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斌(煙臺大學體育教學部 山東 煙臺 264005)
學生是國家未來,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發(fā)育,同時也關系到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三觀的建立等,關乎國家的未來發(fā)展。加強情境式教學法在高校散打教學中的運用。堅持社會主義教學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推動高??茖W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好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工作,為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奠定有利的教育基礎。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情境式教學法強調靈活機動,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體育教學工作,通過情境式教學法加強的學生跟老師的互動,運用情境式教學法能夠有效的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學,能夠有效的做好高校學生的散打教學,對提高學生合作訓練與自主訓練有著充分的幫助,通過情境式教學法能夠更好的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目前很多高校在開展散打教學活動過程當中,雖然很多學生對散打課程表示出強烈的興趣,但是很多高校散打教師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并沒有有真正應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入散打課程實際內容,使得很多學生在參與過程當中,對散打課程內很多內容不能夠充分理解,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很低。而且部分學生嬌生慣養(yǎng),不肯吃苦,在參與散打活動過程當中,感覺訓練程度有點過于激烈,超出個人承受極限,從而出現(xiàn)消極怠慢現(xiàn)象。換句話說,就是現(xiàn)代大學生校園生活安逸,接受不了散打課的辛苦,甚至有的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逃避技術練習,所以也就導致當前很多學生在進行散打課程學習中參與程度較低。
盡管散打教學在高校發(fā)展已經歷時近二十年,但從目前資料和學生反饋來看,高校散打教學活動開展過程當中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實戰(zhàn)性技巧實踐不足,場地設備不足,以及學校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實際上我國當前大部分的高校在開展散打教學活動過程當中,很多散打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動作示范,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在身旁進行指導,整個教學過程枯燥單一。而在散打教育活動開展過程當中,散打技術教學都是單一的拳法、腿法及組合動作,動作掌握后就是打靶練習。這些練習對于肢體鍛煉固然幫助很大,但對于實戰(zhàn)運用意義不大,無異于“紙上談兵”,也就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實戰(zhàn)水平。再者,很多高校的領導實際上并不重視散打教學事業(yè),因此在散打教學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很多高校并沒有完善的設備或者是場地。教師或者學生如果想要開展一些散打交友活動,就會因為場地不足,資金不足,設備不足,而導致很多大型活動沒辦法開展,也就使得學生失去了很多散打實踐對戰(zhàn)的參與機會。我國當前高校散打教學模式固化,課程的實用性較低,已經成為了當前高校散打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當中的重要問題,這也是我國當前高校散打教學事業(yè)再進行整體發(fā)展過程當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很多高校學生都屬于獨生子女,這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極少參與大運動量的活動,即使學生有意向,有想法,那么作為父母也并不會讓學生主動參與這類需要消耗大量體力和精力的體育活動當中,甚至認為有這些時間還不如參加書法、繪畫、音樂等特長培訓。在家庭和學校雙重束縛下,學習成績“唯分數(shù)論”的壓力之下,很多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整個過程中沒有參與過大量的體育活動,也就導致當代大學生的運動基礎不足,也就導致在突然參加高校散打運動時,學生身體無法適應,也就導致了大學生雖然對散打學習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但是在經過幾輪訓練活動參與之后,又對散打失去了興趣,甚至有的學生在散打活動參與過程當中,身體受到一定的傷害和損害,然后對散打活動產生畏懼。
采用情境式教學在選擇課程內容方面也需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超出自己知識水平的問題,而教師需要做的便是幫學生解答這些問題,使學生的知識水平有所提升,并且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有問題及時解決的好習慣。所以,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用散打交流的機會。比如在學生技術練習和戰(zhàn)術運用教學中,依照現(xiàn)實情境進行訓練指導。針對比自己高的對手、比自己矮的對手、擅長拳法的對手、擅長腿法的對手、反架對手等不同情境,制定不同的攻防技術和戰(zhàn)術。讓學生在假設的情境訓練中不知不覺的積累了經驗,提高了反應和實戰(zhàn)水平。
強調注意的是:在進行課程設計過程當中,作為散打教學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在將教學活動與實際情境相結合時,一定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前期的分析與檢測,通過課前的一些數(shù)據(jù)測量,掌握當前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依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制定完善的實施計劃,這樣才能保證訓練的強度與學生接受能力相吻合,才能保證情景式教學順利實施。
