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荻 胡銘
摘 要:在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放緩步伐的現(xiàn)如今,中國發(fā)展一帶一路戰(zhàn)略努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道路就顯得尤其重要,通過研究絲綢之路本身的地位與價值推進著東西方間不斷的文化交流,增進東西方的相互認識與理解,有利于以結(jié)成利益共同體發(fā)展全球化經(jīng)濟。本文將藉由在絲路視域下17-18世紀法國建筑藝術風格的變遷來理析出家具裝飾的特征,力求揭開17-18世紀法國室內(nèi)中國風家具裝飾從發(fā)展到高潮最后消亡的神秘面紗。
關鍵詞:建筑藝術風格;法國室內(nèi)中國風;中國風家具裝飾
如設計大師老沙里寧所說:設計家具一定要從建筑的角度考慮,設計建筑一定要從城市的角度考慮。這種總體設計觀念正是西方設計的精華。而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建筑和以家具為代表的日用設計門類總是被看成一個整體,從而為幾千年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一種總體的設計觀念。[1]在這種總體設計觀念上的東西方不謀而合的相互認同著。研究17-18世紀法國室內(nèi)中國風家具就隨著那個時期的西方建筑藝術風格來展開,不同藝術風格時期家具的種類大致有:櫥柜、寫字臺、椅子、帶華蓋的床、床架、扶手椅、沙發(fā)、壁爐屏風、桌子、鏡子等等。經(jīng)由洛可可藝術風格所展示的中國視界:是奇異的中國、是魅惑的中國、是西方眼見的中國,然而卻不具有中國的本質(zhì)與真實。中國風作品在西方藝術脈絡中,從來都不是重要的藝術流派,但卻在奇妙的混雜與交融之中,揭示出西方藝術的真實本質(zhì)與西方知識的建構基石。[2]隨著古典主義傳統(tǒng)的回歸,與洛可可水乳交融的中國風設計也進入了尾聲,新古典主義在驅(qū)逐中國風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將兩者融合起來的設計風格對某些人來說依然是魅力無窮。[3]
1 巴洛克藝術風格時期的中國主題(Chinese motifs),在家具而言只是時興的裝飾挪用風格之一
17世紀的西方由于地理知識的缺失,西方人分不清楚中國與日本、印度的區(qū)別,在懵懂中就展開了異國情調(diào)的東方想象。英國學者赫德遜(G.F.Hudson,1903-1974)在《歐洲與中國》一書中,研究洛可可風格發(fā)展脈絡并認為:
中國工藝品在歐洲的流通只是洛可可風格形成的條件之一,法國是十七世紀歐洲優(yōu)雅風尚的主要鑒定者,沒有一場許多事件的運動造成了法國鑒賞傳統(tǒng)的動搖,這種風格就不可能興起,直到十八世紀左右的歐洲或者至少是天主教的歐洲美術,一直是被巴洛克風格所統(tǒng)治。[4]
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于視覺上所表現(xiàn)的絢麗、動態(tài),以鼓舞世俗民眾的狂熱信仰為用,佐以莊嚴的舊教儀式為人震懾而崇敬,并將此時代的藝術審美轉(zhuǎn)向傳統(tǒng)的美善崇高與宗教精神為依歸。在十七世紀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ins XIV,1638-1715)也采用巴洛克藝術的宏偉與華麗,以此來增加宮廷生活的趣味,并藉此以達到宣揚其作為君王偉大的目的。法國國家檔案館中的一份材料記載了1667年某次宮廷活動的盛況,[5]有文獻史料可獲悉法國宮廷早就開始以中國人的形象為類似的節(jié)慶活動助興。法國發(fā)展出貴族專有的巴洛可式樣,此式樣以宮廷家具設計師布勒(Andre-Chares Boulle,1642-1732)為路易十四所制作的鍍銅五斗柜等家具作品與宮廷畫家里各(Hyacinthe Rigaud,1659-1743)所繪的路易十四肖像畫為代表。這個時期法國宮廷或貴族官邸中出現(xiàn)的巴洛可式樣家具上出現(xiàn)了一種時興的中國主題(Chinese motifs)的裝飾風格,比較常規(guī)的做法是:(1)細木工家具用裝飾遮沒家具構架,將家具上的玳?;蝈冦~裝飾做成中國主題的裝飾風格,如:中國建筑、中國人物、植物、花卉、鳥類等主題;(2)在家具裝飾上使用玳瑁、金屬、黑檀、紫檀、花梨木、黃檀和桃花心木等材料的鑲嵌細工出現(xiàn)中國主題的幾何圖案,如:菱形、窗欞格等;(3)在家具上使用中國油漆,紅色或黑色的底漆搭配金色漆畫或是拆解來自中國的時髦品作為家具上的鑲板,題材大多中國人物風俗故事、中國園林或山水植物等;(4)在家具裝飾上通過鑲嵌中國瓷片、絲綢、寶石、象牙等東方材料來表達中國主題,題材很豐富華麗異常。除此外,在法國社會上中國主題的裝飾風格的中國家具也被通過戲劇這一公開的方式為更多的人所推崇著。