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文,李 紅,李 娜,陳 娟,馮 蘇
(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yī)院/三峽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培養(yǎng)和提高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法,將其應用于醫(yī)學影像專業(yè)教學,可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臨床實習是醫(yī)學影像專業(yè)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將理論與實踐相聯(lián)系的紐帶。但近年來受醫(yī)學生自主擇業(yè)、考研等因素影響,實習生實習積極性發(fā)生較大變化。教學醫(yī)院每天接收的患者就是案例教學的最好素材。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知識和能力結構與影像學科發(fā)展相適應,以滿足社會對醫(yī)學影像專業(yè)人才的需求。
現代醫(yī)學影像實習教學內容主要有X 線診斷學、計算機體層成像、磁共振成像、超聲學、介入放射學等。影像診斷學實習內容多,學生實習時間相對較少,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一直是授課教師的研究重點之一。按檢查設備劃分,本科室影像診斷學實習內容包含CT、MRI、普通X 線和特檢、超聲影像。每部分實習時間3 個月,按照3 部分進行。第一部分為理論講授,即對實習內容涉及的理論知識進行回顧與總結;第二部分為影像報告診斷室內觀摩學習;第三部分為書寫影像報告。其中第一部分的側重點是對理論知識進行梳理與復習,為接下來的觀摩和書寫報告做準備。第二部分主要通過教師對整個影像診療過程進行演示及講解,使學生熟悉影像診斷工作流程,了解所觀摩疾病的影像特征及臨床表現,將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第三部分注重對所選案例進行報告書寫,通過科室PACS 報告系統(tǒng)完成,由帶教教師點評修改,使學生掌握影像報告書寫基本技能及認識和解決常見病、多發(fā)病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引入為學生將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契合點。案例教學法扭轉了傳統(tǒng)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無法有效接軌,或者實踐課程教學結束后學生只對某一方面的圖像有一個淺顯認識的局面。醫(yī)學影像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拍攝的影像圖片對病變進行分析,使學生了解病變的出現原因和發(fā)展形態(tài),揭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對醫(yī)學影像的學習和研究需要有大量的影像資料作為支撐,并對各種圖像進行分析和對比,觀察疾病發(fā)展趨勢。醫(yī)學影像教學就是讓學生將對圖像的感性認知升華到理性判斷層次。教師通過精心挑選的來源于實際的典型病例(來源于醫(yī)院臨床一線,經過確診的病例及資料),為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架起橋梁,使學生可以系統(tǒng)、全面地對某一系統(tǒng)、器官的病變進行綜合分析,提高探究式思維能力,培養(yǎng)診斷思路。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使其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前提。目前職業(yè)教育體制改革要求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使學生扎實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通過案例教學法的創(chuàng)新,教師圍繞學生關注的各種問題選擇案例,并讓學生參與討論和分析,以學生為主體[1]。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案例,感受理論的魅力,認識到學好理論知識對工作的作用,從而在內心真正認同這一理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1)思維能力的鍛煉。案例教學中教師提供案例,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對大量原始資料和信息進行判斷與分析,這種“思維體操”既有效地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與綜合分析能力,又增強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自覺性。(2)表達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案例討論,發(fā)表觀點,并進行辯論,這對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十分有利。(3)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案例教學以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前提,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學、思考、研究、創(chuàng)新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案例教學中,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尋找正確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非尋找“標準答案”,倡導發(fā)散型的思維方式。在帶教教師引導下,學生獨立思考、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助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4)實踐能力的提高。在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檢查的時候可以在PACS 病例庫中挑選一部分案例圖像,考查學生實際讀片能力[2]。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病情,從病史、臨床表現、其他輔助檢查結果等方面入手,正確診斷疾病,并將其與相關疾病進行比較,鍛煉實踐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案例教學實施的關鍵在于案例庫的建立。案例庫內容必須依靠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篩選。目前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從醫(yī)院得到大量、完整的案例資料[3]。完整的病例資料包括臨床資料、影像學資料和實驗室檢查資料以及病理學資料。案例庫資料的分類:(1)按照檢查方法進行分類,如X 線、CT、MRI 和超聲;(2)按照系統(tǒng)進行分類,如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骨骼系統(tǒng)等;(3)按照影像表現和特征進行分類,如典型病例、疑難病例等。對案例庫資料進行合理分類,有利于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緊扣教學大綱,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從案例庫中挑選那些能有效達到教學目的且與教材相結合的影像資料實施現場教學。我科將歷年得到手術病理確認的典型病例裝訂成冊并出版成書,同時不斷更新病例庫,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讓學生沒有重復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完成某一系統(tǒng)理論知識講授后,在學生具備一定讀片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選擇適當案例進行教學,使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培養(yǎng)臨床思維能力。教師應提前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案例,在課前仔細研讀所選病例,如依據病史、臨床資料等,推論患者影像學檢查方式及實施手段,并利用病例中CT 檢查結果等資料進行驗證。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想法、依據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就某些方面如診斷方向、特征表現、基本病變等進行討論。在一些疾病的鑒別診斷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種疾病的影像學表現,還要與影像表現類似的其他疾病相鑒別。教學實施原則是先單一方法,后多方法綜合;先觀察,后分析綜合;先討論,后總結。每周一至周五早交班有固定的集體閱片時間,主持教師事先挑選好讀片案例,以往案例圖片均由教師發(fā)言、學生聽,改進后先由學生發(fā)言,分析病例,根據自己所學表達意見,而后由不同教師分析講解,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醫(yī)生的診斷對圖像進行綜合分析,這樣學生在分析圖片的過程中也能了解到報告撰寫方法,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4]。
完成案例討論及分析后,撰寫報告以及提出診斷建議是整個案例教學的最后一環(huán)。該環(huán)節(jié)既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又能促進其提高綜合能力。案例分析報告不同于普通診斷報告,其主要方向是對所描述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所以要求每位學生把自己的分析結果表達出來,并對觀察到的影像形態(tài)給予具體描述,為最后的診斷結論提供依據。報告內容要精煉,盡可能客觀地評述問題,以提高報告的質量和說服力。報告完成后,帶教教師全批全閱,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結果反饋給學生,指出好的方面與不足的地方,注重正面評價、積極評價。對學生報告中反映出來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可集中解答。同時,還可將實習課上學生的表現及案例分析報告作為考核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案例分析不是單純地復述所學知識,而是要將案例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分析,抓住要點,言之有據。目前,各實習科室的軟硬件配套設備完善,資源豐富。實習生若遇到問題,可以隨時通過任何一臺工作電腦的PACS 系統(tǒng)、文獻庫、病理查詢系統(tǒng)、檢驗系統(tǒng)、電子病歷系統(tǒng)查閱隨訪病例、手術記錄等,以解決疑難問題,了解疾病動向。
在醫(yī)學影像本科實習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能活躍教學氛圍,使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理論聯(lián)系實際,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5]。我們在案例教學法創(chuàng)新方面做了一些探討,積累了一些經驗,實踐發(fā)現這種教學法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在學習某個病例時,若研究不夠全面,不利于系統(tǒng)掌握理論知識及提高對常見病的認識;病例多涉及CT、MRI 等檢查結果,不利于學生學習最基本的X線診斷學,需要通過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補充,因此,要合理分配這兩種教學法的比例;選取的病例難易程度、代表性都會影響教學效果,病例如果太難,會大大降低教學成效,選取的病例最好帶有一定爭議性并對學生有啟發(fā)作用,如疑難、誤診、少見、漏診、同病多樣化的病例。因此,后續(xù)我們還需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案例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