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潛藏著巨大的文學價值與文化魅力,對學生增強個人文化修養(yǎng),厚實人文底蘊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實實在在地學好傳統(tǒng)詩文,傳承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涵養(yǎng)美好的人情人性,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情操,獲得生命價值的有益啟悟,尤為重要。學習古詩文,可主動與文本作者對話,從字里行間去感知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走進這些“人”的內(nèi)心與生命領域,獲知他們的思想情感、人格心靈、靈魂與精神世界,學習做人立世之道,熏陶人性底色,提升人文修養(yǎng)。
一、走近“友人、游子、宦游人”,感受人情之美,人性之真
古詩詞中,大量的送別詩和羈旅詩,抒發(fā)了朋友間的殷殷情誼與游子思親思鄉(xiāng)的真切情感,膾炙人口,流傳久遠。走進文字,走近詩人,可充分感受到人情之美、人性之真。
初唐詩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出朋友間天涯咫尺,心心相印的真摯友情。王維《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流露出對朋友的殷殷勸慰與深切牽掛。李白《左遷龍標遙有所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清風明月之夜,詩人對貶謫遠方處的友人無比擔憂;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盡”一“唯”,又見李白的俠骨柔腸,情深意重。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一“空”字,詩人獨自佇立,內(nèi)心的惆悵、失落、擔憂、牽掛,淋漓盡致。王觀《送鮑浩然之浙東》中的“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則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心情愉快,生活幸福,心意如春。
《游子吟》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感恩詩。詩中孟郊吟唱著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愛穿越千年;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和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均直抒胸臆,抒發(fā)了游子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愁;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斷腸人在天涯”,把孤獨的旅人漂泊在外的思鄉(xiāng)愁苦,寫得催人淚下。
月光皎潔之夜,杜甫分外思念妻兒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特別多情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纏綿悱惻,兩情繾綣,《無題》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則把思念表達到了極致,感人至深;崔顥《黃鶴樓》中的“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愁情悠悠,思鄉(xiāng)切切;岑參在《逢入京使》中“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思家心切,旅途不安;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吟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中秋之夜,分外思親,祝福世人,明月相共的美好情愫,成為千古絕唱。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兒女情長乃人之常情,古今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古詩詞文字精練,語言雋永典雅,蘊含豐富的情感和純真的人性。在文字中浸潤,就能走進詩人內(nèi)心,產(chǎn)生情感共鳴,獲得人性美、情感美的體驗。
二、走近“貶謫文人”,感受逆境之中的堅韌從容,樂觀豁達
古詩文中,不少作品是作者在遭遇官場挫折,貶謫外放,人生失意的境況下寫的。文字雖流露出文人們遭受官場打擊后內(nèi)心的痛苦和郁悶,但更重要的是傳遞出他們在逆境之中積極處世的人生態(tài)度,正直堅韌的人格操守,淡然安適的生命情懷。走近“貶謫文人”,與他們的心靈對話,能感受到他們身上超越時空的強大能量。
李白仕途坎坷,他在《行路難》中嗟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但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娙瞬粦掷Ь?,信念堅定,愈挫愈勇的強大生命力,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遭受“二十三年棄置身”的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言:“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人身處人生淵底,官途黑暗,但為新形勢新氣象的出現(xiàn),感到由衷欣慰,心胸開闊,催人奮進。
蘇軾在顛沛的命運之舟中,更是百折不撓,豁達灑脫,清正自守,內(nèi)心澄澈。被貶彈丸之地黃州時,他寫下《記承天寺夜游》:“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在環(huán)境簡陋,生活窘迫之時,他淡然處之,欣然賞月,坦然堅守內(nèi)心的一輪明月,毫無怨憤失措;在《浣溪沙》中又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泵\多舛,蘇軾始終熱愛生活,擁抱生命,散發(fā)出超拔的人格魅力。
歐陽修被貶滁州時作《醉翁亭記》,道出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的政治情懷——與民同樂;范仲淹借《岳陽樓記》表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抱負,貶謫境遇中,他們不自怨自艾,擁有積極的人生追求。耿直忠介的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貧病交加,母親病逝,滿腔憂憤,也并未自暴自棄,而是多藉山水以排遣心緒,積極著述。奇形異態(tài)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輯成山水散文《永州八記》,流芳后世。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集是在被迫辭官后寫成,詩里仍然吟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袒露自己的濟世思想與奉獻精神,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人生旅途漫長,遭遇打擊磨難在所難免,如何面對?“貶謫文人們”用詩文作出了回答。逆境中,他們坦然接受命運,不忘初心,堅守人格,積極進取,發(fā)揮出最大的生命價值。
