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凌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荊州 434020)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以自身的辦學理念與宗旨為基礎,經過數代大學人的共同努力,伴隨時代發(fā)展而逐漸形成的共同、穩(wěn)定的理想與信念。因為各大學的辦學理念與歷史發(fā)展實踐的不同,各大學也形成了不盡相同的大學精神,不同的大學精神既是社會各界對這些大學不同的感性印象,也是身處大學的學子們?yōu)橹畩^斗的精神目標。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大學文化是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關鍵因素,是大學育人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大學文化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物質層面,即大學的基礎建筑設施和環(huán)境設施;二是組織層面,包括大學的各類制度;三是大學精神,即大學共有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大學精神是一種要求大學師生求善的人文精神,包含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因此相比大學文化的物質方面與制度方面有著更深遠、更直接的教化育人價值。大學精神包括眾多積極的價值觀念,不同時期的不同學者都對大學精神的內容提供有不同的認識與看法,筆者對新時代各大學的精神總結一下,得出大學精神的基本思想內涵,一定程度上與當前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也是體現了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
筆者工作于湖北一所高校,一方面傾倒于湖北傳承至今的燦爛的荊楚文化,另一方面也感嘆當前高校大學精神缺乏、校園文化建設落后的現狀。因此筆者認為,湖北高校應當也必須利用好荊楚文化的人文精神特質,凝練出具有荊楚特色和時代精神的大學精神。而荊楚文化博大精深,其蘊含的精神特質必定也能對大學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歷史記載,公元前506年,楚國都城被吳國所破,楚人申包胥自發(fā)入秦求救,倚宮墻哭泣七天七夜,直到秦出兵為止;蒙谷在城破之時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家保存法典;賣羊肉為生的屠羊說主動護衛(wèi)昭王出逃。復國后,楚王論功行賞,以上三人皆不受賞,原因是“為君也,非為身也。”(《左傳·定公五年》楚人歷來就具備將國事歸于己任的愛國責任意識,復楚戰(zhàn)爭中民眾“無將率以行列之,各致其死”(《淮南子·泰族訓》),楚人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值得身在楚地的學子們好好學習。當代危害社會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外敵,而在于社會內部道德的失范,甚至大學校園內也存在著學術不端等不良現象。當代大學理應成為社會的矯正力量,對于湖北高校來說,理應在學校內重塑大學精神,繼承楚人的愛國情懷,在大學校園內喚起民族責任感,形成新時代高校的愛國精神。
大學是社會先進思想的孕育之所,必然要求在自由的氛圍中進行獨立理性的學術思考與研究,要保持獨立的學術尊嚴和獨特的學術品格。然而當代大學教育在通向大眾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價值取向與精神文化的雙重問題,讓大眾化逐步走向了產業(yè)化與權力化。當代高校需要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的回歸,并以此將大學生塑造成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真正人才。身處楚地的湖北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底蘊優(yōu)勢,荊楚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屈原正是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的代表人物。屈原自青年始,就有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的人格追求,故而以荊楚特產之橘為象征而作賦《橘頌》,極力贊揚橘的獨立不遷,深固難徙,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無私無畏,德參天地的精神,同時也是表達自身的人格追求。湖北高??梢约{屈原精神于自身的大學精神中,培養(yǎng)不僅具有較高的技術能力,同時具備思想上獨立、人格上自尊,意志上自礪,精神上自強,言行上自律的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
楚國先民并非自古生存于楚地,而是先秦時期自北方遷徙而來,在南方蠻荒之地開墾出一片沃土,其自強精神可見一斑,史書“篳路藍縷”一詞便是對先秦楚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自強精神最好的注解。周初楚君熊繹僻處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左傳·昭公十二年》);兩周之際,楚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左傳·宣公十二年》)。雖說如今的大學生不再需要開荒拓土,但是家庭嬌養(yǎng)下的大學生們普遍有著抗壓力弱、不善于應對困難挫折的意志問題,而在當前競爭越發(fā)激烈的社會里,只有具備了自強精神的人才能適應高度競爭的社會,從而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有鑒于此湖北高校理應肩負起傳承楚人“篳路藍縷”的自強精神,在大學精神的塑造中融入這一點,著力培養(yǎng)具有自強自立精神的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唯創(chuàng)新者進、唯創(chuàng)新者強、唯創(chuàng)新者勝。