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慧
(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在引導學生思想,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與三觀思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升,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的優(yōu)秀人才。就當前教育情況而言,文化符號的應用水平低,導致該項教育工作質量無法得到進一步提升。
當前,許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未意識到文化符號所具備的教學功能,導致教學中無法有效利用文化符號進行教學。這種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部分教師文化符號的理解有限,無法搜集更多有價值的文化符號資源。二是,教師對文化符號的理解深度不夠,導致其在應用時無法充分挖掘其內在價值,致使文化符號的實際作用無法有效發(fā)揮。三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化符號會被賦予新的價值與內涵,而教師的意識較為淡薄,使其無法發(fā)現(xiàn)文化符號的時代性含義,降低文化符號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水平[1]。
由于教師使用文化符號的意識較低,大量的文化符號資源未能得到良好的開發(fā)與利用。這一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大量的文化符號被閑置、教學資源浪費嚴重。其二,部分資源的重復利用率過高。這使得文化符號的使用缺乏創(chuàng)新,長期的重復使用會降低學生興趣,降低學習效率。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思政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理解方式都發(fā)生了變化,過度使用同一文化符號進行講解,其應用的有效性會明顯下降。
受高校思政教育目標的限制,文化符號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導致其具有很大的傾向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符號應用的最大價值,即其自身所承載文化的多樣性,使其內涵更加的豐富多彩且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使之具備極強的思想傳動力。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側重于引導學生樹立現(xiàn)實的思想意識,極大程度上限制其理想意識的發(fā)展。這使得教師在應用文化符號進行教學時,更傾向于文化符號所表達的現(xiàn)實意義而忽視其傳達的情感內涵,極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符號的應用價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關于文化符號缺乏核心文化的引領,未能將之構成完整的文化符號體系,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符號間的凝聚力,并導致文化符號的意義具有明顯沖突。這會造成教師對文化符號認識不清,降低文化符號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
為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符號應用的有效性,教師必須遵循所指功能原則與以保證隱形教育原則。
首先,高校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文化符號時,必須遵循其所指功能原則。文化符號的所指功能原則是深入挖掘文化符號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潛在價值,使這部分價值得以真正發(fā)揮。這要求教師應用文化符號時,要通過其引發(fā)學生的凝聚力使學生共同關注,使之成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再引導學生將其通過個體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就如在看到五星紅旗升起時,我們會自覺行注目禮一樣。
其次,隱性教育原則。利用文化符號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思想性與教育性,可對學生進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全面提升教學效果。這要求教師在發(fā)揮其顯性教育職能時,還要重視其隱性教學價值。通過使用文化符號構建教學氛圍,將之深化到教學的各層面中并堅持長久教學,從而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教學成果。
促進文化符號應用質量,是推動這項教育方法有效性提升的根本方法。教師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重視文化符號的應用價值。重視挖掘豐富的文化符號資源及其深層應用價值。第二,利用文化符號開展各種有價值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共同感與凝聚力。
要想保證文化符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教師必須促進其應用結構合理化,實現(xiàn)文化符號在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文化符號的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重視其可再生與不可再生的特點,提高文化符號的使用效率。
充分發(fā)揮文化符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學價值,通過營造良好應用環(huán)境氛圍,充分發(fā)揮其隱性教學功能[2]。為此,高校可通過校內聯(lián)合活動與校際德育合作等方式,建立文化符號共同體。逐漸探索文化符號的核心文化價值,使之形成統(tǒng)一體系。同時利用各種活動營造良好文化符號應用氛圍,促進其應用有效性的提高。
當前,基于文化符號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許多的問題,導致其應用效果極差。必須提高對文化符號的重視度,遵循其應用的基本原則,提升其應用質量。同時,優(yōu)化文化符號的應用結構,逐漸創(chuàng)立起文化符號應用環(huán)境,以此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提高其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