如:1692年在法國上演的舞臺劇《中國人》,[6]踏著由小提琴演奏的所謂東方音樂,一個重要人物角色“中國博士”的出場,就被設計成從一個中國櫥柜中走出來,同時吹噓著自己的身份與才能。隨著法國宮廷影響至整個法國風尚對中國主題審美意識的逐漸養(yǎng)成,巴洛克沉重壯大、內(nèi)斂莊重的風格這般的隆重逐漸轉(zhuǎn)折成輕逸,風格也漸轉(zhuǎn)為淡雅與歡快,并以活潑的氣息來消解沉壯的結(jié)構,展示洛可可的精巧與細膩。這種審美的轉(zhuǎn)變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中國工藝品在歐洲貴族間的收藏熱潮的影響。此風格作品真正在歐洲各地流傳是始于十七世紀后半期,與當時歐洲盛行的巴洛克風格正好重疊。其研究進一步說明巴洛克時期的中國印象。[7]因此,巴洛克藝術的中國主題風格的家具設計特征除了展現(xiàn)厚重輝煌的豪華氣派與光亮耀眼的裝飾效果之外,最顯著的便是脫離現(xiàn)世,充滿飄渺神秘幻想的異國情調(diào)。然而,巴洛克的輝煌壯麗風格,于路易十四去世(1715年)后漸轉(zhuǎn)消彌,皇室的豪奢品味漸轉(zhuǎn)削弱,洛可可藝術作為巴洛克藝術之延續(xù)與變異,巧妙地表達了十八世紀歐洲新興階級的審美意識。
2 洛可可藝術風格時期逐漸形成為中國風(Chinoiserie),在家具裝飾與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巴洛克中國主題(Chinese motifs)在氣質(zhì)上有相當區(qū)別
在這個時期關于中國的地理概念也變得清晰起來,人們雖然不太分得清中國與日本,但人們是被穿著漂亮絲綢繡袍的離奇有趣的人物所吸引的,被東方那奢侈逸樂的生活所激動。十八世紀初宗教懷疑主義逐漸深入擴大,啟蒙時代開始動搖信仰的基礎,法國君主政體在剝奪貴族的政治力量后一蹶不振,致使法國的王權統(tǒng)治以悲慘的結(jié)局以告終。古典的巴洛克傳統(tǒng)隨著王權的消殞而衰弱,渾厚莊嚴的風格在十八世紀的宗教主義與幻滅氛圍之中消微,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幻想韻致的歡快、自由、精巧與嫻雅,[8]正巧與當時歐洲人亟欲表達的中國印象的神秘幻想與異國情懷相合。于是乎,洛可可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無不蒙上一層夢幻且恬淡的色彩,并抹上一層看似歡偷卻又悲傷的情懷,自十七世紀晚期一路發(fā)展而來的中國風從Chinese motifs逐漸演變?yōu)镃hinoiserie,中國風設計的誕生與洛可可風格在這一時代潮流不謀而合。洛可可的建筑藝術表現(xiàn)極欲與古典特質(zhì)切割,訴諸感官的愉悅感受以及自然流露的情感表達,看似與理性背離,但是卻由啟蒙思想所滋養(yǎng),渴望展現(xiàn)知識并且表達感性,要求脫離學院規(guī)范卻又有風格范式指導品味走向,這種藝術表現(xiàn)也直接在家具裝飾上得到印證。這個時期法國宮廷或貴族官邸中出現(xiàn)的洛可可式樣與巴洛克式樣時期的家具設計中國風特點的不同大致是這樣的:(1)家具裝飾有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少有的不對稱設計,輕松與幽默,在洛可可式的家具上鑲嵌裝飾性的較之巴洛克更纖細優(yōu)雅精致的洛可可卷草渦卷上坐著站著或爬著異國情調(diào)的人物或是被改造的祥禽瑞獸,如:悠然自得的漁夫、調(diào)皮的猴子或是努力攀爬的“霍霍鳥”等,娛樂氣息躍然其上;(2)隨著奇特的造型中國茶室(Chinese Tea-House)的出現(xiàn),與之配套的茶室家具也有出現(xiàn),有的櫥柜家具頂上的三角楣被尖頂傘造型所取代,也出現(xiàn)了一些功能不明的家具,意義在于表達一種東方化的奢侈感;(3)家具是根據(jù)室內(nèi)裝飾的需要而設計制作的,有時沙發(fā)被要求靠背必須和室內(nèi)建筑裝飾的鑲板下方的邊線齊平或者沙龍里的沙發(fā)靠背上帶有深凹的扶手用于跟沙龍里的大鏡框底線齊平。
3 新古典主義風格盛行時中國風的時代還是結(jié)束了
由于洛可可風格過度發(fā)展,而直接導致對古典主義時期的懷念是促成了新古典主義的興起,出現(xiàn)了嶄新而奇特的設計中國風風格。如法國路易十六的扶手椅,帶有喬治.雅各布的標記,約1790年。出自德.馬伯夫侯爵夫人的臥室,大概是迪蓋克設計的奇特的中國風格,[9]家具裝飾的中國風設計有了新突破,而同時也是法國室內(nèi)家具裝飾的中國風的終結(jié)。另外于19世紀初的英國,出現(xiàn)了輝煌的卡爾頓宮(Canton House)的中國沙龍和皇家布賴頓宮(the Royal Pavillion)兩個中國風設計作品曇花一現(xiàn)。到19世紀20年代,中國風在整個歐洲才終于降下帷幕。
4 總結(jié)
