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宇靜 張鳳民(通訊作者)(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00089)
身體姿態(tài)是指人體的外在身體姿勢(包括人體的坐的姿勢、站的姿勢、蹲的姿勢、行走的姿勢)和身體形態(tài)(包括人體的外在表現和身體的線條曲線)以及包括人體的精神面貌。
易海燕認為,姿態(tài)是指身體各個部位與關節(jié)的相對位置的外部表現,或我們保持自己身體的方式,比如站立、坐和走的方式表現出的站姿、坐姿和走姿等,同時,曹肖雄也認為身體姿態(tài)主要是指坐姿、站姿和走姿。兩者都認為身體姿態(tài)包括身體姿勢。此外,張玲玲認為身體姿態(tài)除了具有姿勢、體態(tài)的含義之外,還具有思想態(tài)度的含義,指出了身體姿態(tài)與身體姿勢的不同,認為身體姿態(tài)是一種內在精神狀態(tài)方面的體現,而身體姿勢只代表肢體表現出的樣子。迪利爾也認為身體姿態(tài)不僅包括身體姿勢同時表示人的精神狀態(tài)。他指出姿態(tài)既是人的身體姿態(tài),又是精神狀態(tài)的表現,國民的姿態(tài)標志著國家盛衰。
不良身體姿態(tài)是指人體的身體姿勢(站姿、坐姿和走姿等)以及身體形態(tài)(人體的體形和曲線)出現了異常,其主要包括頸部前傾、高低肩、圓肩、脊柱側彎、骨盆前傾、O型腿、X型腿、八字腳,足內翻等不良身體姿態(tài)。
不良的身體姿態(tài)不僅會影響青少年的外在形象、精神面貌,同時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會使人體各組織器官之間失去協調、平衡,會破壞其正常功能,增加肌肉和韌帶的緊張,加重肌肉疲勞,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
陳明達指出,體態(tài)一旦發(fā)生異常,不僅影響人的體態(tài)美和精神面貌,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各內臟器官的功能,引起體質下降,甚至產生生理缺陷和某種疾病。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同時楊瀏指出不良形體不僅會影響身體發(fā)育,更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由于青少年長時間伏案學習,看電子產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身體姿勢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了頸部前傾。頸部前傾不僅影響了青少年的外在形象,同時也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會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對青少年的身體造成嚴重影響。
徐文婷認為長期不進行干預及治療,輕則引起體質下降、容易生病、受傷,嚴重的將會產生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在形體美和精神面貌上造成不良影響。徐華洋認為頸部前傾會導致人們出現頸后大包、雙下巴和面部水腫等情況,影響人的氣質和形象。同時,還會導致人體頸椎生理曲度減小,對人體的骨骼肌肉健康造成危害,以至于肩膀酸痛,嚴重的還會壓迫頸椎之間的神經,導致腦供血不足。李盼認為頸部向前容易壓縮頸動脈和減少血液流向腦部,引起到達大腦的氧氣和腦營養(yǎng)物減少,增加人體疲勞、失眠、記憶喪失的可能性。
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發(fā)現關于圓肩的研究以及圓肩對青少年的影響,大多都是與上交叉綜合征相關的文獻,文章指出對青少年的影響與頸部前傾差不多,都不僅影響其外在形象,同時也會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嚴重的將會使青少年出現肩頸疼痛、手臂麻木、心慌氣短等,將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大的阻礙。同時,戴哲平認為圓肩、駝背會導致胸廓畸形、膈肌活動受限、內臟受壓、胸腹相貼等,極大影響呼吸、循環(huán)及消化功能,易誘發(fā)呼吸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
骨盆前傾是由于長時間屈髖坐位以及身體兩側肌肉力量的不對稱,使腰椎過度前凸,進而使臀部翹起,使腰曲度增加,使其出現腰部疼痛,尉迎麗指出骨盆矢狀面的傾斜會伴隨有下髖—膝—踝—足的改變,這可以看出身體某處受力的發(fā)生改變將影響幾乎全身的受力的改變。同時在有的調查研究中表明現青少年存在骨盆前傾的青少年比其他不良身體姿態(tài)占比較大。由此可見,骨盆前傾,不僅影響青少年的外在形態(tài),同時也會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會給青少年帶來不可逆轉的身體傷害。關于骨盆前傾對青少年的影響的研究大多都只是在不良身體姿態(tài)矯正中簡單提到,同時也通過大量實驗研究證明骨盆前傾具有可改變性,不同的訓練方式對骨盆前傾矯正效果有所不同。
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身體姿勢,以及背包的習慣,同時也由于青少年學習壓力大以及電子產品的發(fā)展使青少年體育鍛煉時間少,同時還有由于青少年缺乏身體姿態(tài)的教育缺乏注意身體姿態(tài)的意識,使其產生不良的身體姿態(tài)。以及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時期,缺乏營養(yǎng)和青少年進行了單一的不科學的體育鍛煉導致其產生不良的身體姿態(tài)。此外,還由于外在因素的影響,如學習時身體與課桌的距離以及學習時的光線等。不同的學者從本身的經驗出發(fā),揭示了導致其原因的不同因素。
有的學者認為是不科學的訓練使其肌肉不平衡,出現肌肉代償,進而導致不良身體姿態(tài),如:田小燕指出由于偏愛某一種運動,比如健身時過于注重前側肌肉的練習,練就了發(fā)達的胸大肌和三角肌,但忽略了背部肌肉的鍛煉,造成前后兩側肌肉力量不對稱,由于運動不當造成駝背。
