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關鍵詞】 歷史教學;歷史故事;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94—01
歷史學科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科目之一,對于培養(yǎng)中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著重要意義。歷史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歷史故事的運用,對于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在教育領域,不乏有這樣的誤區(qū),認為教給學生知識與方法,提高學生的成績才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及學生的心理訴求則被拋諸腦后。 新時代的教育觀提倡立德樹人,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愛心的教師去關注一切學生,關注學生的一切。初中階段的學生接觸歷史學科的時間不長,我們的首要工作就是培養(yǎng)其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將興趣視為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是我們學習中最需要也是最具活力的心理因素。努力決定一個人成功的早或晚,而興趣將直接決定著成功的高度。事實證明,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興趣才是學習中必備的條件,它可以使人充滿力量,獲得學習的樂趣。如,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從小對生物的奧秘有著極大的興趣,在大學中更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物學研究上。畢業(yè)后,達爾文經過長期考察和刻苦研究終于提出進化論,在生物學界掀起一片熱潮。
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要做的,就是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問題、活動探究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在學習上一個接一個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自信心,形成一種學習上的良性循環(huán)。
二、如何以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往,歷史教師通常以課本為主向學生傳授知識,出現(xiàn)“一言堂”的課堂局面,而學生并不都能適應這樣的課堂。因此,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將歷史故事穿插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個具有趣味性的課堂氛圍,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更有活力、更加高效。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聽故事的,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多下功夫,可結合歷史故事將歷史知識串聯(lián)起來。學生抱著聽故事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沒有學習的壓力,也會逐漸接受并喜歡上這樣的課堂, 并且對課本上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從而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
1.充分利用好導入。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往往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課堂教學會更順利,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為例,其中有關唐太宗的名言和故事有很多,可以酌情選擇。如,貞觀十七年,諫臣魏征病死,唐太宗哀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故事的敘述應該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做到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增強故事表達的生動性。學生被故事吸引之后,自然想了解唐太宗,并對這一階段的歷史進行探究,這為本節(jié)課的開展做好了鋪墊。
2.運用生動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故事內容本身的趣味性以外,教師想方設法為故事添彩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首先要熟悉課本知識點,并牢記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以此來選擇相關故事內容;其次,還應該學習如何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進行講述, 豐富故事內容,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教師的文化底蘊,并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抽象性的名詞,不易理解和教授。那么對于這部分知識,也可以通過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當時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以“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為例,此概念距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因此,教師可以應用一些反映當時清末人民生活的影視資料,并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描述,引起學生的共鳴,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當時民眾的痛苦和艱難。學生獲得了切身體驗,加上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也就能夠理解這一歷史概念了。
3.開展歷史趣味活動。學生對于本課程或是本節(jié)課是否有興趣,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聽課狀態(tài),最終必然影響學習成績。 因此,現(xiàn)代的教育觀越來越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感受,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只有聚焦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使其與教師一起思考,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才有保證。我們還可以結合歷史故事,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編排課本劇、對歷史人物進行評析、開展歷史辯論等,使歷史學習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深刻體會歷史的趣味性。
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做好“備學生”的工作,這項工作應該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訴求,才能發(fā)揮本學科的優(yōu)勢,才能利用好歷史故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為其長遠發(fā)展奠定基礎。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