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東波 徐丹華
(九江職業(yè)大學,江西九江 332000)
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習近平同志一直都非常關注和重視當代中國青年群體的教育問題,對青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更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突出強調了“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這不僅充分表現出黨對于當代中國青年教育問題高度的關心和重視,也進一步推動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現實國情的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體系的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眾多場合的發(fā)言中,多次強調青年不僅要學好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也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提升自身能力。在充分梳理、總結前人優(yōu)秀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融合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和中國的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帶有鮮明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涵蓋了教育宗旨、內涵、方式等方面內容,在青年教育工作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曾指出,立德樹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在教育方面追求的重要目標,也是當代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基本責任。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經濟仍然處于高速發(fā)展的時期,這使得當代中國的青年群體很容易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誘惑,也很容易迷失自己,失去本心。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一些腐朽的西方文化也逐步傳入中國,對當代青年的思想成長會造成巨大的挑戰(zhàn)。正是在這樣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加強青年群體在道德方面的教育越發(fā)顯得重要。只有這樣做,中華民族才能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這項偉大的事業(yè)中順利地走下去,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中國夢方才可以順利實現。
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當前青年教育的現狀,從多方面對青年教育的內涵進行了闡釋。
1.2.1 重視“地位觀”教育
青年是決定一個國家富強與否的關鍵因素,一個國家若要富強,必須依靠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求,當代中國青年要努力培養(yǎng)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展現青年群體的活力。與此同時,青年群體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發(fā)揮樂于奉獻的精神,努力為國家的繁榮富強銳意進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1.2.2 重視“目標觀”教育
目標與志向是國家、民族和個人成功的第一步,尤其是對于青年而言,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是取得成功、實現個人價值的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夢是一項長遠的、偉大的事業(yè),它事關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幸福,是每一個中國人民的永恒追求,更是當代中國青年群體必須為之努力奮斗的崇高目標。因此,當代青年要樹立長遠的目標,有強烈的擔當意識,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融入個人奮斗目標,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兩個一百年”這一偉大理想最終的實現而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唯有如此,青年的人生才能稱之為有意義的人生,才能稱之為光輝的歲月、無悔的歲月。
1.2.3 重視“價值觀”教育
無論是對自身地位的界定,還是目標的最終實現,始終離不開正確價值觀發(fā)揮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從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指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 在他看來,核心價值觀是個人之德與國家之德的統(tǒng)一。作為個人,如果無德,便難以在社會立足;作為國家,如果失德,則會混亂動蕩,毫無希望。作為青年群體,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于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真正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1.2.4 重視“歷史觀”教育
歷史是對人類社會演變過程以及國家與民族發(fā)展過程的真實記錄,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人們展望未來的燈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現在的青年群體正處于歷史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但由于缺乏科學的方法作為指導,他們對歷史現象與歷史結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難以把握。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歷史觀會影響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因此,青年教育工作要特別注重對青年群體在歷史方面進行科學的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教育的方式上,認為應當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推動青年的全面發(fā)展。
第一,要將典型示范和具體教育兩者結合起來。青年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既需要榜樣的引領激勵作用,又需要具體的方法。只有這樣,青年才可以實現健康成長。第二,當代中國青年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自我認識的提升。青年只有敢于拼搏,才能成為符合國家和歷史需要的有為青年。第三,注意合理地將灌輸教育和疏導教育進行結合。青年不僅需要先進理論知識的灌輸,也需要各方面的具體引導。
每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歷史基礎,都是在總結前人優(yōu)秀思想與自身實踐經歷的基礎上而產生的。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也是如此,它不但有著十分廣泛的理論淵源,也與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時期的親身經歷有著不可動搖的聯系。
2.1.1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青年教育理論
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偉大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但是他們其實并沒有對青年教育問題進行專業(yè)的闡述,但是在領導工人階級運動的過程中,曾與青年群體進行過密切的接觸。所以,他們的作品中零散地分布著有關青年教育工作的見解。
關于青年地位與作用的界定,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青年是工人階級的中堅力量,是工人武裝的核心部分。關于青年的發(fā)展方向問題,馬克思與恩格斯指出青年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以崇高的志向作為自身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而在青年的職業(yè)選擇問題上,馬克思直接提出,青年應當選擇有利于推動人類社會和諧發(fā)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工作。也就是說,馬克思認為,青年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立志為人類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人類的解放和幸福奮斗,為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努力。
2.1.2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青年教育理論
自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關注和重視青年群體的教育問題。針對不同時期青年的成長問題,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來許多富有時代特征的要求,進而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青年教育理論,為我國對青年群體進行教育提供了諸多重要的理論支撐。例如,對于要培養(yǎng)怎樣的青年這一問題,毛澤東主席極力主張和倡導青年群體爭做“三好青年”。江澤民主席指出青年要努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習近平的青年教育思想正是對黨的前四代領導集體提出的青年教育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在青年工作方面的理論進行了豐富。
2.1.3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
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歷史的國家,中國人民在這段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十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所在。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明清時期的盛世文化,孕育了豐富的精神境界,有“君子慎獨”的自律精神,有“厚德載物”的包容境界。因此,它們所蘊含的優(yōu)秀教育理念成為了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十分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推動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一個人的經歷,特別是青年時期的經歷,往往最容易在其思想中留下明顯的烙印。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教育思想亦是如此,它與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時期的經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尤其是他的七年知青歲月。
1969年,青年習近平乘坐知青專列前往陜西插隊,地點是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后來擔任該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在梁家河插隊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農村,真正意義上了解了中國的國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懂得了什么叫做實際”。也正是這段經歷,使得他在青年時期便心系人民,樹立了“為人民辦好事”的理想。在這七年的知青歲月中,習近平不僅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在實際工作的開展方面也頗有心得。這一段非常特殊的知青經歷,可以說對習近平在青年教育工作方面的思想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使得他十分注重青年群體在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重視從理論與實際兩方面加強對青年教育。
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是適應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而產生的重要思想,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具有十分豐富的時代價值。
當代中國的青年群體想要實現自身的長足發(fā)展,肯定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在青年教育宗旨、內容以及方式上做出了科學的闡釋,有利于引導青年群體對自身進行合理的定位,人情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有利于激勵青年群體發(fā)揮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成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
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對科學文化素養(yǎng)及創(chuàng)新能力也十分重視,這是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發(fā)揮青年群體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支撐。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想要實現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yǎng)有信念、有品德、有知識、有本領的全面發(fā)展的青年群體。
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不斷總結歷史發(fā)展的經驗與教訓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國情的前提下建立的偉大構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群體是當代中國社會中最為有朝氣和充滿活力的群體,也是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群體。因此,青年群體必定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必須要依靠的重要對象。雖然由于年齡等多方面的原因,青年群體仍然不夠成熟,但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