蔣玉梅、楊瀏、李輝等學者認為是不正確的生活習慣導致其產生不良身體姿態(tài),蔣玉梅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少兒長期非標準的坐立姿勢(站不正、坐不直)會使身體一側的肌肉收縮,另一側伸長,長此以往,逐漸形成習慣性身體側傾。楊瀏指出,青少年總是目不轉睛長時間地伸長脖子盯著電腦,必然導致探頸、駝背等不良形體的形成。李輝指出,頸椎過度前曲、圓肩、駝背的成因主要與長期伏案、坐姿不正、習慣于低頭彎腰學習、低頭含胸走路有關。
有學者認為缺乏體育鍛煉、學習環(huán)境等外在環(huán)境因素也是導致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原因。趙娜認為,骨盆前傾的主要成因是長期伏案學習,缺乏運動引起,這也就說明長時間學習不進行體育鍛煉是形成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因素。并且馬曉通過分析和討論,指出鍛煉時間少、身體疾病、不良習慣及外部環(huán)境如學校沒有給予積極引導、家長沒給予足夠重視、學習時的硬件條件差,書包問題是影響兒童身體姿態(tài)的因素。
正是意識到了良好的身體姿態(tài)對青少年的建康成長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看到了導致青少年產生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原因,所以使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不良身體姿態(tài)矯正進行研究。查閱了大量文獻不同的學者根據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內部機制以及自身的經驗對青少年不良的身體姿態(tài)矯正和干預的研究。矯正方法有很多,其矯正原理大致相同,就是進行肌肉力量與肌肉韌帶柔韌性的不同進行矯正。
最開始大多數學者是通過形體訓練來矯正青少年的不良身體姿態(tài)。如:田小燕對八字腳、脊柱畸形和膝關節(jié)畸形等不良身體姿態(tài)進行了矯正干預。對于八字腳的矯正,她采用了走直線、把桿練習和提踵練習進行矯正。對于脊柱畸形,她分為兩種情況進行矯正,一種是駝背,她通過靠墻站立、扶墻壓肩、仰臥挺胸、俯臥背伸、胸波浪和坐姿拉肩幾套訓練動作進行矯正。
通過單純的力量訓練來矯正青少年的不良身體姿態(tài)。唐正彬指出,軀干的姿態(tài)表現在控制力上,要求身體挺拔,抬頭挺胸,收腹夾臀,當頭部和四肢有動作時,軀干要保持其穩(wěn)定性,而這就需要核心力量來進行控制,以保證各部位相互協調。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以及學者對其的深入認識,矯正的方法更加深入。陳漢英認識到進行力量訓練應采用不穩(wěn)定力量訓練。認為核心肌群訓練能夠顯著提高不同平面下身體姿態(tài)穩(wěn)定性,其中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下訓練效果優(yōu)于穩(wěn)定狀態(tài)下訓練。
有的學者認為對于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矯正不僅應增加力量還要提高神經肌肉的控制,開始研究功能性訓練應用于身體姿態(tài)領域。通過功能性訓練提高神經肌肉的控制來矯正不良身體姿態(tài)。易海燕、姜衛(wèi)芬都是對大學生進行的功能訓練,研究表明功能性訓練可以應用于身體姿態(tài)領域。同時高亞強采用功能動作對青少年進行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矯正,其包括準備活動、器械練習、恢復再生訓練等,對高低肩和駝背具有良好的效果。
對于不良身體姿態(tài)不僅應增加弱側肌肉的力量,同時也應加強優(yōu)勢側肌肉、韌帶的拉伸,使身體受力均衡。彭輝、邱國榮采用運動療法來矯正不良身體姿態(tài)。文中提出運動療法分為肌力強化訓練、拉伸訓練兩大部分,通過訓練患者治療前后的身體姿態(tài)有了明顯的改善,證明運動療法能夠有效的改善上交叉綜合征。Cl a r k M認為按摩可以消除肌肉疲勞,指出自我按摩訓練更容易融入到實際的訓練中,是一種時效性較高的恢復放松訓練方法。此外,翁凱翔通過實驗對比說明了單純的力量訓練和PNF訓練對其矯正效果沒有兩者結合的好,兩者結合矯正的效果好,持續(xù)的時間長。
有學者還進行了筋膜鏈理論矯正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研究。胡新貞在文中簡要的介紹了筋膜鏈理論及其指出可以在形體訓練中,利用肌筋膜放松術可以解決肌肉過緊的問題,預防訓練損傷,糾正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應用。之后,馬彬對只采用形體訓練和形體訓練與肌筋膜鏈理論結合兩種矯正方法進行了對比,指出形體訓練與肌筋膜鏈結合能夠有效的矯正不良身體姿態(tài),降低形體訓練對肌肉損傷的情況。
綜上所述,對于身體姿態(tài)的研究越來越多,不同的學者根據自身的研究,對身體姿態(tài)的定義不同,但大同小異。對于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危害以及影響因素,不同的學者進行了不同方面的闡述。對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矯正方法,學者們在不斷探索,越來越注重神經對肌肉的控制。由于看到影響因素有很多,本文認為對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干預應既有運動干預又應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對于運動干預本研究贊同學者們觀點,不僅應增加力量,促進神經對肌肉的控制同時應放松肌肉,促進肌肉的恢復。此外,人體是一個整體,矯正應從整體出發(fā),鍛煉或放松人體從頭到腳的運動鏈,激活神經肌肉使青少年肌肉用力協調、身體受力均衡。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加強針對不同部位及不同矯正方法的對比研究,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科學系統(tǒng)的矯正方法,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