而從歷史來看,楚國之所以能夠國祚綿延八百年,也是因為楚人素有革故鼎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楚人治國從不屑于事事與周朝為伍,西周時期,楚君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以新得地分封諸子,均以“王”為名號,將諸侯子弟封王自然與周朝禮法大不和,而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中原)之號謚?!保ā妒酚洝こ兰摇罚┏踝苑Q蠻夷,也是楚國決心創(chuàng)造性建設家園的展現。至東周時,楚武王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縣制,構建了令尹等一整套有別于中原的官制,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漆器文化藝術,充分發(fā)揮了革故鼎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楚文化。湖北高校要在全國高校發(fā)展競爭中脫穎而出,也必然需要繼承荊楚文化革故鼎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且融于大學精神之中,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指導思想。以創(chuàng)新的觀念與思維開展教學、科研工作才是當代大學精神應有之義,而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大學生也需要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這是一種深刻的激勵力量,更是一種高貴的品格精神。
荊楚文化是基于荊楚南北相接的地理位置與楚地人民的復雜性而建立起來的,自誕生起就帶有極大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同時,荊楚文化哲學深受道家思想影響,老莊哲學平等、寬容的精神直接造就了荊楚文化精神底蘊的包容特色。及至屈原,其文“音哀思,矢耿介,慕靈修,芳草美人,托詞喻物,志行芳潔”,既是楚國江漢川澤自然環(huán)境的折射,又是“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國語·楚語下》)的文化包容意識的體現。楚人開放包容的精神還體現在治國上,針對楚地多少數民族的情況,楚王以開放的姿態(tài)與各族結交,才形成“甚得江漢間民和”的治國成績。一個偉大的文化始于開放包容的精神,如今湖北高校也應繼承荊楚文化的包容精神,因為包容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條件,是豐富大學教育的必然途徑。
湖北高校要實現特色育人的目標,就必須結合地域文化和特色,將荊楚文化精神特質融于大學人才培養(yǎng)理念中,形成自身獨有的大學精神。荊楚文化在湖北人民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的故事在湖北廣為傳頌、家喻戶曉。湖北各個城市也都吸收和體現著荊楚文化精神中的不同特質,并圍繞與當地有關的歷史人物開展文化建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在各城市逐步重視和發(fā)掘地域文化精神的今天,高校更應與所處地域保持一致,吸納荊楚文化的精神特質于人才培養(yǎng)理念中,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推動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與荊楚文化精神更深層次的結合。同時,荊楚文化精神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結合,既能塑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學精神,也能讓地域文化精神在當代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一所學校的校訓是其校風,學風,教風的塑造目標與集中體現,同時校訓也是一所學校的價值取向與核心精神。但實際上,據筆者了解,不少大學生們對本校的校訓并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無怪乎“千校一訓”這個現象。雷同化的標準詞匯校訓,讓今天的大學生對于校訓缺乏認同感,更談不上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校訓應有的價值無從體現。有鑒于此,高校的校訓應當根據本校的歷史底蘊、學科特色與地域文化而定,湖北高校更應從戰(zhàn)略高度和長遠發(fā)展出發(fā),結合荊楚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來凝練切實致用的校風校訓。如上文所述,荊楚文化有著多方面的精神特質,這些都可以是湖北高校設定校訓的著力點。因此,融合了荊楚文化精神特質的校訓,既能概括和體現高校的辦學理念,也讓高校人文精神與地方文化建設融合共生。
荊楚大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的難得資源,也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絕佳載體。將荊楚文化資源引入校園,不僅能加強大學生對地域優(yōu)秀文化的了解與熱愛,也能讓他們對于以荊楚文化精神特質為基礎的大學精神更加認同,同時也有效地擺脫了大學育人工作空洞說教和無病呻吟的局面,真正實現文化育人與環(huán)境育人。而且荊楚文化底蘊十分豐富,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超過百項,一張張文化湖北的重要名片,都是湖北高校培育大學精神,豐富校園文化的絕佳載體。湖北高校可以以荊楚文化為主線,通過實地參觀、課題研究、拜師學藝等方式讓大學生得到文化的熏陶,進而從精神層面融入荊楚文化。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與形象,也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標志。綜上所述,基于荊楚文化視域的大學精神培育,就是以荊楚文化精神的研究為基礎,挖掘荊楚文化的古韻今風,將荊楚文化獨有的精神特質融合進大學精神中,以此培育具備荊楚文化精神特質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