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曦 高璐 張玉 李明星 鄒燦
【摘要】抗日英雄的鐵骨精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象征著中國人民不忘歷史、砥礪奮進的民族精神,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對抗日英雄的事跡進行整理匯編并翻譯成英文,有利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與傳播,同時還能促進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對外傳播。本文從抗日英雄事跡的文本特點出發(fā),結(jié)合翻譯實踐,針對具體的翻譯難點,探究式地選擇了一些翻譯技巧,以期對此類文本的翻譯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關(guān)鍵詞】抗日英雄;事跡;翻譯技巧
【作者簡介】袁曦(1997.10-),女,漢族,四川西昌人,成都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翻譯系,本科,研究方向:英語翻譯;鄒燦(通訊作者),成都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翻譯系,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高璐,張玉,李明星,成都理工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翻譯系。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創(chuàng)項目“抗日英雄事跡的外宣翻譯為載體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項目資助 (201810616008)。
前言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四周年,回顧中國革命歷史,許許多多革命先烈,為和平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生命。為了在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揚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的同時,加強人們對抗日戰(zhàn)爭集體記憶的歷史共識,讓國外友人深入了解中國歷史與中國情懷,筆者將30余則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翻譯成英文。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翻譯實踐,譯者事先對相關(guān)資料進行了查找,對多種平行文本進行了分析比對,研究總結(jié)其翻譯方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抓住抗日英雄事跡的文本特點,即歷史性,客觀性,真實性,在客觀分析時代背景的差異性與詞匯的特殊性的同時,密切關(guān)注段落與段落之間,主題與事跡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運用直譯、意譯、詞類轉(zhuǎn)換等翻譯技巧,旨在挖掘抗日英雄事跡的內(nèi)涵價值,激發(fā)當代青年對革命先烈的緬懷,繼而更好地傳承與傳播中國革命精神。
一、抗日英雄事跡的文本特點
1.歷史性。從廣泛定義角度看,歷史性是性質(zhì)的一種,時間性就是它的歷史性。具體的歷史性是指一個階段與下一階段特點的不同,其中包括時代特征。本項目便是在充分尊重歷史性的基礎(chǔ)上進行相關(guān)研究與翻譯。為使中外讀者更好地理解該翻譯項目的主題背景,譯者以當下時代契機開篇——即“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4周年”為題,系統(tǒng)且全面地對中國抗日戰(zhàn)爭歷史及意義進行梳理,并在突出時代特點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漢譯英工作。還原抗日全過程,使讀者能更為清晰地了解各抗日階段的時代特點以及中國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在具體的英雄事跡的翻譯中,皆較為注重該抗日英雄所處的戰(zhàn)爭局勢,對以歷史為主要支撐的源語言進行翻譯。
2.真實性。“真實性”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最初的”。為確保項目研究內(nèi)容的真實性,所有研究對象及其事跡參考材料皆源自國家官方網(wǎng)站、歷史書籍、認可度較高的文獻等。就研究對象而言,項目成員以“中國抗日英雄紀念館官網(wǎng)”為主要參考來源,以確保人物選擇的真實性,包括其個人資料以及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歷史地位。在具體事跡翻譯方面,為避免籠統(tǒng)性,突出真實性,文章皆將某個典型事跡細化,強調(diào)該英雄人物的獨特性格或品勢,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以“彭德懷將軍”為主題的事跡翻譯中,僅突出其在百團大戰(zhàn)中所做出的貢獻,展現(xiàn)作為雷霆之子的彭大將軍一心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典型的人物事跡更易突出真實性,也便于讀者進行查證,同時體現(xiàn)譯文的權(quán)威性。
3.客觀性。在無夸張的、偏離事實的描述這一特點中,客觀性與真實性較為相似,但在具體用語中,客觀性更強調(diào)措辭嚴謹、避免主觀評議。該項目在源語的采編中,皆以平實的描述為主,還原抗日英雄人物事跡,文末亦根據(jù)相關(guān)事跡進行總結(jié),極大程度地避免了主觀性評論。同時,為保證讀者對內(nèi)容的客觀掌握,譯文大多以直譯的方式,個別增譯部分僅為官方解釋性說明。語言的客觀性為讀者留下思考空間,正面事跡的引導(dǎo)避免了價值觀的強行輸入,但亦保證了正能量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的廣泛傳播。
二、翻譯難點
由于英漢語言和中西文化差異,加上抗日英雄故事本身所帶有的歷史性、真實性、客觀性無一不是對譯者的挑戰(zhàn),如何做到在充分達意的情況下,保持原語的特色是項目研究過程中的一大難點。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需要考慮:時代背景、詞匯選擇和整體性把握。
