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九年級(上冊·部編版)
第四單元:寫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一、讀是基礎。在閱讀過程中,要本著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充分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這種性格特點形成的客觀因素有哪些;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及其現(xiàn)實意義;提煉作品在寫作過程中所運用的手法,分析這些手法的獨特之處……讀出了這些信息,那么后面的“感”就有了堅實基礎。二、感是升華。所謂“感”,就是閱讀作品之后,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的感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接觸后,產(chǎn)生的情感升華;對作品中某些細節(jié)的獨到見解;對作品中某一話題的深入思考;讀完作品后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這樣就可以通過對作品的認識,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三、選好感悟點。在讀與感之間,需要一個契合點,即一個能夠激發(fā)讀者感悟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在讀的過程中,讀者就應該整體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結(jié)合自己的認識,選擇作品中最能讓自己有話可說的角度。這樣,才能使原作品與讀后感之間實現(xiàn)最有效的溝通。
用一雙草鞋走遍一個天下,誰還記得劉備心中默默許下的愿望;用萬本書看清大千世界,誰還記得諸葛亮眼中的迷茫;用一聲吼怒斥萬千兵馬,誰還記得張飛口中的幾聲“大哥”……那段歷史有著太多的淚水和歡笑。我倚在門前,看著手中的那本刻著歲月的書,陷入遐想……
悠悠殘陽,殘陽鋪水,聽那漁人唱,唱一曲離殤。
輕輕翻開《三國演義》,我被“桃園三結(jié)義”“三顧茅廬”“三分天下”等內(nèi)容深深吸引了。劉備、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物,像欲占領一方土地的野獸,奔著心中的那個目標前進。讀到“失守街亭”“敗走麥城”的情節(jié),我才明白當年最耀眼的輝煌也會在頃刻間化為塵土,再盛大的晚宴也會在黎明到來之前結(jié)束。《三國演義》就像是一場走向謝幕的電影,它刻畫的場景就像是一道殘陽,靜靜地隨著流水聲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終究只能看到那落寞的漁人,久嘆而歌的一曲“道不盡,說不完”的離殤。
傷不斷,殤不停。
烽火狼煙,風聲四起,沙場鐵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耐得住心猿意馬,耐得住等待化作的淺吟低唱,卻耐不住留于心田的無限悲涼。經(jīng)歷了九死一生的將領,心中掛念的,僅是自己曾經(jīng)一刀斬斷的柔情。犀利的琴弦,糾葛了三千青絲,剪不斷,理還亂……左手換劍,右手換盾。短兵相接,僅留下冰冷無言的聲響。橫臥沙場,最后的能量抽絲般離去,那一抹傾國傾城的笑,成了眼中最后的風景。又有誰知,撫琴之人淚滿衫,揚花瀟瀟落滿肩。
死般靜寂,殘陽落下,煙云難平息。
酒席間,只見到刀光劍影,血海深仇。舉觴中,心中的愁苦誰人知曉?誰人能知曉生在亂世的痛苦和迷茫以及那些殘忍的傷害和絕望的滅亡?一個國家,當它達到鼎盛時,統(tǒng)治者才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苦苦追尋的僅僅只是一張刻滿金龍的椅子,當自己坐于其中時,才發(fā)現(xiàn)再也沒有人能聽到自己的笑、感受自己的傷,再也無人想起“三結(jié)義”的海誓山盟,“赤壁之戰(zhàn)”的豪情壯志,“一統(tǒng)天下”的宏偉志向,那些糾葛,終于在一陣刀光劍影中,伴著歲月灰飛煙滅……
我靜靜合上書,凝望遠方的斜陽,哀嘆一聲,忘不了那久遠的殤。河水邊的那些青草仍慢慢生長,肩負著使命,承載著希望,默默地走向光明……
◆安徽界首市顧集中心學校
(指導老師 劉騰輝)
點評
本文有三大亮點:一是線索明晰。作者沒有從空泛地介紹名著入手,而是取點帶面,將所有材料由“殘陽”這個意象連接了起來,置于歷史的滄桑感之中,憂傷之情遍布文面。二是銜接自然。從標題到各部分之間的過渡小段落,都可以見出作者的別具匠心。這些小段落使全文如流水般通暢,讀來舒緩自然,畫面感也很強。三是表達詩意。作者摒棄了常見的讀后感式的寫法,以詩化的語言和散文的筆調(diào)道來,展露出深厚的語言功底,增強了名著帶來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