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旭,楊勝榮
糖尿病是一種多發(fā)病,在臨床較為常見,可伴發(fā)多系統(tǒng)并發(fā)癥,如胃輕癱等,其屬于一種植物神經(jīng)病變[1]。2016年8月—2018年7月我院應用補氣健脾和胃理氣法治療糖尿病胃輕癱30例,收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32~71歲,平均(52.0±8.6)歲;糖尿病病程7~28年,平均(9.1±1.7)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33~71歲,平均(52.6±8.4)歲;糖尿病病程8~28年,平均(9.8±1.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⑴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2013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的相關標準。⑵參照《胃輕癱臨床管理指南》(ACG,2013,1)診斷標準,①具有餐后飽脹感、惡心、嘔吐、早飽、上腹痛等癥狀;②排除幽門部器質性病變導致的出口梗阻;③確診胃排空延遲:X 線檢查餐后4 h胃內仍有標志物存留。
1.2.2 中醫(yī)診斷及癥候分類標準 參照2002年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脾胃虛弱型胃痞主癥:胃脘痞滿,餐后加重,食欲不振,疲乏無力;次癥:大便稀溏,惡心欲吐,舌淡,苔白,脈沉細。
1.3 納入標準 ⑴符合上述中醫(yī)及西醫(yī)診斷標準;⑵年齡30~75歲之間;⑶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遵醫(yī)囑服藥、進行相關檢查,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
1.4 排除標準 ⑴伴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等;⑵具有其他系統(tǒng)重大疾病,如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消化性潰瘍、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者;⑶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服藥及按時檢查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基礎治療 首先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宣教,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并給予降糖藥物治療(降糖藥物應避免應用α-糖苷酶抑制劑及雙胍類藥物),使血糖控制在空腹<8 mmol/L,餐后2 h<11 mmol/L。
1.5.2 對照組 口服多潘立酮片(商品名:嗎丁啉,生產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10003)每天3次,每次10 mg,餐前20 min口服。
1.5.3 治療組 患者口服多潘立酮基礎上輔以口服補氣健脾和胃理氣中藥2次,具體方藥為:白扁豆30 g,黃芪30 g,茯苓30 g,砂仁20 g,陳皮20 g,半夏15 g,山藥15 g,太子參15 g,白術8 g,烏藥8 g,木香7 g,枳殼7 g,生姜6 g等。由中藥房煎制,共300 mL,早晚各150 mL,分兩次口服。
1.5.4 療程 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并隨訪8周觀察復發(fā)率。
1.6 觀察指標 ⑴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惡心嘔吐、早飽、上腹疼痛、脘腹脹滿等臨床主癥評分進行評定;⑵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制定中醫(yī)證候積分表,記錄治療前后主癥、次癥、舌苔、脈象,計算證候積分;⑶13C-辛酸呼氣試驗測定胃固體排空。
1.7 療效評定標準
1.7.1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⑴顯效: 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證候積分減少≥70%;⑵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⑶無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未見明顯好轉,甚至加重,證侯積分減少<30%??傆行剩?)=[(治愈+顯效+有效)/總數(shù)]×100%。
1.7.2 胃固體排空時間測定 參照Ghoos 等[4]方法進行。患者在禁食12 h以上空腹狀態(tài)下,口服實驗餐:蛋黃與蛋清分離,將100 mg13C-辛酸與蛋黃混合,蛋黃與蛋清分別煎熟,患者食用2片配餐面包及煎熟的蛋黃、蛋清,并飲150 mL水,總熱量為1046 kJ。基礎呼氣樣本在服用實驗餐前收集,進食實驗餐要求在10 min內完成,在接下來4 h測試期內,將13CO2測試的呼氣樣本收集在100 mL呼氣袋內,前2 h每15 min收集1次,后2 h每30 min收集1次,即分別于餐后15、30、45、60、75、90、105、120、150、180、210、240 min各收集1次,收集在呼氣袋中的13CO2用選擇性同位素紅外線能譜分析儀(IRIS)進行測定,利用計算機擬合曲線及非線性回歸法計算胃半排空時間(GET1/2)和延遲項時間(Tlag),GET1/2>150 min為胃排空延遲。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主癥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惡心嘔吐、早飽、上腹疼痛、脘腹脹滿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惡心嘔吐、早飽、上腹疼痛、脘腹脹滿評分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惡心嘔吐、早飽、上腹疼痛、脘腹脹滿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ET1/2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GET1/2顯著短于治療前(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GET1/2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GET1/2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主癥評分變化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ET1/2變化情況比較
2.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3.3%(28/30)顯著高于對照組66.7%(20/30)(P<0.05),具體見表3。
2.4 兩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3.3%(1/30)顯著低于對照組16.7%(5/30)(P<0.05),具體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表4 兩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比較
糖尿病植物神經(jīng)病變是糖尿病的并發(fā)癥,在臨床較為常見,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5],其發(fā)病率為56%,其中一個就是胃輕癱,糖尿病病程長,缺乏理想的血糖控制,均極易引發(fā)胃輕癱,對血糖進行長期持續(xù)控制是首選治療方法。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大多采用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促胃動力藥物,聯(lián)合甲鈷胺、腺苷鈷胺等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效果不理想。中醫(yī)認為[6],糖尿病胃輕癱屬于“食滯”、“痞證”范疇,氣陰兩虛是糖尿病的中醫(yī)病理基礎,腎、脾、肺是其病位,陰損及陽隨著病情進展發(fā)生,造成患者具有虛弱的脾胃,無力運化,因此飲食不化、納呆腹脹,進食后進一步加重。補氣健脾和胃理氣法基本方中太子參、白術、扁豆、山藥、茯苓、黃芪的主要功效為引起健脾和胃,半夏、生姜的主要功效為溫中降逆,木香、枳殼、砂仁、陳皮、烏藥的主要功效為和胃理氣醒脾,諸藥合用主要功效為補氣、除濁、行滯、調氣[7]。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8],中藥健脾類藥能夠調整胃腸運動,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對植物神經(jīng)功能進行調節(jié),而一些行氣中藥,如枳殼、木香、烏藥能夠興奮胃腸平滑肌。動物實驗證實,烏藥、陳皮等能夠為消化液分泌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從而對消化功能進行改善;太子參、山藥、黃芪、白術、茯苓等能夠對血糖進行調整;吳茱萸、肉桂、生姜等溫中藥能夠緩和刺激胃腸道,促進胃腸道張力、蠕動的增強。而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具有異常的胃腸平滑肌運動是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9]。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10],在糖尿病胃輕癱的治療中,補氣健脾和胃理氣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改善,最終有效恢復患者胃腸運動。而補氣健脾和胃理氣法輔助西醫(yī)治療糖尿病胃輕癱能夠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將二者的積極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并對二者的不良反應進行有效抑制,從而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及患者滿意度。相關醫(yī)學研究也表明[11-15],在糖尿病胃輕癱的治療中,中西醫(yī)結合能夠優(yōu)勢互補,將最佳效果發(fā)揮出來,一方面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另一方面有效降低患者的復發(fā)率,臨床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惡心嘔吐、早飽、上腹疼痛、脘腹脹滿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胃排空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胃排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療程結束后隨訪8周,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和上述相關醫(yī)學研究結果一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有效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