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艷,姬秀紅,張 穎,李 莉
外科手術治療是臨床必不可少的一種治療手段,雖然能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但也存在一定不良反應:易導致應激反應、術后疼痛及嘔吐惡心等臨床表現(xiàn),這些均會延遲患者恢復[1]。傳統(tǒng)外科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缺乏針對性,無法讓患者體驗到人性化的優(yōu)質護理[2]。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在2001年由丹麥腹部外科醫(yī)生Kehlet Wilemore首次提出[3],是指在不影響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加速患者康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并減少再次住院率,降低醫(yī)療成本的多學科合作模式[4],旨在使患者的并發(fā)癥下降,術后恢復加快,使其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5]。中醫(yī)自古就有康復理念,明代中醫(yī)著作《萬病回春》最早提出“康復”二字,而對患者的飲食、情志、睡眠等調養(yǎng),自春秋時期便有記載。我院在快速康復基礎上,選擇性吸收中醫(yī)康復方式,形成中西醫(yī)結合快速康復護理,對圍手術期患者予以護理干預。本研究選取我院94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膽囊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實施中西醫(yī)結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的康復效果,報告如下。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行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7)與研究組(n=47)。對照組中,男28例,女19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5.2±3.4)歲。研究組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46.1±3.5)歲。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患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排除標準與納入標準[6](1)排除標準:合并膽總管結石;存在嚴重心血管疾病或復雜手術的并發(fā)癥;膽源性胰腺炎;認知功能障礙者;嚴重精神障礙疾病患者。(2)納入標準:凡符合膽囊結石診斷,且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對此次研究均已知曉,并在同意書上簽字。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法,研究組在常規(guī)的護理基礎上應用中西醫(yī)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的方法,術前科學宣教、打破常規(guī)外科術前腸道準備、術中保暖、補液、術后鎮(zhèn)痛、預防胃腸功能紊亂,以及各階段配合中醫(yī)治療護理操作,具體方法如下:
1.3.1 對照組 常規(guī)護理溫馨舒適的就醫(yī)環(huán)境,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將膽囊手術治療的相關流程、注意事項告知于患者,安撫鼓勵患者,從而能使患者的負性情緒降低。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正確實施護理診療及措施等。
1.3.2 研究組 給予中西醫(yī)結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1)術前宣教:科學詳細的各階段宣教,并使用中醫(yī)耳穴埋豆,以心、腎、神門為穴,辨證配穴,從而使患者緩解焦慮、改善睡眠;(2)胃腸道準備:不常規(guī)進行機械性腸道準備。術前6 h禁食、術前3 h口服50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7],提升舒適度,減少術后應激;(3)術中保暖:將輸入的液體加溫至37℃,沖洗液用37℃的生理鹽水,使用溫毯對患者保溫,維持體核溫度在36℃左右;(4)術后鎮(zhèn)痛:早期采用鎮(zhèn)痛泵或者小劑量阿片類藥物,聯(lián)合音樂療法,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轉移其注意力,降低痛感。微針針刺合谷,2~3次/d,每次3~5 min;(5)預防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指導患者術后早期床上翻身,下床活動。術后6 h按摩足三里、胃俞、脾俞,以拇指進行按摩,每個穴位5~10 min,力度由輕到重,使患者感覺局部酸、麻、脹為宜,用以通經活絡,調理脾胃,減輕腹脹。術后12 h使用王不留行籽貼于耳穴,選穴:耳中穴、大腸穴、小腸穴、胃穴、脾穴、肝穴、腎穴、交感穴、三焦穴,按揉1~2 min,2~3次/d。溫灸雙側足三里、中脘、神闕,使穴位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各穴灸20 min,2 次/d。
1.4 觀察指標[8](1)比較兩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清醒時間和住院時間。(2)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借鑒原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結合本院實際情況,自行設計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包含操作技能、服務態(tài)度等維度,評價標準:十分滿意(81~100分);基本滿意(61~80分);不滿意(0~60分)??倽M意度=(基本滿意例數(shù)+十分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統(tǒng)計工具對研究中涉及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n(%)表示,比較行χ2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以()表示,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干預后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清醒時間和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對比干預后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
2.2 對比干預后患者的滿意度 干預后,對照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為76.60%,研究組患者的總滿意度為93.62%,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干預后患者的滿意度
FTS護理理念表示經優(yōu)化圍手術期處理的諸多措施,通過緩解手術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從而加快患者機體恢復[9]。有研究表明,F(xiàn)TS理念的應用有助于患者術后疼痛感改善,使其滿意度及舒適度增加,能將胃癌患者術后原本的10.43 d住院時間縮減至9.32 d[10]。另有學者認為,將FTS護理用于手術治療中,不僅能使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提升,還能使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下降,患者的恢復時間縮短[11]。
在患者整個圍手術期中,中西醫(yī)結合FTS護理的實施,能在術前、術中及術后階段加快患者術后恢復,使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下降。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治療的94例膽囊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以及中西醫(yī)結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的研究組,從其結果中可知,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該護理模式還主張保證術中患者保暖,對患者體溫的穩(wěn)定性予以維持,能使患者術中出血量降低,應激反應情況下降。
術后早期活動是FTS理念的主要內容之一,早期更換舒適體位,鼓勵早期下床活動;配合中醫(yī)治療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灸法,可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胃腸蠕動恢復,促進排氣排便,恢復腸鳴音。
穴位按摩以中醫(yī)經絡和六經辨證法為基礎,對患者的胃腸神經予以刺激,能夠增加胃腸神經的反射,加強胃腸功能的蠕動。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調理氣血、消積化滯、通經活絡之功效[12]。
中醫(yī)認為耳穴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與耳。因此利用按壓耳穴能夠實現(xiàn)反饋性調節(jié)臟腑功能[13]。根據(jù)中醫(yī)辨證選穴原則,耳中、胃合用可降氣利膈,脾、胃合用可補益氣血,脾、腎合用可祛濕化痰,脾、肝合用可止血化瘀,小腸、大腸合用可協(xié)助通降胃氣,均可達到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作用。交感穴有調節(jié)自主神經的作用,大腸、小腸及胃都是與消化功能有關的,能調整陰陽、溫通氣血使胃氣下降;內分泌、三焦穴可刺激腸蠕動促進腸蠕動恢復,諸穴相互配合起到消除腹脹的作用[14]。
灸法能溫通經絡,調和氣血。中脘穴有健脾胃、助運化、補中氣、安神作用,尤其適用于虛癥患者;神闕穴是任脈的要穴,為經氣的匯海,有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寒通滯的功效。應用中脘、神闕溫灸,可以起到促進腸蠕動,緩解腹脹的作用。
通過以上多形式的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能夠達到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增強自身抵抗力,減少患者疼痛感,降低術后各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5]。因此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采取中西醫(yī)結合FTS護理理念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臨床治療依從性,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