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智勇
方城縣關(guān)工委副秘書長馬慶賜,原任方城縣人武部基地教導員、民兵報道員,學習宣傳研究空軍戰(zhàn)斗英雄杜鳳瑞30年,撰寫出68篇不同體裁的文章,發(fā)表在各級報刊上,使眾多人受到紅色基因傳承教育。
退休以后,他到縣關(guān)工委工作,但仍然不忘初心,筆耕不輟,把宣傳英雄事跡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把宣傳方式改為研究、演講、演唱。他充分利用關(guān)心下一代這個施展“五老”工作的平臺,經(jīng)常向孩子們講英雄的故事,使“人人都學杜鳳瑞”的口號在青少年中傳播開來。
1958年10月10日,杜鳳瑞在福建龍?zhí)锷峡找慌e擊落兩架美式蔣機,跳傘時,受敵射擊而壯烈犧牲,時年25歲。杜鳳瑞那種可抵千軍萬馬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令臺軍聞風喪膽,談“杜”色變。60年來,臺灣的作戰(zhàn)飛機從沒敢越過福建海岸線半步,海峽兩岸和平了半個多世紀。
杜鳳瑞的英雄事跡,從小就一直烙在馬慶賜的腦海中。有奇事必有奇文,他緊緊抓住這一重大體裁,讓英雄身邊的事跡,源源不斷地涌向筆端,所寫的文章均刊登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河南日報》等新聞媒體上,這些鮮活的新聞作品使很多讀者受到教育。
他還用英雄精神去教育一雙兒女,讓孩子們從英雄身上吸取營養(yǎng),讓他們從“學英雄、學黨史、愛國家、愛人民”開始,掌握真實本領(lǐng),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孩子們上中學時就開始在全國各地報刊發(fā)表文章上百篇,大學畢業(yè)后均留在北京工作,先后加入南陽市作家協(xié)會。他們利用手中的筆,學習英雄、宣傳英雄,樹立先進典型,當好黨的喉舌,傳遞正能量,在首都北京的文壇上縱橫馳騁,初露頭角。
由于受英雄的影響,全縣國防教育深入人心,青少年居安思危、盡忠報國的意識日益強烈。方城縣出現(xiàn)了連續(xù)20多年的參軍熱,今年又是一個參軍熱潮。鳳瑞故鄉(xiāng)入伍的戰(zhàn)士成了部隊的品牌,立功受獎、簽訂士官、考上軍校的不計其數(shù),有的已當上了師長、團長,有的駕機飛上了祖國藍天。自空軍部隊從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中招收飛行學員以來,全縣共有146名品學兼優(yōu)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考上了空軍飛行院校,縣一高被空軍部隊命名為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方城縣成為輸送飛行員全國冠軍縣,因榮獲“飛行員的搖籃”光榮稱號而聞名全國。由此,馬慶賜先后寫出了《方城成為飛行員搖籃》《杜瑞瑞一家三代滿門忠烈情系國防》《杜鳳瑞戰(zhàn)機迎客300萬》《92歲杜鳳嘉的國防情懷》《空戰(zhàn)英雄杜鳳瑞的生前身后事》等多篇文章,對英雄家庭60年作了一個完美的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