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富濤,徐 冰,張典朋,成 勇
原發(fā)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1-3],且我國是一個肝癌大國[4-6],肝癌位居我國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第二位,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率第三位[7-9]。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黃曲霉毒素(Aflatoxin)暴露是肝癌的兩大危險因素[10-11],但是尚不足以完全解釋肝癌的全部病因。今年來研究顯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c,MC)暴露可能是肝癌發(fā)病的另一項重要病因[11-12]。微囊藻毒素是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藍藻所釋放的一類七肽環(huán)狀藻類毒素,是一類強烈的肝致癌物質,其中微囊藻毒素-LR(MC-LR)是較為常見且毒性最強的亞型[11]。本研究將就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對HCC患者腫瘤分期和預后的影響做如下研究。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所有臨床樣本均為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于安康市人民醫(yī)院的HCC患者共計338例,患者平均年齡為(55.5±11.9)歲,其中男性94人,女性63人;課題組前期每3個月對所有患者進行一次電話隨訪。
1.2 血清MC-LR檢測 本研究通過ELISA試劑盒(Beacon Analytical Systems Inc, 美國)對血清MC-LR水平進行檢測。血清MC-LR水平按所檢測中位數濃度分為高暴露組和低暴露組(<0.69 ng/mL為低暴露組,≥0.69 ng/mL為高暴露組)。
1.3 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分析不同HCC患者臨床特征及疾病進展中血清MC-LR水平的差異,采用K-M法繪制生存曲線,用log-rank檢驗不同組患者生存時間之間的差異。統(tǒng)計過程使用實驗SPSS 19.0軟件運行,所有檢驗均為雙側檢驗,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 本課題通過ELISA方法檢測結果顯示,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中位數為0.69 ng/mL(Q25=0.33 ng/mL,Q75=0.97 ng/mL)。
2.2 不同TNM分期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對比TNM分期越晚的HCC患者,其血清MC-LR平均濃度顯著升高(F=7.343,P<0.001),通過兩兩之間比較得出,Ⅰ期與Ⅲ期(P=0.020),Ⅰ期與Ⅳ期(P<0.001),Ⅱ期與Ⅳ期(P<0.001),Ⅲ期與Ⅳ期(P=0.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3 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與TNM分期之間的相關性經kendall' s tau 相關性檢驗分析發(fā)現,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與TNM分期之間呈明顯正相關(γ=0.274,P<0.001),見表2。
表1 不同TNM分期HCC患者血清MC-LR平均濃度的比較
表2 HCC患者血清MC-LR水平與TNM分期之間的相關性
2.4 血清MC-LR水平與HCC患者臨床特征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析血清MC-LR水平與HCC患者臨床特征之間的關系可見,MC-LR水平與HCC患者的年齡(P=0.003),性別(P=0.007),飲酒(P=0.002),腫瘤臨床分期(P<0.001),淋巴結轉移(P<0.001),遠端轉移(P=0.002)及HBV感染(P=0.016)相關見表3。
2.5 血清MC-LR水平與HCC患者預后之間的關系 在血清MC-LR較高和較低水平的HCC患者具有相同手術率的前提下,通過進一步分析血清MC-LR水平與HCC患者預后之間的關系,發(fā)現血清MC-LR水平較高的HCC患者生存期明顯較低表達患者生存期短(χ2=5.578,Plog rank=0.018),見圖1。
我國作為一個HCC大國[13-14],其發(fā)病率約占全世界的54%[11]。目前對于HCC致病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BV和AF,然而MC-LR作為HCC致病因素的研究已成為近年來的新熱點,研究結論明確證實MC-LR和HCC具有關聯性[11],但是仍局限于樣本量偏小等不足。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我院2013—2017年確診HCC患者的血液標本,通過ELISA方法檢測血液標本中MC-LR的含量并與患者臨床特征及其預后進行關聯分析,研究結果發(fā)現HCC患者血清中MC-LR含量與年齡、性別、飲酒、腫瘤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遠端轉移和HBV感染相關,這與先前的文獻報道結果一致[15-16]。
表3 血清MC-LR水平與HCC患者臨床特征之間的關系
圖1 血清MC-LR水平與HCC患者預后之間的關系
MC是水體富營養(yǎng)化后藍藻水華產生的次生代謝物,其具有強烈的肝臟毒性。目前MC-LR被歸為2B級致癌物,將MC-LR釋放后可入水,蓄積在動物體內,并沿食物鏈向高營養(yǎng)級轉移,進而人群可通過飲食等途徑暴露。MC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和腎,同位素示蹤結果表明靜脈注射、腹腔注射和口服進入小鼠體內的125I-MCLR,70%以上均分布在肝臟和腎臟。
本研究中發(fā)現,血清MC-LR含量與HCC患者年齡相關,可以推測MC-LR在人體中的作用存在類似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生物累積效應[17],年齡越大,接觸暴露物質時間越久,危害愈大。本研究發(fā)現HCC患者血清MC-LR含量與性別及其飲酒相關,可考慮不同性別從事不同工種及生活習慣差異所造成的暴露差異[18],但本研究因資料不全,未完全統(tǒng)計到納入本研究的HCC患者的職業(yè)情況及生活習慣相關數據,尚不能證實此觀點。本研究還發(fā)現HCC患者血清MC-LR含量與其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和遠端轉移相關,與農清清等[12,19-21]的系列研究相符,其研究發(fā)現MC-LR能夠促進肝細胞惡性轉化,并促進細胞遷徙和轉移。另,本研究還發(fā)現血清MC-LR含量與HBV相關,眾所周知,HBV感染是造成肝癌的首要危險因素,本研究發(fā)現其與血清MC-LR含量相關,可推測MC-LR與HBV感染存在協同效應或相加效應,或可聯合作用促進肝細胞惡性轉化及癌變。
本研究通過大樣本HCC患者血清標本檢測發(fā)現HCC患者血清MC-LR含量與年齡,性別,飲酒,腫瘤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遠端轉移及HBV感染相關,但未能從分子水平驗證上述結論,尚不明確其中的分子機制,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