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凱強, 賈婭婭, 劉慶寬, 馬文勇, 劉小兵
(1.石家莊鐵道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3;2.石家莊鐵道大學 大型結構健康診斷與控制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43;3.河北省大型結構健康診斷與控制重點實驗室,河北 石家莊 050043)
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高密的建筑會阻礙城市近地面空氣流動,使得城市內部的平均風速減小,在弱風天氣下,城市空氣中的污染物容易積累,使得城市的空氣污染嚴重[1-2]。為了改善這種狀況,除了節(jié)能減排之外,有人提出對城市進行專門規(guī)劃、建立城市的通風廊道[3]來改善城市通風狀況的建議,認為城市風道能減弱城市建筑對風的阻礙作用,使得空氣能夠吹進或者貫穿城市,驅散城市空中污染物,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4-6]。在20世紀80年代德國卡塞爾大學Kress R[7]教授開始了“理想城市氣候”計劃研究,并且提出了在新區(qū)規(guī)劃中建立風環(huán)境及風流通系統(tǒng)的概念。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關注風環(huán)境,并在2007年提出在城市規(guī)劃中建立城市風道系統(tǒng)[8-11]。我國在城市風道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任超等[12]提出在區(qū)域規(guī)劃、城市規(guī)劃、街道規(guī)劃、大型建設開發(fā)項目4個尺度下對城市風道進行規(guī)劃。李軍等[13]建議城市風道的建設必須從城市宏觀總體布局和微觀城市建設控制2個方面考慮。除了理論研究以外,一些城市的城市風道也在提議中。例如2013 年杭州市規(guī)劃、環(huán)保等部門研究,希望建一個“城市風道”,通過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入主城區(qū),把空氣中的霧霾吹走[13]。2015年初,陜西省成立了“西安城市風道景區(qū)建設調查研究”課題組,專門對西安城市風道及風道景區(qū)建設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研[14];2016年陜西全省城市工作會議提出通過營造城鎮(zhèn)風道,進一步美化人居環(huán)境[15]。
對城市進行規(guī)劃建立城市風道涉及拆遷、規(guī)劃、建設等許多環(huán)節(jié),經費投入十分巨大,而城市風道對增強城市通風的效果如何,目前尚缺乏專門的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以某小區(qū)的建筑群為單元,改變街道的寬度和街道兩側的建筑高度及密度,測試研究了街道縱深和高度2個方向上的風速分布規(guī)律,探討了街道對城市通風的影響,為相關的政策制定及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選取具有高層住宅群及普通住宅群結合的、比較典型的北京市某小區(qū)作為單元,四邊街道環(huán)繞,如圖1所示。該區(qū)域有多層住宅8棟,30層住宅3棟,25層和30層連體住宅2棟,25層住宅5棟,14層公寓1棟,供熱廠房2棟和多層的幼兒園、賓館各1棟。平面和高度尺寸如圖2所示,建筑旁邊的尺寸標注分別代表建筑物的長寬高,例如左上角的建筑尺寸標注40×22×120 代表該建筑物長度40 m、寬度22 m、高120 m。
圖1 單元三維電子地圖
圖2 單元平面布置圖
將該單元沿街道縱深方向復制10次,然后進行組合,可得到2種不同的試驗工況,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 街道Ⅰ街道模型圖
圖4 街道Ⅱ街道模型圖
圖3所示的街道,兩側的建筑高層較多,建筑密度大,且街道兩側建筑對稱分布,將該街道試驗定義為街道I。圖4所示的街道,兩側的建筑為沿主干街道橫向整體復制平移形成,所以街道一側以高層為主,另一側以多層為主,兩側建筑物是非對稱分布,將該街道試驗定義為街道II。
按照阻塞度<5%和其它相似關系的要求,模型的縮尺比為1∶200,由于模型表面存在明顯的棱角,因此雷諾數(shù)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試驗中來流控制風速為10 m/s。為了研究街道和兩側建筑對風速的影響,這里的來流沒有考慮地表摩擦作用,采用的是建筑前方均勻來流的方式進行試驗。