1.時代背景的差異性。1931年—194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而同時期的西方國家正在逐漸從金融危機的桎梏中掙脫出來,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尤其是美國,在1933年羅斯福頒行“新政”以來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的抗日英雄故事具有社會歷史性,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國內(nèi)涌現(xiàn)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斗。而對西方友人來說,了解中國的時代背景是更好理解英雄故事本身的基石。因此項目在正式翻譯前做足“功夫”,例如,介紹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化、時代背景,對相關(guān)背景知識進行較為充分的補充,這樣可以使讀者更容易接受。
2.詞匯的特殊性。對抗日英雄事跡進行翻譯,不僅在于故事本身,故事所弘揚的精神更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同時喚醒現(xiàn)當代人不忘初心、艱苦奮斗和愛國主義精神等等。在對這類故事進行翻譯時要充分考慮中西文化因素,故事中會出現(xiàn)大量的“中國特色”詞匯,如:“新四軍”“司令員”“元帥”“第120師師長”“團長”“營長”等等。由于歷史文化的較大差異,許多“中國特色”詞匯在西方語言中找不到相對應(yīng)的表達,這些詞匯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髓,譯者在翻譯時既要盡量保留中國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又要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3.篇章的整體性。在翻譯抗戰(zhàn)英雄故事的過程中,要對篇章整體性有正確的把握??紤]到當代是快餐文化的時代,英雄事跡的篇幅不宜過長,且每位抗戰(zhàn)英雄的先進事跡各不相同,譯者要做到將這些人物鮮活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而每位抗日英雄都用自己的行動展示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如何用短短幾百個字濃縮英雄“最美的故事”,就要求必須要做到事跡與主題間有關(guān)聯(lián),題目與譯文間有呼應(yīng),段落與段落間有聯(lián)系,這樣才能使整篇故事有起伏高潮,有看點。在新媒體時代下,英雄故事的題目也是制勝的關(guān)鍵,既要緊扣故事人物,展現(xiàn)人物主要性格特點,又要使主體簡單易懂。如,楊靖宇:白山黑水鑄忠魂;再如,劉少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三、翻譯技巧的選擇與應(yīng)用
1.直譯。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革命先烈文本中,直譯會讓譯文顯得通順自然。直譯不僅能保持原文的風(fēng)格特點,也讓讀者想去了解源語文化,促進語言的多樣性,豐富目的語的文化,增進跨文化交流。例如:
(1)偉大戰(zhàn)爭,偉大精神:Great War, great spirit.
(2)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時任總指揮的彭德懷直接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給敵寇以沉重的打擊。日軍痛心的稱此戰(zhàn)役為“挖心戰(zhàn)”: After the complete breakou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as the commander-in-chief, Peng Dehuai commanded the world-astonishing Hundred Regiments Offensive, which hit the enemies an extreme heavy blow and was painfully called “heart-dug war” by Japanese troops.挖心戰(zhàn):heart-dug war.
(3) 百團大戰(zhàn)之后,八路軍迎來了日寇更加殘酷的進攻: After the Hundred Regiment, the Eighth Route Army was brutally attacked back by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殘酷進攻:brutally attack.
(4) 彭德懷堅持戰(zhàn)斗在最前線,頂住了日寇的進攻,用鮮血保衛(wèi)了根據(jù)地,并迎來了抗日戰(zhàn)爭的巨大勝利: Peng Dehuai persisted in fighting at the front line, resisting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attack, defending the base area with blood, and ushering the unprecedented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巨大勝利:unprecedented victory.以上情況通過直譯就能準確生動形象地傳達意思。
2.意譯。所謂意譯法就是根據(jù)原文大意來翻譯,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譯,在必要的時候它可以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而不需要保持原文形式。在抗日先烈文化作品中,包含文化寓意的詞、短語、句子一般都需要意譯其所含文化內(nèi)涵。請看下面的例子:
(1)他,戰(zhàn)場上的雷霆之子,一生馳騁沙場。他,戎馬一生,為國為民,建立不朽功勛:He, an invincible savior on the battlefield, has made imperishable feats for the nation all his life.雷霆之子:an invincible savior, 原文意形容在沙場上所向披靡,馳騁戰(zhàn)場,若只照字面意思譯為“the son of thunderbolt”,則完全不能讓讀者意識到深層內(nèi)涵。
(2)第120師曾被晉中人民譽為“神兵”,賀龍被譽為“活龍”:The 120th division of the Eight Route Army was reputed to “divine troop” by people in central of Shanxi, and He Long was honored as “l(fā)iving god”. 再如神龍:living god, 原文意思是指神勇英猛,救百姓與國家與水深火熱中的英雄,若按直譯譯為“l(fā)iving dragon”, dragon在西方文化中象征著邪惡,讓讀者產(chǎn)生歧義,完全不能出傳達原文對英雄的贊美之意。