高校的散打課堂中,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變?yōu)榉e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的契機就是教師為學生打造了一個沒有壓力的學習環(huán)境。
所謂的零壓力環(huán)境指的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教師不會給予過多的任務壓力,成績壓力。任務壓力指的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而且必須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而學習壓力或者說成績壓力指的就是學生必須在學習過程當中提高成績。學生僅僅只需要面對自身學業(yè)的壓力即可,因此,零壓力環(huán)境指的就是教師在課程設計和教學任務布置過程當中,要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各項能力指標,忽略或者說完全摒棄學生在學習成績方面的壓力。
在零壓力的環(huán)境下,教師要把握好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技巧,師生之間的溝通越順暢,越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教師也應該將這一矛盾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制造與學生原有認知會產生沖突、矛盾的情境,而對于學生認知反應、認知程度的了解則需要教師耐心的觀察學生平時的聽課狀態(tài),并且還需要教師敏銳的捕捉能力,找到能夠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關鍵癥結,在制造出相應的情境之后,教師的后續(xù)工作便是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在原有水平上又提高一個層次。通過情境式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得到了有效的加強,學生和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默契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
教師在情景式教學方法應用過程當中,也可以運用一定的游戲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簡單來講,當前高校的散打教師在進行學生的訓練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時也可以運用相應的訓練游戲,教師也參與其中,這樣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生不單單能夠在游戲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參與過程當中,對很多散打動作進行更為深層次的理解和熟練應用,也能夠和教師之間建立更為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互動環(huán)節(jié)設計過程當中,可以針對不同學生身體素質,設計不同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比如有的學生腿法較差,那么教師在進行游戲環(huán)節(jié)設計和互動環(huán)節(jié)設計時,就要針對腿法,學生多設計散打接力比賽,將同學們分成兩組,然后教師也參與其中,每組同學運用腿法進行踢打,踢打次數(shù)多的獲勝,而在散打動作訓練過程當中,有很多同學無法真正掌握拳打的精髓,那么教師就可以和同學直接進行對練,在不斷對練過程當中指明同學的問題所在,教師與同學之間多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能夠更好地提高師生之間的情感。
情境式教學模式能夠成功應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氛圍越和諧,學生的參與程度越高,當學生有所表現(xiàn)時,教師應該及時的給予贊賞、鼓勵,有時教師一個不經意的行為便可以成為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經常被教師夸獎的學生往往會更加努力地表現(xiàn)自己,他們認為得到教師的表揚就意味著自己在課堂中是被重視的。對于散打的學習,教師越是鼓勵學生,學生就越會覺得學習散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如果教師經常打擊學生,那么就會使學生感到學習無助,覺得自己太笨,學不會散打。當遇到一些散打動作有問題的學生,教師不可以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就忽視這一類學生,更不能放棄這些學生,反而教師應該給予這一類學生必要的輔導,從動作開始教學,并且發(fā)動班上的其他同學幫助動作有問題的學生。
建立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在課程訓練內容開展之前,可以和同學們首先介紹散打的作用,然后再講解散打作用過程當中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改善緊張的課堂氛圍,然后同樣在進行知識講解過程當中,也可以向同學們多傳授保護技巧,比如在訓練過程當中,如果產生扭傷,摔傷應如何處理,這樣就可以保證學生在接下來的課程參與過程當中,減少一定的畏懼心理,而當學生們的緊張情緒有所降低時,教師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引導學生們進行教學活動參與,這樣不僅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能夠建立和諧的教學氛圍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么教師可以針對學習散打同學的男女比例進行課程內容調整。如果班級中男生比例比女生比例多,那教師在課前就可以和同學們一起觀看散打比賽視頻,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如果女生比較多,那么教師就可以為同學們普及防身的重要作用,觀看很多女生喜歡的動作視頻。
綜上所述,情境式教學法對提升學生的能動性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有效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能夠鍛煉學生思維邏輯和判斷的能力,對學生的散打運動能力的全面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學校及家長放下“應試教育”的包袱,積極迎接“素質教育”的到來,這樣才能早日實現(xiàn)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