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鳳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河南省文聯(lián)委員,省作協(xié)理事,省網(wǎng)絡(luò)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河南日報副刊中原風主任編輯。作品以報告文學(xué)、文藝評論、散文、詩歌、中短篇小說為主,多次獲中國報紙副刊年度佳作一等獎,河南省新聞獎一等獎等。出版有文集《風吹書香》等。散文隨筆集《心田種字》被列為2019年度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一
我認識一個小鎮(zhèn)姑娘,她總是那么溫和、從容、優(yōu)雅。我們的生命有過將近18年相互交集的時光。我沒有聽過她任何的抱怨,連嘆息聲也沒有,有的只是平靜和內(nèi)在的堅強,她靠著這個支撐著一個大家庭走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在我的記憶中,她的衣服,從春秋季節(jié)的白色、淺藍色的盤扣斜襟布衫,到冬天黑色的斜襟盤扣棉襖,頭發(fā)或者松松地挽在腦后,或者齊肩散開著,總是干凈、樸素。因為人很瘦,身體是輕盈的。即便老了,神情中總還有一種少女般的羞澀。
后來,我知道,這個姑娘是在一個叫北舞渡的古鎮(zhèn)出生長大的,那不能叫作小鎮(zhèn),那是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商賈云集的大鎮(zhèn)。在她的幼年少年青春時期,她生活優(yōu)渥。她的父親是大資本家,家族的生意曾做到江南、上海一帶。
在我們一起走過的歲月里,她很少對我講小鎮(zhèn)上發(fā)生的故事,也很少講曾經(jīng)的繁華,巨大的落差和無法逃避的苦難等。她緘默,一切都在無言中。種種生命起落的滋味,都是我后來才慢慢體會到的。
我們最后的談話是在我上大學(xué)前,她說起武漢大學(xué)的桂花很美。僅此,再沒有別的叮囑。然后我們就分別了。那個秋天,我奔赴遠方的城市,開始我嶄新的人生。20多天后,她悄然離世。
這個小鎮(zhèn)姑娘,是我的奶奶。
二
我不止一次夢見她。最初是在她去世不久的那些日子。她向我伸出手,我喊著她的名字撲向她,然后就醒了,流著眼淚。
其實,她去世時,我并不知道。父親沒有告訴我們兄妹三個,理由是怕耽誤我們的學(xué)業(yè)。
父親在這方面實在很執(zhí)拗。奶奶重要還是學(xué)業(yè)重要?我唯一的奶奶,最親愛的奶奶,她去世時我們都不在她身邊。
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是在一個多月后。那一天,我去三叔家,他那時住在武大家屬區(qū)。我按響了門鈴,里面?zhèn)鱽淼氖锹晕⒛吧穆曇?,后來我知道那時三叔的岳父。他說,你三叔回老家了,給他母親過五七。我瞬間愣住。
那個夜晚,眼淚怎么也止不住。
三叔從老家回來,破天荒地約我到他的辦公室,帶我去系圖書室看那些滿滿當當?shù)牟貢?。說一個人窮盡一生也讀不完這些書,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認真去讀,要做讀書筆記。沒有提關(guān)于奶奶去世的事情,仿佛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
后來,聽說三叔還跟他岳父生氣了,認為他不該一不小心把這個消息告訴我。不該告訴我嗎?何況人家并不知道我這個孫女竟然還不知道奶奶去世的消息。我常常不解,在我們家,怎么一點小事就會奇奇怪怪地鬧很多誤會。
多少年后,我漸漸明白。在父親和叔叔們的心中,母親就是那個最柔軟的所在,不能碰,一碰就疼,一碰就會落淚,一碰就會要命。
奶奶去世后,似乎家里的天塌了下來。據(jù)說,三叔坐火車一到家就暈倒了,一頭栽在地上。送葬時,鐵青著臉,也沒有眼淚。為此鄰里都議論紛紛,怎么母親去世連哭也不哭。其實,那時痛到極點了。
此后三年,父親沒有笑臉,家里沒有任何聲音,連電視也不讓開。
1998年春節(jié),我回到家,看到奶奶的遺像。那么蒼白,那么遙遠。那張照片是找出以前的照片,翻拍后放大的。怎么生前都沒能好好拍一張照片呢?
