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珍 湯 璐 薛 青
(云南玉溪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玉溪 653100)
“禁忌”一詞早在漢代典籍中就出現(xiàn)?!逗鬂h書·郎顗傳》中就有寫到:“臣生長草野,不曉禁忌,披露肝膽,書不擇言”。這里的“禁忌”百度百科解釋為忌諱,即避忌的事物。
“禁忌”的國際通用名詞是Taboo或Tabu(英文,音譯‘塔布’或‘塔怖’,意譯即禁忌),這個詞來源于中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亞群島,系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土語音譯”每當有事物或者行為被定義為“禁忌”,那么與之相關(guān)的就出現(xiàn)了語言禁忌和非語言禁忌。禁忌一詞涉及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可分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根據(jù)國際英語使用(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中的分類,禁忌主要涉及宗教、性、排泄、疾病、死亡、社會地位等級、年齡體重等。生活禁忌還有顏色和數(shù)字方面、服飾方面、飲食方面、喪葬嫁娶方面、稱謂方面和生理方面等等。
相比之下,不同的國家都會有不同的禁忌文化存在,但是禁忌文化是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共有的文化現(xiàn)象,只是其內(nèi)容和形式不同而已。
關(guān)于禁忌的由來,《中國民間禁忌》(任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一書做了簡要的論述:
(1)靈力說。認為禁忌的根源于靈力有關(guān),禁忌就是靈力以自然的、直接的方式、或以間接的、傳染的方式,依附在一個人或物或鬼身上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2)欲望說。認為禁忌的起源是心理上對欲望的克制和限定。
(3)儀式說。認為社會最初的制約是從儀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代表著一種無理的社會規(guī)定性,禁忌則是人們對儀式的恪守和服從。
(4)教訓說。認為禁忌的起源與人們對某種偶然因素的誤解,把它作為教訓來總結(jié)和記取?!?/p>
無論是什么樣的說法,都表明禁忌產(chǎn)生的背后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反映于不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等。
筆者經(jīng)過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國內(nèi)更多的是關(guān)于中泰禁忌文化在語言禁忌方面的研究。如:
陳好.中泰禁忌語對比研究.(2016)“主要研究的是漢語禁忌語和泰語禁忌語之間的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與文化內(nèi)涵。筆者從宗教禁忌、皇室禁忌、生理缺陷禁忌、兩性與排泄、兇禍詞語禁忌、日常生活禁忌、節(jié)日禁忌、詈語與粗俗語禁忌、數(shù)字禁忌、禁忌話題等十個方面,探討了中泰禁忌語異同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及如何規(guī)避禁忌語”。
吳婉儀.跨文化交際視野中漢泰語言禁忌研究.(2014)“主要通過跨文化的視角,對姓名稱謂方面禁忌、皇室與宗教方面禁忌、生理與兩性方面禁忌、詈語方面禁忌、數(shù)字方面禁忌、個人隱私方面禁忌、社會話題方面禁忌等七個方面的禁忌進行的介紹與分析,并在比較中探討了漢泰語言禁忌的異同產(chǎn)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論文還探討了語言禁忌在跨文化交際以及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運用”。
現(xiàn)如今,國內(nèi)對于對比中泰禁忌文化方面的研究還較少,在研究中泰禁忌文化方面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所以,筆者選擇了“跨文化交際視覺下的中泰文化禁忌對比研究”這一方面來進行探析。
