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宏偉 劉明翠(.桂林醫(yī)學院體育部 廣西 桂林 54004;.桂林醫(y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桂林 54004)
自2000年以來,互聯(lián)網信息快速地發(fā)展及交通工具的日益便捷,使世界各個國家的體育文化交流呈現全球化,這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深刻地影響著各國體育文化的進程。而西方體育文化的長期優(yōu)勢地位,并伴隨著各種媒介、網絡的推廣,賽事白熱化,娛樂化的宣傳,正在有力地沖擊著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v觀這七個項目,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明顯的屬性特點:三大球類是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配合精神的集體項目,田徑、游泳、體操是屬于發(fā)展體能、技能的基礎類項目,而武術則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億萬華夏兒女長期積累的文化結晶,對民族銳氣和斗志的磨練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也充分體現了新一代領導集體夯實國民體質基礎,弘揚民族文化的長遠戰(zhàn)略眼光。
(1)2013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聯(lián)合下發(fā)《在各級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綱要》。文件主要以黨的十八大報告為指向,明確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社會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并逐步構建以團結友愛、追求和平、勤勞善良、敢于進取的偉大民族精神。現在各級教育部門必須從小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中華民族的青少年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2)《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教體藝[2014]6號 這個文件是以《綱要》為主題而頒布地具體實施手段,就是在全國億萬學生中掀起大規(guī)模的體育鍛煉的熱潮,盡量避免電子產品帶來的負面影響,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3)2015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正在制定《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guī)劃》和《青少年體育振興規(guī)劃》中指出,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強調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4)2017年1月,《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頒布,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xù)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開新中國成立以來之先河。文件是對各級政府、各級學校的轉述,其內容不在贅述。
武術的發(fā)展已經躍過本身的內涵,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解釋,本文就學校武術的重新崛起展開論述,從而涉及到一些概念的理解。傳統(tǒng)武術延伸到現在,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競技武術、民間武術、學校武術等名詞。這些概念是從不同領域角度拓展成形,理解這些概念,對如何在學校開展武術運動起著指導性的意義。
學校武術是指在學校圍繞開展學校體育的目標、任務,為增強學生體質、掌握武術知識技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有計劃、有組織而開展的武術訓練和教學過程。包括高校武術、中學武術、小學武術等。本文主要是討論體育政策對學校武術發(fā)展的影響。
推廣傳統(tǒng)文化其根本的意義就在于:認識到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并發(fā)展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再主動參與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中與其他文化共建人類文化。這正是中華文化實現“和諧與共”的文化自覺歷程,必將促進自身文化建設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為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和諧世界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武術也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國家沒有明確指定武術必須借著中國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強勢推出,但是從各種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間已經發(fā)出強大的聲音,向世界各國推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華夏五千年來的燦爛歷史是文化工作者刻不容緩的責任。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廣情況與已經取得的偉大經濟成就嚴重不相適應了,而學校武術是面對五億多青少年的主戰(zhàn)場。所以,我們文化工作者要加快步伐,不能坐以待斃,尤其是在全世界享有聲譽的武術文化,我們武術工作者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在已經頒發(fā)的體育政策指導下,力扛普及傳播武術的大旗,積極行動起來。
根據2015中國教育年鑒,我們國家目前有5.78億未成年人,國家的教育任務繁重而艱巨,學校是開展德智體教育的主戰(zhàn)場,武術工作者可以利用武術文化的內涵進行思想上的再教育。武術文化寓意深刻,充滿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豁達的精神,符合當下“三全教育”的理念。
(1)“先德后藝、厚德載物”有助于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中華武藝在長期的發(fā)展中,繼承和發(fā)揚著中華民族“重禮儀、講武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基于祖先的遺訓,習練武術者一般在初練基本功階段就嚴格要求學生做到 “尊師重道”、“講禮守信”、“寬以待人,嚴于律已,抑惡揚善”等武德,因此,“武德教育”在習武中占相當重要地位;
(2)“天人合一”有助于青少年團結協(xié)作,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tǒng)一。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們應正確認識自我,學會善待自己,包容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論是對本人,還是對他人,對國家,對社會都要把自己置身于和諧一致的境界,這樣才能走向社會服務社會,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有助于培養(yǎng)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競爭意識,習武之人無論是外在的技術還是內在的心境,都具有一種剛健有為的精神力。習武者尚武崇德,自強不息,不向黑惡勢力低頭,堅忍不拔,永不言敗,駐立于世。再由于練習武術要非常吃苦,于是培養(yǎng)了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這也是一種修身的重要方面;
(4)“建功立業(yè)、精忠報國”有助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青少年的民族情節(jié),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洞髮W》里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修身之目的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愛國家、愛民族的節(jié)武術中所提倡的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民族情節(jié),成為了推動民族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力量。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他們的民族情節(jié),增強社會責任感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尤為重要。
自古以來,中華武術倡導以武修德作為習練武術的格言,武德修養(yǎng)以禮為先,“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卑选岸Y”與“德”作為習武的格言,世代相傳,這與學校道德規(guī)范“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相類似。以上四點與國家提出的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宗旨不謀而合,完全符合學校教書育人的目的。
這一點是武術里面最樸實,最有效,也是人人能夠看的到得實際問題。放眼大江南北,武術悄然間已經成為人們在閑暇之余最為喜歡的運動,可見武術修身養(yǎng)性的獨特效果不言而喻,長期堅持武術運動,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加強,骨的血液供應得到相應改善,久而久之可使骨的密度增加,骨小梁變得清晰、粗厚,從而提高了組織的堅固性、韌性、抗彎曲、抗壓縮、抗折斷等方面的性能。武術運動可使肌纖維肥大,肌肉發(fā)達結實、健壯,人體肌肉占人體體重的40%左右,所以測定人體體重可以側面反映肌肉發(fā)達情況。武術運動對呼吸系統(tǒng)的鍛煉特別明顯。武術鍛煉有一句諺語:“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練武術很講究“運氣”,太極拳的呼吸要求“細、長、深、勻,”4個字,比較全面的概括了進行合理呼吸的特點,對呼吸系統(tǒng)的要求較高,其鍛煉價值更大。
現在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當學習、看書到很疲勞,頭暈眼花的時候,出去走一走,練一趟武術,對消除疲勞等實在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心里感到壓抑、憤懣,還可以借與假想敵和拆打,把壓迫、憤都發(fā)泄在“敵人”身上,也于身心有益。
筆者則從另一個視野出發(fā),利用國家的力量,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部門重視青少年身體健康的角度切入,根據近幾年頒發(fā)的政策文件做文章,把青少年的體質鍛煉水平與武術運動的流失有機的結合起來,大力發(fā)展學校武術,通過學校武術的蓬勃開展,即可增強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又可以為武術的國際化推廣打下堅實的本土基礎。上億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狀況和傳統(tǒng)文化的實施戰(zhàn)略都是重頭戲,必須依靠國家的資源才能完成,所以本文新的論證觀點就是讓國家相關部門大力重視武術的發(fā)展,且不管采取什么具體措施,多大的資金投入,或者成立什么專門機構,首先應該從思想上有重視地傾斜,上層建筑在政策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武術的發(fā)展才有真正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