我和姐姐認認真真折了78只千紙鶴,掛在遺像下面。
三
陽光灑在院子里,屋檐明媚。槐花開了,樹上偶有幾聲鳥鳴。隱隱約約的烙饃香味,年長的和年輕的女人邊忙活邊小聲地說著家長里短。
屋檐上的瓦在炊煙裊裊里醒來,微笑著,面容柔和。寂靜的午后,它與浮塵月圓的夜晚,它心跳加速,常常要閉上眼睛,疑心會被挾裹而去。它不想去,它堅信,遙遠的地方一定寒冷。
它喜歡天上掉落的禮物,那些料想中的恩賜,每次接受卻都像是第一次。
有誰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雨是什么時候呢?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若是細雨飄落,就好像迎接不期而至的吻,溫柔,甜美。若是大雨滂沱,就仿佛投入熱烈的擁抱,瞬間融化了干涸的肌膚。
記憶中,老家的院子里,都是這樣的情景。年長的女人是奶奶,年輕的女人是媽媽。她們總是一邊烙著餅,一邊小聲說著話。聲音長長短短、不緊不慢。有時候,媽媽搟面餅,奶奶燒著鏊子。伴著嫻熟的動作,那金黃色的小餅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很快就堆滿了饃筐。有時做的是烙饃,焦饃,烙焦饃是常常撒上芝麻,噴香。
奶奶擅長卷“瓷卷兒”。在烙饃里放上白砂糖,細細地卷成一個瓷實的卷兒。遞到我的手里,笑著說,吃吧,磨牙。我歡喜地接過來,咬上一口,又甜又香。
多年后,我懷孕時,不饞別的東西,莫名地只想吃烙饃和焦餅。在鄭州的四嬸做了給我送來,才一解相思。
后來,我也如此仿效,卷“瓷卷兒”給女兒,她也很喜歡。如今的孩子,可選擇的實在太多,吃過也就忘了,她最愛的還是小小的壽司卷兒,尤其是帶魚子醬的。這些東西,當年離我們何其遙遠。
記憶中格外清晰的還有奶奶教我們畫畫的情景。她拿一根樹枝,在地上,寥寥幾筆,梅花、荷花就栩栩如生出現(xiàn)在眼前。我也跟著畫,卻總是畫不好。于是拿著樹枝在地上亂畫,畫我想象的世界,奶奶總是笑著,眼神中充滿了鼓勵。自那時起,就覺得泥土地是最好的畫布,干樹枝是最好的畫筆。畫錯了,不想要了,可以隨意涂抹掉。
那些年,買了新衣服,得了獎狀,都要第一個跑到奶奶屋里報告,等著聽她的夸獎。
她笑著看我在廚房的門檻上蹦過來跳過去,帶著寵愛的神情說:這么活潑,像個小羊羔一樣!不知為何,那個瞬間,她的表情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每當我想起,便覺整個世界陽光普照,明媚燦爛。這是她留給我的人生最初的暖意。
而她自己確是漸漸冷下去,冷下去。直到成為一幀臉色蒼白的照片。
沒有聽見她對其他人任何的批評,最嚴厲的用詞大概是“你怎么這個樣子”。她從不說人不好。
四
她也沒說過爺爺不好。
有一次,大概是惱極了。對爺爺說,如果我死了,看這些活兒誰干?爺爺順口就說:那就誰都不干。奶奶哭笑不得。
從來都覺得他們像是來自不同的世界。
奶奶那么文雅,得體。像是一朵荷花,嫻雅,圣潔。她從不與人爭,總是清清楚楚地講出自己的道理,把別人說服。
