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山東 濟寧 272000)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此種病癥發(fā)病急促,患者病情變化進展較快,如果無法在第一時間提供疾病治護,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臨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護理干預方法的應用不容忽視。不同的護理方法所產生的效果不同。本文主要對優(yōu)質護理方法與常規(guī)護理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具體應用效果進行對比觀察,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組納入研究。觀察組57例,男性22例,女性35例。年齡(48~76)歲,平均(61.85±1.57)歲。對照組57例,男性24例,女性33例。年齡(46~77)歲,平均(61.64±1.53)歲。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優(yōu)質護理,優(yōu)質護理具體內容為:(1)優(yōu)質環(huán)境護理;(2)優(yōu)質體位護理;(3)優(yōu)質飲食護理;(4)優(yōu)質心理護理;(5)優(yōu)質體位護理;(6)優(yōu)質出院指導與延續(xù)性護理。
(1)對比兩組患者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和護理常識掌握程度;(2)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4.0。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2.54±0.58)d、住院時間(20.31±1.25)d、護理常識評分(95.01±1.66)分,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和護理常識掌握程度對照表(±s)
表1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和護理常識掌握程度對照表(±s)
臥床時間(d) 住院時間(d) 護理常識評分(分)觀察組 57 2.54±0.58 20.31±1.25 95.01±1.66對照組 57 4.62±1.82 28.63±1.58 72.61±1.51 t-7.051 7.638 7.259 P-<0.05 n
觀察組57例患者中,表示滿意的人數為55例,總滿意度為96.49%;對照組表示滿意的人數為42例,總滿意度為73.68%。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病癥在臨床上的發(fā)展變化速度較快,死亡率較高。常規(guī)護理干預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僅能夠遵照醫(yī)囑進行護理,與患者之間交流溝通性不足,導致了在護理期間,不能充分地照顧患者的實際需求。與之相比,優(yōu)質護理干預方法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方法,在護理期間充分地關注到了患者的身體指征變化和心理需求,在確保患者安全性的前提下,積極溝通找尋最舒適的體位護理、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和疼痛管理。同時,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還與患者家屬進行密切交談,掌握患者日常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親友和社會的支持。優(yōu)質護理方法應用不僅實現了基礎護理強化,同時也讓患者真正體驗到了人性化護理的優(yōu)勢。在護理期間自身的焦慮、緊張和不安等情緒被充分地排解,患者治療依從性提升,更積極地配合醫(yī)護人員治療工作,縮短治療周期,盡早實現康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