同學婉言制止:“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吹较﹃栍鄷熛拢哮B兒飛翔,你會情不自禁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讀書改變了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發(fā)展了我們的語言與思維。
讀書改變氣質與容顏。蘇軾在鳳翔府任職的時候,董傳與其相從,當時的董傳生活極端貧困,但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樸素的衣著掩蓋不住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骨。蘇軾稱許董傳的志向,認為他“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可以養(yǎng)顏,“書味深者,面自粹潤”。其實并不是讀書真的改變了人的容顏,而是讀書給人帶來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性格的改變、思想的改變、格局的改變……任何人與你相處都會覺得舒服自在。
讀書吧,讓生命優(yōu)雅,讓精神豐盈。
(作者系連云港師專一附小教務處主任,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