年輕時的她該有多美麗呢?我總想象著她是《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林語堂筆下的木蘭是一個妙想家,不僅有著美麗的外表,而且善良大方、端莊典雅、聰慧伶俐、識甲骨、會爬樹、還會吹口哨、唱京劇,是內(nèi)外皆備的奇女子。
從小生活在福貴之家,卻絲毫沒有富家小姐的任性和刁蠻。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卻富有才情、知書達理。她的姿態(tài)更是讓當時的女子望塵不及,“喜愛身材高一點兒的,覺得她夠高;喜愛她身材矮一點兒的,覺得她夠矮;喜愛體態(tài)豐滿的,覺得她夠豐滿;喜愛瘦削一點兒的。覺得她夠苗條。身體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勻完美,竟至于此極”。
儼然就是一個美貌與智慧并存的理想女子,她成功地將道家女兒和儒家媳婦兩個角色進行了完美的結(jié)合。作為道家女兒,未出嫁時她是父親的掌上明珠,乖巧聽話、淳樸自然;作為儒家媳婦,她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勤儉持家。
很多年后,當我看到這些描述時,我覺得我的奶奶也是這樣!
這樣的女子,誰會不喜歡呢?
偏偏身邊的他不喜歡。年輕時,他另有喜歡的人。
他的人生也頗為傳奇。那是一步步后退的人生。他生在殷實之家,算得上紈绔子弟,還抽大煙。后來參軍,參加抗美援朝等,在部隊當翻譯,有機會被送去東北師范大學(xué)讀書。但他只讀了一年多,就嫌長春天氣冷,適應(yīng)不了,要求轉(zhuǎn)業(yè)。轉(zhuǎn)回到當時的省會開封,被安排到政府部門工作,又覺得不很適應(yīng),要求去到學(xué)校教書。教了些時,又說離家遠,想家,主動申請回到縣里。當年,有動蕩的風聲傳來,他很快寫了辭職信,回到老家,閉門不出?;謴?fù)工作時,因為看到了他的辭職信,就沒有讓他復(fù)職。
后半生,他在老家安享晚年。萬事不操心。最喜歡的事情是看舊報刊,喝幾口酒。
因為那些舊報刊,我確認爺爺是念過書的,雖然他也從不教我們識字。他懂俄語這件事在我心中仿佛天方夜譚。聽說當年他還識樂譜,會吹口琴,也不見他吹,更談不上在我們后輩面前吹,雖然我很期盼能得到他的指點,但也從來沒有這樣的機會。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蜷縮著,也悠然自得著。
這個皮膚被曬得黝黑,瘦瘦的老頭兒真的是我爺爺嗎?這個膽小怕事,畏畏縮縮的男人真的是我爺爺嗎?奶奶為什么要嫁給他呢?
年少的我在心里反復(fù)想這些問題,總也想不明白。
尤其是當我知道爺爺當年喜歡學(xué)校的一個女同學(xué),并不愿意和奶奶結(jié)婚時,我更覺得莫名其妙。
奶奶是怎么了?只因為有了媒妁之言,就非要實現(xiàn)這個承諾嗎?
自然是從來沒有談起過這個話題的。不敢問,也不能問。
在這段長達60年的婚姻里,這個小鎮(zhèn)姑娘真正幸福的時光有多少?
