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 周正平 沈冬明 嚴春霞 李虎
(上海市寶山區(qū)羅店醫(yī)院檢驗科,上海 201908)
菌血癥是由致病菌經(jīng)體表或感染入口侵入血液系統(tǒng),在血液中繁殖并伴隨血流散播全身的感染性疾病[1]。該疾病具有病情發(fā)展快、致死率高等特點,可累及多個組織器官,故早期快速診斷并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在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預后等方面均有著重要意義。經(jīng)相關(guān)研究表明,血清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水平與細菌感染程度具有密切相關(guān)性,且在預后評價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菌血癥患者及40例健康者臨床資料,以了解血清PCT、CRP檢測在評估菌血癥細菌感染程度中的可行性?,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菌血癥患者(觀察組)病例資料,根據(jù)實驗室血培養(yǎng)結(jié)果將所有患者分為局部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各40例,患者體溫均>38 ℃,且發(fā)熱至入院時間≤48 h,同時排除伴有小細胞肺癌、甲狀腺髓細胞癌及3 d內(nèi)有燒傷、創(chuàng)傷史者。另選取同期40例健康者為對照組,所有健康者均無心、肝、腎等重要器質(zhì)性疾病。觀察組男49例,女31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46.59±3.12)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19~78歲,平均年齡(46.52±3.17)歲。兩組受檢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于體檢時采用Roche E-411全自動電化學免疫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檢測血清PCT水平,同時采用貝克曼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CRP水平,觀察組患者分別于入院治療前、抗菌藥物使用7 d后檢測血清PCT、CRT水平。其中PCT正常值參考范圍:0~0.05 μg/L,CRP正常值參考范圍:0~5 mg/L。
1.3抗生素治療效果評價 參照《抗菌藥物臨床試驗技術(shù)指導原則》[4]對抗生素臨床療效進行判定,其中細菌感染控制:經(jīng)治療,患者初始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實驗室、影像學檢查等非微生物學指標均處于正常范圍內(nèi);細菌感染未控制:經(jīng)治療,患者初始癥狀及體征均未緩解,甚至惡化,或出現(xiàn)該疾病其他癥狀、體征。
1.4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受檢者及不同細菌感染程度患者血清PCT、CRT水平。統(tǒng)計并比較細菌感染控制組及細菌感染未控制組患者治療前、治療7d后血清PCT、CRT水平。
2.1血清PCT、CRP水平 觀察組患者血清PCT水平(2.72±0.89) μg/L、CRP水平(36.05±10.81) mg/L均高于對照組的(0.04±0.01) μg/L與(1.28±0.16) 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感染程度患者血清PCT、CRP水平 全身細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3.26±0.97) μg/L、CRP水平(41.89±12.61) mg/L均高于局部細菌感染者的(2.05±0.48)μg/L和(22.74±6.53) mg/L,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治療前后患者血清PCT、CRP水平 80例菌血癥患者治療后,感染控制48例(感染控制組),感染未控制32例(感染未控制組);與治療前相比,感染控制組治療后血清PCT、CRP水平均有所降低,且低于感染未控制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CT、CRP水平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目前,血培養(yǎng)為診斷菌血癥的“金標準”,但由于病原菌分離及培養(yǎng)時間較長,結(jié)果極易受外界多種因素干擾,不利于該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5]。相關(guān)研究報道,血清PCT、CRP在細菌感染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其水平與細菌感染程度及患者病情均有較大相關(guān)性[6]。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PCT、CRP水平高于對照組,全身細菌感染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局部細菌感染者,同時與治療前相比,感染控制組血清PCT、CRP水平均有所降低,且低于感染未控制組,表明血清PCT、CRP水平與菌血癥患者細菌感染程度及病情嚴重程度均呈正相關(guān),有助于后期診療計劃的制定。作為一種指示細菌感染的重要標志物,PCT在臨床各種細菌感染診斷中已得到廣泛應用。該指標屬于無激活性糖蛋白,主要由116個氨基酸組成,在健康人群中,其水平極低;同時在非感染情況下PCT由甲狀腺產(chǎn)生,若出現(xiàn)全身性感染,則主要來源于甲狀腺以外的脂肪組織、皮膚、腎上腺、胰腺等多種組織與器官中。在產(chǎn)生細菌感染時,細菌內(nèi)細胞因子及毒素均可刺激并誘導PCT水平上升,且其升高程度與感染程度密切相關(guān)[7]。CRP為環(huán)狀五聚體蛋白,可作為急性時相反應時的敏感性指標,當機體產(chǎn)生炎癥時,其水平將迅速升高,甚至高達健康者的2000倍左右,同時該指標水平與菌血癥細菌感染程度及病情嚴重程度均呈正相關(guān)[8]。通過檢測血清PCT、CRP水平能夠更為準確的評估菌血癥患者細菌感染程度及預后效果,同時可為抗生素使用提供有價值參考,對于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提高患者治愈率等均有著重要意義[9]。
綜上,血清PCT、CRP檢測在菌血癥細菌感染程度評估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且其水平可隨病情嚴重程度逐漸增高,有利于明確病情,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