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書衡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探討先秦諸子的倫理思想,總是繞不開義利之辨這一永恒的倫理話題。一直以來,我們多是對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有明確的義利觀定位,即重義輕利和義利同一,而對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特別是老子的義利觀則探討不深。本文依據(jù)《道德經(jīng)》中老子對“義”和“利”的論述,從三個視角對老子的義利觀進行探析。
傳統(tǒng)的義利之辨是以孔孟和墨子為代表的義利探討,在這里,“義”是指道德規(guī)范,“利”泛指一切物質(zhì)的財利和非物質(zhì)的榮辱、利害等等,義利觀便是對它們之間關系的觀點。[1]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把“無為”之德稱為“上德”[2],試圖說服統(tǒng)治者和人民放棄一切的“欲”,以此復歸質(zhì)樸,從而構建一個理想的小國寡民社會。在這里,無為之道即是“為無為”之最高道德,而被摒棄的“欲”,當然包括對“利”的追求。因此,在傳統(tǒng)的義利之辨視域下,老子顯然是主張重義輕利的。
但是,這樣的理解是不恰當?shù)摹o為之道雖然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但在《道德經(jīng)》中,“無為”更多地是被老子置于世界本原的位置,對“無為”的這種解讀,是對老子思想的一種狹隘化。而老子要求世人所克服的“欲”,還包含著仁義等道德規(guī)范,因此,對“欲”的這種解讀,同樣是不恰當?shù)摹?/p>
老子并非全盤否定對“利”的追求,對不同的“利”,老子所持的觀點也不同。
首先,老子重民利。老子認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道德經(jīng) 第十九章》)。老子的這句話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即是強調(diào)“利民”,重視為民謀利。此外,老子認為饑荒是由于統(tǒng)治者所征稅賦過重所致,這種從民生角度出發(fā)對統(tǒng)治者提出要求的論述,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
其次,老子薄私利。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不要將難以得到的物品視為珍貴,那么盜竊的事情便不會發(fā)生。同時,老子還要求圣人以“不欲”為“欲”,那么圣人所要克服的“欲”,當然是自身為追求“五色”、“五音”、“五味”而生發(fā)的私欲。
最后,老子貶斥禮義。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具體而微地探討了禮義的起源。他認為,人們丟失了“道”,而后才用“德”來補救;丟失了“德”,而后才用“仁”來補救;丟失了“仁”,而后才用“義”來補救;丟失了“義”,而后才用“禮”來補救。老子用一個連鎖反應式的聯(lián)系,說明了禮義的起源,指認了禮義是人們丟失了最為根本的“道”后,所作的無補于事的努力,它們是天下大亂的開端與標志。此外,老子還專門強調(diào),慈孝、忠君等道德規(guī)范,均因道德敗壞而起。因此,老子認為世人提倡的道德,是治標不治本的舉措,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禮義的不信任,甚或是偏見。
綜上這種探討,是在老子的話語體系中,分別地解讀了老子對“義”和“利”的看法,而沒有涉及“義”和“利”的關系,因而是被稱為是單獨的視角。這種探討在對老子思想的理解上是正確的,但卻不是最合適的。因為對義利觀的探討,必然要涉及到“義”和“利”的關系,否則任何解讀都會有損義利觀的定義。
重構的視角,即是對傳統(tǒng)義利之辨視角的重構。傳統(tǒng)的義利之辨雖然要求涉及到“義”和“利”的關系,但多是在兩難境地的假設下,探討“義”和“利”誰更重要,或是要求必須在“義”和“利”中取舍,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孟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經(jīng)典命題,而鮮有論及的,是“義”和“利”誰制約誰,誰決定誰的探討。在重構“義”和“利”的關系后,我們很容易得出老子是主張以義制利的。
首先是從反向所作的思考。老子雖然認為禮義是人們丟失了最為根本的“道”后所作的補救,認為慈孝、忠君的道德規(guī)范是因道德敗壞而生,但是這也說明老子看到并承認了一個事實,即是慈孝、忠君等道德規(guī)范是為了應對人們因盲目追求私利而導致的道德敗壞的現(xiàn)狀,老子默認了道德規(guī)范所具有的對于追逐私利的制約和規(guī)范作用,盡管這一作用是微弱的。老子也正是在道德規(guī)范對于拯救世風日下的世俗作用微弱的情況下,才提出自己“道”的主張,要求人們?nèi)俊盀闊o為”,以一種與世無爭的“無欲”狀態(tài),來實現(xiàn)天下大治。
其次是從正向所作的思考。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明確指出自己提倡的道德品質(zhì),即“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這就是老子著名的“三寶”。老子說,“知足者富”(《道德經(jīng) 第三十三章》),“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jīng) 第四十六章》),明確提出了用“知足”來克服自身的無盡欲望,以實現(xiàn)自身的美好和諧。“知足”與“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老子提倡的道德品質(zhì)。這些道德品質(zhì)在工具意義上發(fā)揮著約束個人欲望的作用,以此得出老子以義制利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