如同大多數(shù)女子,她過日子是用熬的。無非是忍耐。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就是看著孩子生活的。
他們之間很少說什么。我們年少時,她曾經(jīng)出過一次車禍,腿部骨折。送回家時,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來問候,他卻躲避著。別人來,他跟著圍觀,別人走,他跟著離開。很多年后,他也骨折了,身邊有兒孫的照料,卻已經(jīng)沒有她。
從我記事起,他就在另一處未建的新宅基地看守。他獨自住在那邊先蓋起來的西廂房里。她在老院兒的東廂房里。我們總在那里面玩耍。有時躺在床上吃東西,奶奶就說,不能躺著吃,否則會得“噎食病”。那是一種什么病呢?不知道,反正覺得可怕,就不敢躺著吃了。
他們養(yǎng)活了4個兒子,兩個女兒在童年時就不幸夭折了。奶奶從來不說,但我能感覺到她心里的傷痛。如果有女兒陪伴,應(yīng)該會給她更多安慰吧。
當然,兒子們也都讓她欣慰。大兒子聰明博學(xué)能干,靠四處奔波掙錢支撐起了這個家。二兒子老實聽話,春耕秋收,把家里的幾畝地打理得井井有條。三兒子學(xué)業(yè)出色,考上名牌大學(xué),成為大學(xué)教授,知名學(xué)者,讓這個家揚眉吐氣。四兒子乖巧伶俐,會照顧人,是貼心的小棉襖。
僅此,她也滿足了。
我看見晚年的她坐在桐樹下,久久地靜默。她拿著蒲扇,時不時扇幾下。偶爾胃里發(fā)出“嗝、嗝”的聲音,那是饑餓年代留下的病根兒。
她從不去醫(yī)院,怕花錢,怕麻煩。有病就忍著。后來,心臟不好,有時會暈厥。去世之前,也是因為暈過去,被緊急送到醫(yī)院電擊,再也沒能醒來。
她去世10年后,爺爺去世。
五
薄霧中的北舞渡鎮(zhèn),哪座院落是她的家呢?
我們趕早去,在街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最喧鬧的哪一家,閃家胡辣湯,據(jù)說是最正宗的。臨街三間大棚,青磚鋪地,散放著數(shù)十只桌凳。干凈的碗筷,涌動的食客,火熱的場景。正宗的、有名氣的胡辣湯攤點前,總是擠滿了人,真是一碗難求??!
只見賣湯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湯鍋里攪三攪,“啪”,一碗熱氣騰騰的胡辣湯便盛好,遞了過來。餓極了,呼啦啦地喝下去,好香。是那種醇厚的香味。
這正是她經(jīng)常說的八珍湯。放了面筋、粉絲、花生米、牛肉、黃豆、蔥花、姜末、胡椒粉等,旺火燒沸,小火熬制,胡辣湯盛到碗里后,加榨菜,淋香油、香醋等,喝起來黏糊糊、香噴噴的。但已經(jīng)不是她記憶中的炭火銅鍋了。
奶奶娘家那么多親戚。那些叫大鳳、小鳳、秋鳳的表姐們,表姐夫們,還有表哥們,總是分不清楚。也許是我故意不想記清楚。我的名字也是奶奶起的,順著起了這么個名字,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我也一直不喜歡,尤其是跟那些類似的名字放在一起,更覺得別扭。直到后來,這種別扭感才消失。那大概是由于讀大學(xué)時,教外國文學(xué)的張箭飛老師在課堂上贊這個名字,說“詩歌是冷凍的藝術(shù)”,說凍鳳秋這個名字像是一個詞牌。我聽了歡喜,只是不知道這首詞,我這一生能否寫好。
只有奶奶的侄女,我叫二姑的,親切溫暖,笑起來淺淺的酒窩。每年春節(jié),她都會來我家,看我的奶奶。我盼著她來,喜歡她的笑容,一身清爽,干干凈凈的,帶了好吃的油酥燒餅、糯米元宵來。我小時候不喜歡吃元宵,但喜歡看她帶的元宵,打開包裝的牛皮紙,有股桂花的香味彌散開來。她像奶奶,說話和氣,清晰明朗,有種撫慰人心的力量。那時,我覺得她和奶奶都會一直是那個模樣,不會老。后來,斷斷續(xù)續(xù)有她的消息,但都是兒媳待她不好,要自己另起爐灶,生火做飯之類,有些凄涼的晚景。
