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
眾所周知,慕課是2013年由清華大學參加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系統(tǒng)平臺EDX,六月攻關團隊,由清華大學,開始在開源中國EDX平臺的開發(fā)工作,歷時四個月的潛心研究,于十月正式啟動的“學校在線”平臺。而慕課的英文名為(MOOC)意為“大規(guī)模的開放式在線課程”。慕課的制作初衷,就是要網羅所有學習的可能性,將慕課的多媒體技術充分融入教學中,為現有的教育手段增加更多的技術途徑。而慕課之所以對高校課堂的沖擊如此大,筆者認為主要是由其獨到的特點所決定的。
早期網絡上的那些在線課程,通俗講就是“書本搬家”,把書本搬到網絡上面,把教材在網絡上類似于貼圖的形式一一展示,完全沒有互動性。而MOOC是課程體系的搬家,把整個課堂搬到網上。慕課課程體系的出現,真正實現了傳統(tǒng)的“翻轉課堂”。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課程做成在線視頻的小片段,要求學生在課堂外先遠程“聽課預習”,課堂內則直接開展深入的分享、探討和解決問題答疑解惑,提高效率。
傳統(tǒng)課堂對人數與內容容納量是有限的,慕課正是抓住了傳統(tǒng)課堂的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利用其在線的優(yōu)勢同時吸引成千上萬的人來聽課。而這一優(yōu)勢是傳統(tǒng)課堂所無法比擬的。
以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桂香的“中國建筑史”課程為例。用戶從注冊開始,只需打開“學校在線”網站,填寫電子郵件地址,用戶名和其他公共內容,注冊就可以完成了。開放后的慕課平臺使學生在家里就能輕輕松松地學到“中國建筑史”課程的所有內容。教師的課程不再以簡單的PPT式教學形式來進行,而是將授課方式仿佛變成了一個具有人文關懷的紀錄片拍攝。我們可以看到,教師不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而是化身為紀錄片的導游,帶領著學習者,來到天津獨樂寺、北京故宮、天壇等,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傳統(tǒng)的課堂討論僅僅是圍繞著教學部門、學生、教師來展開的,而慕課的討論面已經不僅僅受范圍的局限,直接擴大到了社會的整個層面,只要能夠看到慕課的人便可以參與到其中進行學習與討論。由于沒有監(jiān)管部門的影響,所以慕課的言論更自由、涉獵面更廣。
眾所周知,藝術的門類包含音樂、舞蹈、美術、表演等多種形式。每個藝術門類都有其自身的屬性與特殊性。對于接受藝術教育的人來說,如何領略藝術的多元化與個性化特征成為一個關鍵所在,這一點恰恰與慕課的優(yōu)勢不謀而合。而將慕課的優(yōu)勢利用好,做好藝術素質課程的普及性工作,在綜合類高校藝術素質課程中也顯得尤為重要[1]。首先,就慕課對綜合類高校藝術素質課堂的傳播來分析,可分為廣義傳播與狹義傳播兩大類。
就廣義的傳播而言(受眾者)——(1)慕課為藝術素質課堂帶來了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它能滿足藝術大部分門類的藝術特征,使藝術的個性化與多元化色彩通過慕課的平臺得到更好的發(fā)揮。(2)慕課的應用有效推動了藝術的傳播,使藝術更普及化,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也就是越來越親民。
就狹義的傳播而言(教學法、師資培訓)——此傳播是針對教學中的教學方法與師資培訓來看的,隱藏在慕課大規(guī)模性傳播背后必定有許多隱形問題。因為藝術本身的許多特定的藝術規(guī)律是無法由軟件取代的。因此,對于慕課在藝術素質課堂中的使用應該有所甄別。主要規(guī)避可以考慮以下兩點。
在藝術的課堂上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特征,就是教師親口闡述并以身傳授,藝術教學中稱為:“口傳身授”。而在教師言傳身教的過程中,情感是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往往這種情感需要學生現場及時捕捉,并對教師的感應做出及時回饋。這種情感的互動性是藝術課堂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因為藝術素質課堂的開設,其目的是凈化人的心靈,使人類的心靈更為高尚。所以,這種情感的互動性是一般在線課堂無法逾越的。
慕課的優(yōu)勢,即名師、名校、名課。但如何培養(yǎng)名師,不在慕課軟件設計之列。而這一點恰恰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因為所有名師的成長,都是由年輕教師成長起來的,如果我們僅僅是將慕課拿來在藝術課堂中運用,我們的年輕教師勢必會丟失自己的大腦,成為慕課的助教,長此以往,我們還何談名師的培養(yǎng),名課談何而來呢?
