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龍 張彥 劉振興
摘 要: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塑造能力是非常強的,為了能夠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潮流,順應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就應積極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與交往能力。文章主要是對小學生合作與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分析,制訂相應的提升策略,旨在真正意義上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與交往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合作交往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5-008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5.081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合作與交往能力的關注力度逐漸攀升,無論哪一個領域都需要人們具備良好的合作與交往能力,同時可以對各種力量進行合理有效的協(xié)調。那么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打好合作與交往能力的基礎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在小學學習的良好習慣,建立團隊協(xié)作精神以及合作交往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1]。
一、利用班級集體活動,激發(fā)學生合作交往意識
為了能夠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合作能力,主動去表達自己內心想法,愿與他人交流,共同協(xié)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將班級集體活動利用起來,在日常實際教學活動中組織演講比賽、節(jié)目表演、辯論比賽等。因為在這些班級集體活動中,學生需要與其他同學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分析,進行激烈的溝通與交流,才能把節(jié)目完成好。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培養(yǎng)好團隊協(xié)作精神以及表達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感悟到學習的快樂以及魅力所在,為學生奠定一個扎實的學習基礎,以便適應未來的工作以及生活[2]。通過一次次的班級集體活動,教師能夠充分感受到學生的合作交往意識被很大程度地激發(fā)出來,同時感悟到其中的魅力以及快樂,對于學生在以后的發(fā)展道路上來說,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當教育工作者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時,應該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內心所想進行充分了解與感悟,體現知情并進、循序漸進、輕松愉快的原則,讓學生都能感受到培養(yǎng)合作與交往能力的重要意義。這時,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將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實際教學活動中,構建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情不自禁地參與其中,增強自身合作交流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在情境內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在情境內自行組織學習討論小組,在小組內同學與同學之間進行激烈的探討與交流,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真正意義上感悟到合作與交往帶來的魅力與快樂。
三、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一些合作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自身年齡偏小,心智尚未成熟,不能管理好自身的情緒及表達方式,這時,教育工作者就應該以整個班級的引領者以及指導者的角色出現,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合作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想法和內心情感。教師要告訴學生,不能只將自己的需求放置在首要地位,只有注重他人內心想法,守住自己的底線,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自身的合作與交往能力[3]。教育工作者還可以讓學生自行組織一些利于培養(yǎng)合作與交往能力的活動,例如籃球、足球、拔河等,這些活動都是以團隊精神為基準的,可以非常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拼搏意識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對于學生的發(fā)展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通過進行團隊與團隊之間的比賽與競爭,不僅能夠鍛煉好自身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培養(yǎng)合作與交流的精神,真正意義上感悟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意義及必要性。
四、利用合作交往方法管理班級,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個性、特點、性格都有著很大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要注重絕大多數學生的思想觀念以及內心想法。這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全面性、系統(tǒng)性、有效性的考察,將學生的不同類型特點放在核心、關鍵的地位,并進行同質分層、異質分組,讓學生不僅在小組內進行溝通與表達,還可以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比賽與競爭,使每一位小學生都處于被激勵的狀態(tài),從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感悟到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及快樂,創(chuàng)造出一個具有完善性、系統(tǒng)性、有效性的共同進步管理模式,培養(yǎng)學生拼搏向上,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使他們感悟到同學間的友誼以及真情實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賽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合作與交往能力。
通過對上面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是否能夠培養(yǎng)好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與小學教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小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內容以及實踐技能,還應該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合作交往意識,鍛煉好自身的表達能力及合作精神。教師要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為出發(fā)點,對學生增強自身合作交往能力予以高度重視,充分利用校園以及社會這個大家庭,真正意義上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競爭的新型合作人才。
參考文獻:
[1]杜鴻雁.小議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交往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 2016(24):29.
[2]張雪梅.在交友活動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交往能力[J].基礎教育參考, 2016(6):74.
[3]王春莉.淺談農村小學生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7(11):44.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
朱成龍(1972.9— ),男,漢族,甘肅古浪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張彥(1979.12— ),男,漢族,甘肅古浪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劉振興(1976.11— ),男,漢族,甘肅古浪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