17-18世紀是法國隨著藝術風格的延續(xù)與變異,藝術家和工匠們充滿激情詮釋著他們對文化的理解,不斷融合發(fā)展變異創(chuàng)作設計著。絲路視域下對17-18世紀法國室內(nèi)中國風家具裝飾的基本特征基本表現(xiàn)為三個特征:精致、繁縟、奢華。
這個時期家具的使用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家具的主人非貴即富:皇族、貴族、社會名流。家具都是定制的,面對挑剔的主顧們,即要考慮他們的宮殿或宅邸的建筑室內(nèi)應該配以怎么樣的家具裝飾,還要根據(jù)他們各自對于東方異國情調(diào)的不同審美需求,“精致”就成為17-18世紀法國室內(nèi)中國風家具裝飾首當其沖的第一個特點。
那些王公貴族部長大人們的宮殿里官邸里房屋里的每一件家具上過分精致的手工裝飾,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放過要彰顯繁縟的風格,每一件家具亦是藝術品。譬如在木制桌腿上鑲嵌鍍金的金屬雕塑,那些人物面容甚至可以鍛造出的能感動人的悲戚表情;而作為柜子鑲板的中國風情的瓷片上,那花朵被繪制的堪與含苞待放的鮮花媲美;在那些作為靠背或坐墊上的如嬰孩肌膚般精工的絲綢織物;藝術家工匠們醉心鉆研如何才能使得木制家具上梓然生長出金光閃閃的盤桓繞旋的藤蔓紋樣植物雕塑鑲嵌裝飾;在室內(nèi)華麗的燈光鏡面的反射下,鍍金和鍍銅的光芒閃耀著讓人驚嘆的幾乎只能屏住呼吸而窒息。以上的情境都在彰顯著第二個特征:繁縟。
在18世紀法國的府邸建筑被稱為Htel,當有達到這樣堂皇氣派酒店的規(guī)模,可見當時又是什么樣的盛況。府邸里至少會有一間娛樂沙龍(女主人招待客人們的房間),餐廳到廚房,主人的臥室到客人們的客房,考究造型的扶梯通常都是大理石的臺階搭配鑄鐵鍍金的扶手,這些扶手異常精致奢華一定是要雕花鍍金的。這些府邸的室外安放著舒適的各種奢華家具:譬如可能會是軟椅圈椅,可能會是棋牌椅、安樂椅或是躺椅、也或許會是靠背沙發(fā)和無背長沙發(fā),搭配的或許會是跪凳和長凳等等。這些金碧輝煌令人炫目的家具普遍使用的都是貴重材質(zhì),而在家具制作工藝上除了精工制造就是繁復裝飾的鍍金或者鍍銅,表現(xiàn)方式更是奇思妙想,搭配的餐桌上的餐具也都是非金即銀。有時候這樣的過分重視奢華已經(jīng)阻礙到家具使用的境地了。熱銷的家具都具備有不可忽略的奢華程度的共性,也是受貴族們追捧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三個特征就是:奢華。
17-18世紀法國室內(nèi)中國風家具裝飾在藝術設計方面其裝飾性已經(jīng)抵達了無以復加的豪華,想象這樣的精致繁縟奢華的家具置于同樣窮奢極欲室內(nèi)裝飾過度的建筑空間里,似乎置身于巴黎的社交現(xiàn)場:奢靡又瘋狂、貴族們肆意任情縱性過著有昔日沒有明朝的紙醉金迷的日子。在痛飲中瘋狂的訕笑所有包含自身循環(huán)著沉淪其中,恣意妄為終究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當背離了藝術的精神品格終將走上藝術的窮途末路,煩瑣的藝術興趣體現(xiàn)最后只會敗壞了設計師、制造者和觀賞者的品味,當裝飾的藝術走向極端走向反面就只能是為中國風的末日而唱出挽歌了。
參考文獻:
[1]方海.建筑與家具[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6-7.
[2]王荻.絲路視域下:18世紀法國裝飾藝術中臆測的中國意象的由來[J].大眾文藝,2018,3:77-78.
[3]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94.
[4]赫德遜著,李申,王遵仲,張毅譯.歐洲與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04:221.
[5]羅湉.18世紀法國戲劇中的中國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16.
[6]許明龍.歐洲世紀“中國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35.
[7]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95.
[8]赫德遜著,李申,王遵仲,張毅譯.歐洲與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04:221-222.
[9]約翰.懷特海著,楊俊蕾譯.18世紀法國室內(nèi)藝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7.
項目:絲路視域下17至18世紀法國室內(nèi)裝飾藝術中的中國風設計研究,江蘇省高校社哲基金項目,項目號:2018SJA1950,主持人:王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