試驗在石家莊鐵道大學風工程研究中心STU-1風洞低速試驗段中進行。該風洞低速試驗段寬4.4 m,高3 m,長24 m,風速1~30 m/s連續(xù)可調[16-17]。試驗風速測量所使用的儀器包括:4孔眼鏡蛇三維脈動風速儀,用于風洞內風速的測量;三維移測架,用于風洞內眼鏡蛇的移動。4孔眼鏡蛇三維脈動風速儀不僅可以測量速度3個方向的分量,而且還可以測量±45°范圍內的偏角和攻角;將4孔眼鏡蛇三維脈動風速儀安裝在移測架上,可以對有效測量范圍內任意點的風速進行測量,三維移測架順風向的有效移動距離為4.0 m,橫風向有效移動距離為2.4 m,豎向有效距離為4.0 m。本試驗針對街道I和街道II的2種街道類型,分別改變街道寬度為40 m、80 m、120 m、200 m,針對每種寬度街道的中心平面進行了風速測量。
為了方便描述,取街道入口底面中心為坐標原點,沿街道通向城市縱深方向為x 軸,與街道中心橫向為y 軸,高度方向為z軸,如圖5所示。試驗測點布置如圖6所示。
為了方便進行風速比較,定義風速比K,為不同位置處街道內風速與相同高度處來流風速之比
式中,vC為眼鏡蛇測點的風速;vK為風洞的控制風速,本試驗的控制風速為10 m/s。
圖5 坐標示意圖
圖6 試驗測點布置圖
街道I中心風速分布的試驗結果如圖7所示。
對比圖7(a)~圖7(d)可知:風速在進入街道前風速比基本上在1.0左右,進入街道后風速急劇增大,具有“峽谷效應”,在距離街道入口100 m 左右風速最大,寬度40 m、80 m、120 m、200 m 的街道在此處的風速比分別是1.4、1.23、1.22、1.17。
圖7 街道I中心各高度風速比分布
街道寬度越寬,入口處高風速在街道縱深方向上影響越遠,但是風速增大的不是很多,并很快形成底部風速低、隨著高度風速逐漸增大的風剖面。在街道縱深方向到達一定距離后,風剖面趨向穩(wěn)定,同一高度處的風速不再隨縱深的距離增大而增大。
街道II中心風速分布的試驗結果如圖8所示,從圖8中可以看出,街道II的變化規(guī)律和街道I基本上類似。同街道I兩側均為高層建筑相比,街道II一側以多層為主,理論上較矮的建筑對風的阻礙作用較弱,從本試驗結果同圖7比較可知,兩者的風速差別并不明顯。
圖8 街道II中心各高度風速比分布
為了進一步比較建筑高矮對街道內風速的影響,圖9(a)~圖9(d)對比分析了街道中心10 m、40 m、60 m、100 m4個高度處街道I和街道II 2種結果下風速比沿街道深度的變化情況。2種狀態(tài)下街道的寬度均為40 m。
從圖9可以看出,雖然街道I兩側均為較高的建筑,但是街道I的風速比只在500~1 000 m 的街道縱深范圍內比街道II的結果稍小,隨著向城市內部的延伸,2種狀態(tài)下的風速比趨于接近,說明城市內部街道兩側一定高度內的建筑對街道的風速影響減弱。
另外,從入口處風速增大,之后逐漸減小到形成較為穩(wěn)定風速的距離,基本在離開入口1 000 m 前后,考慮到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風剖面的位置(即風速比不再隨x 而變化的位置)離開街道入口的距離僅僅有幾公里,同大城市尺度(如北京五環(huán)邊長約為25 km)相比所占的比例太小,除去入口的幾公里之外,城市內部街道上的風剖面可以認為是城市平均地貌類別的風剖面,街道的寬度對街道的通風影響不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規(guī)劃城市通風廊道,使得城市之外的風順著廊道貫穿城市,從而達到凈化城市空氣的方案值得慎重考慮和深入研究。
另外,城市空氣污染嚴重的時期基本是大區(qū)域內風速很小、或者是沒風的天氣,此時不但城市內空氣流動微弱,城市之外沒有高層或多層建筑的田野鄉(xiāng)村也沒有風,在這種狀態(tài)下城市風道更不具備引進城外的風進入市區(qū)的功能。
圖9 街道I和街道II內風速比較
通過風洞試驗研究對比街道寬度、街道兩側建筑對通風的影響,可以得到如下幾點結論:
(1)風在進入街道后,在入口附近有“峽谷效應”現(xiàn)象,局部區(qū)域風速急劇增大,隨著街道深度的增加風速逐漸減小,當?shù)竭_一定街道深度后,風速基本上不再變化。
(2)街道寬度對離開街道入口一定距離的城市內部通風影響較小。
(3)城市內部一定程度內的建筑高度對通風影響不明顯。
(4)通風廊道在入口附近能加速空氣流通,對城市內部通風效果影響較??;在城市空氣污染嚴重的弱風和無風天氣,通風效果會更不明顯。通過規(guī)劃建設通風廊道,達到降低城市空氣污染的方案值得慎重考慮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