(3)由于日夜轉(zhuǎn)戰(zhàn),續(xù)范亭積勞成疾,1947年病逝于山西臨縣: Nevertheless, broken down from constant overwork, Xu was died of illness in Linxi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n 1947. 積勞成疾:broken down from constant overwork若只按字面意思譯為 “accumulate tiredness to illness”則顯得呆板僵硬,讓人云里霧里。
(4)俠肝義膽除漢奸,鐵血抗日映丹心:A chivalrous and fearless hero, leaving a loyal heart to resist the enemy,俠肝義膽:chivalrous and fearless也是同理。這種情況下借助意譯更能準確傳達語意。
3.詞類轉(zhuǎn)換。詞類轉(zhuǎn)換指翻譯過程中為使譯文符合標語的表述、用法和習(xí)慣,對原文中的詞性和語態(tài)等進行轉(zhuǎn)換。英漢語言的區(qū)別較大,要做到翻譯的標準即忠實原文,使得文章通暢,清晰,自然,就必然要改變一些詞類??谷沼⑿巯攘椅谋局?,語言嚴謹,符合中文行文特點,但譯為英文就不能完全對應(yīng),此時就需靈活轉(zhuǎn)換詞類,使行文流暢,表述完整。例如:
(1)他在抗日戰(zhàn)場上功不可沒: The anti-Japanese battlefields has witnessed his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把形容詞短語翻譯為名詞形式,更符合英文表達,句子更地道。
(2)1937年8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August 1937. 把動詞轉(zhuǎn)為名詞,一般英文表達習(xí)慣于將事件作為背景,可將其名詞化,這樣有利于行文表達,不會讓句子顯得累贅;根據(jù)不同的語態(tài)語境,對詞類進行靈活轉(zhuǎn)變,讓行文更加生動自然。
4.增譯法。根據(jù)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xí)慣和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谷沼⑿畚幕谋局械牟煌耆杖痹~匯主要體現(xiàn)在具有政治性色彩或軍事性色彩的詞匯與地名的翻譯上。革命英雄文化文本中蘊涵了許多特殊詞匯,即在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所產(chǎn)生的詞匯。在翻譯過程中,會出現(xiàn)許多詞匯完全空缺的情況,對此可以采取增益的翻譯方法,并在部分翻譯后進行標注,以表達其意義。
(1)楊靖宇是白山黑水間的英雄:Yang jingyu was an eternal loyal hero in white mountain and black water -- the landscape of Northeast China. “白山黑水”,如果根據(jù)其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則譯為“white mountain and black water”,“白山黑水”的解釋為黑龍江和長白山,泛指我國東北地區(qū)。直譯不能充分表達它的功能與內(nèi)涵,讓人不明所以,此時就需依托增譯法,在其后進行補充標注:White mountain and black water -- the landscape of Northeast China,準確表達文本意思。
(2)決勝千里,指坐鎮(zhèn)指揮千里之外的戰(zhàn)局,形容將帥雄才大略,指揮若定,翻譯為:gain a decisive victory a thousand miles away——a good plan.依托增譯法才能讓讀者更明白其意,不顯突兀。
(3) 宜昌市:Yichang county(in Hubei province);再如晉綏:Jin Sui(the Northwest of Shanxi province and most areas of the southeas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對地名進行一定的地理位置解釋可以讓讀者的感受更加直觀。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譯者通過翻譯30則抗日英雄事跡,對抗日英雄事跡類題材的漢英翻譯,從翻譯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入手,通過閱讀翻譯技巧類書籍,借鑒前人同類題材翻譯作品的翻譯手段,查閱相關(guān)書籍資料,總結(jié)翻譯過程的經(jīng)驗,對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出了相應(yīng)的處理方法與建議。并就直譯、意譯、詞類轉(zhuǎn)換等翻譯技巧列舉出實例,讓讀者能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翻譯方法是如何運用于翻譯過程與實踐中。又因翻譯的題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譯者又根據(jù)原語的文本特點,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和晦澀詞的翻譯進行整理分析,根據(jù)中文現(xiàn)存的說法與國外通用語相對應(yīng)翻譯,以達到譯文更明了,更地道的目的。通過將抗日英雄事跡翻譯成英語,不僅可以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讓中國故事與中國情懷通過英語這個橋梁讓更多國外友人知曉,還可以加強中國人對抗日戰(zhàn)爭的集體記憶,激發(fā)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感,共同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
參考文獻:
[1]蔡平.翻譯方法應(yīng)以歸化為主[J].中國翻譯,2002(05).
[2]陳海霞.淺析英語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zhuǎn)換與翻譯技巧[J].海外英語,2016.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2.
[4]辜正坤.外來術(shù)語翻譯與中國學(xué)術(shù)問題[J].北京: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