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鐘鳳玲 李 彥
南方科技大學醫(yī)院,廣東深圳 518055
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造成血液流動不暢,血液無法流入大腦,從而引起腦缺血、損傷導致神經、語言、運動等功能障礙的疾病,是我國主要的引發(fā)死亡、致殘的首要因素[1]。在臨床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中,多重視治療效果,護理干預也是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的嚴密監(jiān)測,達不到在和諧護患環(huán)境中,促進患者恢復的效果[2-3]。系統(tǒng)護理模式,將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護理、康復護理與傳統(tǒng)護理相融合,以達到提高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恢復吞咽能力,提高生活能力的目的。我科針對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141 例腦卒中患者開展系統(tǒng)護理模式,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ESS、Barthel、Burke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ESS、Barthel、Burke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比較(s,分)
納入標準[4]:CT 檢查出現(xiàn)低密度灶。顱腦MRI 可顯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腦卒中診斷明確;未接受過類似護理;無肝腎功能異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5]:智力障礙;精神異常;溝通障礙;依從性差者。將我院2017 年2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總計133 例,采取常規(guī)干預方式設為對照組。其中男81 例,女52 例,年齡40 ~76歲,平均(65.8±6.9)歲,缺血型100 例,出血型33例。2018 年2 月,我科開展系統(tǒng)護理模式,將2018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141 例腦卒中患者設為實驗組。其中男87 例,女54 例,年齡41 ~78歲,平均(65.6±6.6)歲,缺血型107 例,出血型3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1)腦梗死;(2)腦栓塞;(3)腔隙性梗死;(4)分水嶺腦梗死;(5)腦出血。
對照組:嚴密觀察病情,給予健康宣教、藥物指導等護理干預。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系統(tǒng)護理:(1)系統(tǒng)心理護理:根據(jù)負性情緒來源,進行針對性疏導,提高患者對康復的信心。(2)系統(tǒng)健康教育護理: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原因、誘發(fā)因素、飲食、生活、運動等進行系統(tǒng)的指導,對患者較為薄弱的點進行加強。(3)系統(tǒng)康復護理:運動康復:坐臥位翻身訓練活動肩胛關節(jié);坐平衡訓練;坐位站位轉換訓練;重心轉移、邁步訓練、患側下肢持重訓。吞咽康復:鼻吸氣,口呼出,呼氣末屏氣,空咽訓練;將舌伸出口腔,最大范圍各個方向運動的舌肌訓練;呼氣、鼓腮、張頜、閉頜運動的頰肌訓練。
ESS: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神經功能越好。Barthel:包涵日常生活的十個項目,20 分為滿分,評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強。Burke:分數(shù)越高表示吞咽障礙越明顯。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抑郁情緒SDS,其中53 分以下為無抑郁;53 ~62 分為輕度抑郁;63 ~72 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為重度抑郁。焦慮情緒SAS,其中50 分以下為無焦慮;50 ~59 分為輕度焦慮;60 ~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并統(tǒng)計患者對護理干預的配合率、滿意率與糾紛率。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 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t 檢驗;以百分比(%)表現(xiàn)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ESS、Barthel 指數(shù)、Burke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實驗組ESS、Barthel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Burke 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見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SAS、SDS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SAS、SDS 評分均明顯減少,其中實驗組SDS、SAS 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見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配合率為(98.58% vs. 83.46%),滿意率為(100.00% vs.91.73%),糾紛率為(0 vs. 3.7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的配合率、滿意率及糾紛率比較[n(%)]
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與其社會、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因素息息相關,而通過系統(tǒng)護理模式的干預,可幫助患者獲得良好的心理、生理和社會支持。腦卒中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并且大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更有甚者會產生抑郁,對患者康復的順從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阻斷力,顯著影響了其神經功能的康復和預后生活質量。治療后會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而僅僅臨床治療無法滿足患者康復要求。傳統(tǒng)護理不具備規(guī)范性以及系統(tǒng)性管理,系統(tǒng)護理模式,以生理、心理、社會為護理宗旨,采用心理護理疏導負性情緒提高配合度,健康教育護理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康復護理提高患者機體恢復能力,并將其與傳統(tǒng)護理相融合使患者得到較好的護理體驗[7-9]。有研究表明,選取腦卒中患者,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法,試驗組采用系統(tǒng)護理干預,結果試驗組患者的日?;顒幽芰?、情緒波動情況、行動恢復情況以及社會參與程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10-13]。試驗組自理狀態(tài)、焦慮情況、關節(jié)活動能力以及預防知識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本研究中,護理后實驗組ESS、Barthel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Burke 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護理后SAS、SDS 評分均明顯減少,其中實驗組SDS、SAS 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配合率為(98.58% vs. 83.46%),滿意率為(100.00% vs. 91.73%),糾紛率為(0 vs. 3.7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與研究結果相符。本組研究結果與國內部分學者研究結果相近[14-15]。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患者護理干預中,實施系統(tǒng)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減輕吞咽障礙,減少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干預的配合及滿意率,減少糾紛的發(fā)生,為患者的康復提供了更和諧的護患關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