歷史文化的不同導致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禁忌文化習俗產(chǎn)生差異,因為語言和非語言的使用都是根植于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的。在中國人們深受古代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一些語言禁忌和非語言禁忌在道德上起到了約束的作用。比如:語言禁忌中,晚輩不能直呼長輩的姓名。而在語言禁忌中最能體現(xiàn)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就是諧音式禁忌。比如:人們在一些喜慶的節(jié)日避諱說“三”和“四”,因為“三”的諧音是“散”,“四”的諧音是“死”,都是不吉利的詞語。中國人喜歡數(shù)字“六”,因為在“六”是“六六大順”。泰國人則不喜歡數(shù)字“六”,因為“六”在泰語寫作“??”,諧音“???”有“折斷之意”他們認為是不吉利的。另外在非語言禁忌中行為禁忌又是一個突出的方面。比如:吃飯之前不能敲空碗,吃飯的時候筷子不能直插在飯上。因為敲空碗像是在乞討,而筷子直插在飯上像是在給死人上香,都是不吉利的行為。在泰國,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和宗教熏陶使泰語中有著豐富的語言禁忌。比如在泰語中忌諱對僧人、皇室、教師、醫(yī)生等職位高的人直呼其名。另外在非語言禁忌中,泰國人認為公眾場合里,男女之間有親密的舉動和行為,如擁抱、親吻或握手等是不雅的行為,有違背泰國人的佛教理念。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遷。一些傳統(tǒng)的社會習俗被繼承發(fā)展至今。仍然沿襲著一些固有的、約定俗成的古代社會習俗,但同時新的習俗文化也在衍生。在兩者的融合發(fā)展之下有些不能做的事情便成為人們所謂的禁忌。比如:在中國的古代社會,掃墓的時候不能穿顏色鮮艷的服裝,是為了表示對逝者的尊重。發(fā)展至今也是一個固有的傳統(tǒng)。因為在中國,人們認為紅色代表大吉大利,常用于喜慶的場合,而一般在喪葬場合就常常使用素凈的顏色。在泰國,小孩子的頭只允許國王、僧侶和自己的父母撫摸,即使是理發(fā)師,在給人理發(fā)之前也必須說一聲“對不起”才開始理發(fā)。因為泰國人認為“頭部”在字義上或象征上是身體上的最高部分,不可隨意觸碰。
信仰宗教是人們尋求精神寄托的一種方式。每種宗教都有特定經(jīng)典,人們的思想觀念會被所信仰的宗教束縛。中國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度,而泰國大概有90%的人信仰佛教,所以泰國社會中,泰國人的任何行為都禁止對佛祖不敬。兩國人民對待宗教(佛教)的態(tài)度也大相徑庭。在泰國,如果進入寺廟一定要著整潔合適的服裝,不能穿短上衣和無袖襯衫及高于膝蓋的短裙等暴露身體部位過多的服裝。而在中國則沒有具體的限制。泰國女性禁止觸碰僧侶和佛像,若需要和僧侶交接物品則需要男性轉(zhuǎn)交。所以表明某些方面的信仰在性別等級中也有所體現(xiàn)。中國則不然,相反的,人們相信觸摸佛像可以帶來福氣。
在現(xiàn)代各種文化相互交織的時代,人們面臨著不同文化間的交往、合作和相互依存已構(gòu)成新的生活方式,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xiàn)實??缥幕浑H中禁忌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最容易引起誤解和引發(fā)沖突的就是禁忌。兩國間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兩國間文化交流的發(fā)展,禁忌文化在此時成為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禁區(qū),任何觸碰都可能導致兩國關(guān)系緊張。通過對兩國禁忌文化的研究,能夠促進兩國之間的經(jīng)濟,政治,科技,信息等的發(fā)展更加快速;能夠加強人們對兩國文化禁忌的了解和認識,減少誤解和沖突的發(fā)生,促進中泰關(guān)系的和諧發(fā)展。在外語教學中更要重視語言禁忌和非語言禁忌的研究,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中國國際化程度越來越深,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而隨著中泰兩國合作的不斷增多,泰國更是成為中國人選擇的熱點國家。研究中泰文化禁忌,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泰國關(guān)于宗教、日常生活、價值觀及言語等方面的禁忌,將文化矛盾扼殺于搖籃,盡可能的清除阻礙兩國發(fā)展的文化因素,促進兩國文化交流順暢進行,促進兩國發(fā)展。
由于中泰的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物質(zhì)、社會及宗教等環(huán)境不同,因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理解、推論,從而產(chǎn)生沖突和障礙。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人在一起交流一定會產(chǎn)生一些文化的沖突,及時有效的克服這些交際障礙顯得尤為重要。研究中泰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差異問題,,對中泰學生進行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