還有一個叫慶功的表哥,一直單身。在外地工作,過年才回來。每年都能看到他騎個自行車匆匆來去。他總是笑著,很溫和,脾氣很好的樣子。這么好的人怎么一直沒有成家呢,我心里也一直有著小小的疑問。也不知他現(xiàn)在怎么樣了。
六
廷輝,廷環(huán)。兩個女子,都是老師。
一個文靜嫻雅,一個直率自我。
廷輝愛看書,家里滿箱子都是她的書,她在書的扉頁上寫下“冰”字,那是她的筆名。
她嫁給了一個軍人。年輕時候的他身材筆挺,英俊帥氣,當著營長。生了一個兒子。后來在命運的河流中起起伏伏,不知怎么的,她就回了娘家,一直住在娘家,直到去世。
她去世得早,是在饑荒年代。大概是因為她不愛傾訴的緣故,關(guān)于她的故事?lián)渌访噪x。
廷環(huán)嫁了一個儒雅體貼的男人,工作穩(wěn)定,收入也好。他們兒女雙全,相伴到老。
老了的時候,她還是說話不客氣,坦率地批評別人。自己則悠閑地打打麻將。活到88歲,沒有受什么罪,安然去世。
這是我大姑、二姑的故事。有多少精彩的篇章啊,可惜在歲月的長河里,我只撿拾了這么幾句。
后來,總聽家人說,我性格像大姑奶,姐姐像二姑奶。
到底大姑奶長什么樣呢?連照片也沒有。
當我翻開那些書,看到那一個個“冰”字,我開始感到一種時光的穿越。她在想什么呢,她經(jīng)歷了什么呢?都在這一本本書里。我在懵懂中看著那些書,反復(fù)讀著那些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那些朱自清、俞平伯的文字,那是我最初的精神營養(yǎng)。散散的,淡淡的,我在她留下來的清澈的溪流里,緩緩而行,會漂流到哪里去呢?會以怎么的方式去面對這個世界呢,會遇到什么樣的命運呢?
后來,當經(jīng)歷了很多,越來越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用問了,不用想象了,縱然機遇不完全相同,但那心里、感受、慨嘆,一定是驚人的一致。原來這樣啊,原來是這樣啊,原來有些東西是我們想躲也躲不過去的,原來該來的都會來,原來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這樣啊。
住在娘家好,多好啊,自由自在。我的奶奶一定毫不遲疑地接納了這個妹妹,除了自由,給予她更多的溫暖。
而我的二姑奶,也因為工作忙,讓她的女兒,也就是我的紅姑姑住在我家。在我奶奶身邊,她享受著細心的呵護和溫柔的愛。紅姑姑后來當了醫(yī)生,美麗大方又有高超的醫(yī)術(shù),曾讓我十分仰慕。我喜歡聞她衣服上的藥水味。在她心里,我的奶奶有著特別的地位,和親生女兒一樣。那些年,逢年過節(jié),紅姑姑都會來我家,帶著很多最好吃的營養(yǎng)品。奶奶去世后,每年祭日,她都會來上墳。也因為這些,我在感情上也常常覺得自己是有親姑姑的。
奶奶的身上,就是這種仁和慈,如燈火,綿延不絕。
七
上墳。
最初是給太太、太爺。
然而還有一座墳,是特比的。
小小的,在旁邊。長滿了白蒿。
那是另外一個太太的。是太爺?shù)男±掀拧?/p>
我奶奶待這個婆婆一樣的尊敬。她悉心地伺候她,直到她去世。
年年上墳,總是放上一樣的祭品。
懵懂年少時,聽到的關(guān)于奶奶的,都是她的善意,善心,善行。
我常常想,這就是積德。
奶奶積了太多太多的德,所以她的后輩這么吉祥、平安,并且閃耀光芒。
她讀《福音書》,去世時葬禮也據(jù)此清簡。不放鞭炮,沒有響器,靜靜地,歸于塵土。
責任編輯??? 楊?? 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