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珍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570100)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七年知青歲月經(jīng)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1],陜北的七年知青生活,使習近平“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2],與人民群眾結下深厚情誼建立了血肉聯(lián)系,樹立了為民辦實事的人生理想,逐步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因此,“七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形成過程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善學善思考,實事求是解決實際問題。習近平從知青插隊時期伊始就酷愛讀書看報,特別善于向?qū)嵺`學習、向書本學習,善于思考,用于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習近平曾在《黃土地的兒子》中談到陜北是他成長進步始發(fā)點。在慢慢融入陜北生活中,他大量閱讀政治、經(jīng)濟、哲學、歷史、軍事、文學等方面的書籍,特別是深入學習了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比如《國家與革命》、《格達綱領批判》、《資本論》等著作,同時也研讀同時期毛澤東同志的著作,比如《毛主席語錄》、《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在研讀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并與周圍閱讀過相關書籍的伙伴討論思考內(nèi)容活躍思維,逐步成長為馬列主義思想者。
1974年剛20歲的習近平同志被任命為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開啟他擔任書記后的實事求是解決群眾實際生活問題之路。村里貧困落后的面貌是當時擺在群眾面前急迫想要擺脫的問題。當時的梁家河糧食有限耕田面積非常有限,習近平同志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們在村里溝口打了一個淤地壩,修梯田增加耕地面積多產(chǎn)食糧,排解當時村民面臨的溫飽問題。[3]當時的梁家河是個交通不便少煤缺材尚未通電的山區(qū),習近平看到1974年初《人民日報》介紹四川人民推廣沼氣的報道,心情急切想學會辦沼氣技術,以緩解當?shù)厣倜荷匐姷膯栴}。最終,習近平同志等人到四川“取經(jīng)”,通過群策群力解決一系列辦沼氣路上的種種困難,建了梁家河亦是陜北首個沼氣池,沼氣的使用在延川縣得到推廣。第二年9月,曹谷溪同志在《延安通訊》發(fā)表《取火記》報道了延川縣大辦沼氣的情況,《延安通訊》主編李彬同志也同時在同一版面為《取火記》配發(fā)社論《要大力推廣利用沼氣》,在這篇社論中指出習近平等同志這些作為是符合毛主席倡導黨員干部實事求是的內(nèi)容:要注意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通過解決和滿足群眾的需要,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和擁護我們。[4]習近平同志積極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為其在以后的執(zhí)政過程中墊下堅實的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工作路線,為其治國理政思想中的群眾路線墊下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同志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叭罕娦枰裁?,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5]石春陽同志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談到當時選習近平同志當村支書的主要原因。
在陜北的七年,習近平同志重視農(nóng)田建設,帶領群眾打淤地壩增加農(nóng)民群眾的糧食收成、修梯田、打井、試驗種植培育良種;他重視民生,通過改良廁所、辦掃盲班、修路、辦沼氣等等來逐步改善民生;他嚴謹把控政策方面,整合資源,解放勞力,通過辦鐵業(yè)社、辦代銷店、開縫紉社、辦磨坊等等為群眾生活提供便利,把社員從家庭事務中解放出來,投入糧食生產(chǎn)中,便民惠民。他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是圍繞著群眾急需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改善民生,讓人民受益。王憲平同志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評價習近平同志時說習近平與最底層的中國農(nóng)民同甘共苦,并從心底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里。[6]7年與群眾同甘共苦的村民生活讓他深刻了解到中國基本國情,老百姓的喜怒哀樂。[7]“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他工作的信仰,也是他在面對飛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以及如何解決紛繁復雜的世情國情民情問題逐漸形成的治國理政思想實踐過程中的驗證,更是他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
習近平在2002年發(fā)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寫下:陜北高原是我的根,這里培養(yǎng)出“為人民做實事”的不變信念。[8]他的這種理想信念在他之后執(zhí)政的政治生涯中特別是在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中都有體現(xiàn),同時在他的治國理政的過程中處處彰顯:網(wǎng)絡強國戰(zhàn)略、“一帶一路”倡議、精準扶貧政策、全面從嚴治黨等相關戰(zhàn)略思想。
“解放思想敢于創(chuàng)新”是習近平同志帶領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前行中實現(xiàn)中國夢的思路和方法。習近平擔任梁家河支書后,一心想改善村民生活,但當時村民思想比較封閉,對新思想新觀念第一反應便是反對和質(zhì)疑。在《人民日報》看到關于推廣利用沼氣內(nèi)容,習近平積極接受新思想新觀點為群眾辦實事,就想學會辦沼氣技術解決當時村民少煤缺材通電的狀況,而村民不是覺得不現(xiàn)實就是覺得困難重重無法辦到,面對處處都是不支持的聲音,習近平同志鼓動戰(zhàn)友:“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9]迎難而上,鼓動村里有威望的年輕人勸說思想不通的老年人,最終得到全村的支持,并在1974年7月辦好陜北高原第一個沼氣池,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在梁家河時期,時值體制死板,村干部對于副業(yè)能不辦理就不辦理。當時生活必需品要去來回70多里地的文安義公社購買,習近平為了方便村民購買日用品和生活常用品方便,嚴謹把握政策,把各種生活必需品備齊在村里設置一個代銷店統(tǒng)一銷售給村民,節(jié)省村民來回奔波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是非營利性質(zhì)的代銷店,習近平解放思想敢于創(chuàng)新,先向供銷社賒賬,再原價賣給社員,一分不掙,這樣與政策不沖突,同時為社員的生活提供便利。[10]辦打鐵社、縫紉社、磨坊等,都是習近平同志在把握國家政策中,解放思想敢于創(chuàng)新,帶領群眾解放生產(chǎn)力全心全力投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增加民眾糧食收入,共同奮進。他的敢擔當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以及貼近民心的說話做事方式,使周圍群眾緊緊圍繞在他身邊,建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七年,其治國理政的思想逐漸形成,他的實事求是、以人民為中心以及解放思想敢于創(chuàng)新的思想為其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存在的問題以及處理世情國情民情各種問題時,有著強有力的理論根源支撐。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形成不僅為我國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指導,也為世界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通過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青年習近平,我們更加了解我國近代歷史發(fā)展以及習近平同志這代偉人成長歷程。這本書給我們青年一代成長留下更多思考和奮進力量及勇氣,以及更多去擔當自己的歷史責任的歷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