三、走近“愛國之士”,感受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之一。古詩文中,家國情懷無論身份地位,代代相繼。
戰(zhàn)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長詩《離騷》中吟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心懷蒼生,心憂國家的情懷感人肺腑。后因郢都被破,憤而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詩人用詩歌與行動奏出一曲愛國志士的慷慨悲歌,光耀史冊。走近屈子,我們看見了一位偉大詩人的家國情懷。
李賀《南園》喊出“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言壯語,在《雁門太守行》中宣誓“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顯示出文弱書生渴望披堅執(zhí)銳,以身報國的強烈愿望;楊炯《從軍行》中“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顯示出詩人心中‘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與《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借古諷今,表達自己擔憂國運,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懣;讀杜甫的《春望》《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心系天下,憂國憂民,舍己為人的家國之情與責任擔當,力透紙背,一字千鈞。
范仲淹《漁家傲》中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辛棄疾《破陣子》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生后名”,陸游《書憤》中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這些慷慨激昂、擲地有聲的詩句,表現(xiàn)了在外寇入侵,家國風雨飄搖,國運動蕩之時,這些愛國志士強烈渴望為君分憂、為國解難的豪壯情懷和使命擔當。南宋丞相文天祥面對國破家亡、身陷囹圄的險境,面對元軍的輪番勸降、威逼利誘,在《過零丁洋》中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北憩F(xiàn)出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和民族氣節(jié)。
有國才有家,家國情懷是炎黃子孫自古以來流淌于血脈的深沉情感。閱讀古詩文,感受歷代愛國人士可歌可泣的家國之愛與責任擔當,厚植并傳承這份沉甸甸的文化基因,是每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四、走近“隱者、個性文人、雅士”,感受心靈的高潔,精神的自由
封建社會,不少朝代政治腐朽,官場腐敗,社會黑暗。世人大都追名逐利,官場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有一種人,不愿依附權(quán)勢,不委曲求全,不同流合污,而是淡泊名利,遠離官場,歸隱山林,擁抱自然,解放天性,返璞歸真,追求清高的人格與安貧樂道的節(jié)操?;蛴跐崾乐?,固守心靈家園的清凈高潔,追求潔身自好的處世境界,享有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走近古詩文中的隱者、個性文人、雅士,感受他們高潔的志趣,靈魂的自由。
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棄官歸隱,躬耕農(nóng)田,選擇了悠然適意但辛勞貧困的田園生活。他一生與菊、柳、酒為友,志趣高潔,安貧樂道,成為“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隱士的代表。《歸園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志在純樸清苦的田園,心靈不受沾染;《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繪自己悠然自得、陶醉其中的情景;在《桃花源記》中,勾畫了一幅遠離塵世、幸福美好的“世外桃源”生活圖景,表達了自己擺脫俗世的喧囂功利后,身心詩意棲居的境界。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發(f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何陋之有?”的心聲,表達無俗事羈絆的自在從容和安貧樂道的欣喜自得,心境清雅,人格清高;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表白“吾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以“蓮”寄寓自己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高尚節(jié)操;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托物言志,借對“梅”的贊頌“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表達對高潔人格的堅守,矢志不渝;張岱《湖心亭看雪》中的“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繪出一幅大雪蒼茫,天地迷蒙,冷清孤絕之境,流露出作者清高脫俗,遺世孤獨的心靈世界與傲然出世的志趣追求。
古詩文中的隱者以及不少個性文人、雅士,是古典文學中的精神偶像,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釋、道思想的踐行者。他們潔身自好,堅守高潔人格,追求超然物外的心靈與精神自由,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與思想智慧。梅、蘭、竹、菊等意象的特征常常是其人格品質(zhì)及精神品格的象征。
文字打動人心,是因為書寫的是一個個真實的“人”,揭示的是豐富真實的人性。初中課本中選取的古詩文,是傳統(tǒng)文學中的精華,是學生人文積淀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親近詩文經(jīng)典中的“人”,產(chǎn)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學生要主動在文字中傾聽感受,理解認同,受到純美人性的感染、崇高襟懷的激勵、高潔靈魂的熏陶,獲得人學的滋養(yǎng)與智慧的啟迪。
王瓊,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