(1)如何優(yōu)化慕課的自動問答系統(tǒng)。慕課的問答系統(tǒng)大部分采用的是機器一問一答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使問答雙方的內容都是有針對性展開的。但這種問答方式導致的結果是降低了工作效率,使工作煩瑣、重復率高。
(2)如何對問答進行及時的反饋。如何保證機器問答內容的多元性?機器如何針對問題甄別性回答,問的問題與回答的答案如何取舍、保留,這都是慕課需要優(yōu)化與改進的方面。
(3)如何使作業(yè)防抄襲。作業(yè)如何防抄襲,在大多數文理工科中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如何針對藝術專業(yè)的作業(yè)對慕課軟件進行優(yōu)化也是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
(4)如何解決慕課在藝術素質課堂中師生零交流的問題,即藝術以人為本的問題,也是當下不可忽視的問題。
首先,可以建立一個知識面廣泛的問題庫與答題庫,使用戶的信息不至于答非所問。其次,可以將自動問答系統(tǒng)中的內容進行分門別類地歸類與整理,使機器能夠自動甄別文理工科的內容并區(qū)分對待。另外,還應該建立一個中間地帶,即交叉性學科的問答題庫,使用戶的問答能夠涉獵各個方面,還有包括前沿性問題的問答等,都應該在考慮之列,并不斷地根據使用的便捷性優(yōu)化問答庫的歸類方式。最后,優(yōu)化問答庫的排序方式。將用戶問答最多的內容進行一個排序,使用頻率最高與最低的問答進行由高到低的排序,使機器能夠根據使用情況自動調整排列順序。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將用戶使用的便捷性始終放在首要位置,并進行機器的自動調試,使機器始終保證答題庫的鮮活性。
1.會員積分制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軟件進行評價。如果能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可以在其會員的積分中采用雙倍積分,并贈予一定的禮品或獎勵收費課程的免費試聽。
2.游戲性互動
建議制作一個屬于慕課自己的卡通形象,使其卡通形象成為慕課的LOGO。對于給我們軟件提意見的人,讓代言者給予趣味性的鼓勵或話語,使用戶既得到了鼓勵,又記住了品牌效應。
有句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論你的防抄襲軟件做得再強大,在使用過程中總有漏洞可以鉆。但是在軟件的應用上大家現在普遍認同的就是查重軟件的應用。但這個軟件只是針對論文而言的。對于藝術作業(yè)而言,如何防止重復率也是不可忽視的。而且,藝術素質課程是對藝術綜合能力的一個把握,難免包含一些實踐類的作業(yè)。以舞蹈為例,作業(yè)的題目是命題小品“黛玉葬花”,那么每位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應該加入自己對此命題小品的理解后呈現出作業(yè)內容。而作業(yè)的表現形式是,每個人跳一段“黛玉葬花”的舞蹈。針對這樣的作業(yè),如何才能知道學生完成的作業(yè)不是偷學來的呢?這應該就是慕課針對藝術課程設計防抄襲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前面提到了慕課在師生的交流上幾乎等于零的問題,以及慕課在藝術素質課堂中如何揚長避短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嘗試加強慕課師生交流互動的建設。
將學生反映授課口碑好的教師課程輪流放到慕課上,形成一個教師課堂良性評價體制。這樣做不僅解決了慕課零交流的問題,也打破了年齡與職稱的界限,促進了年輕教師的進步與發(fā)展。
此平臺的建立尤其對藝術素質中舞蹈課程的影響較大。預習平臺的設立,使學生課前了解舞蹈課堂知識背景,并對舞蹈影像的概念有一個基本了解。復習平臺的建立,首先使學生對舞蹈動作的遺忘有一個良好的彌補;其次,使他們在復習動作時不至于感覺跑偏。
教育的發(fā)展已經不再趨于單一性模式,同樣在藝術素質教育領域也是體現一種知識化多元交互的模式。慕課作為當下多媒體教育的技術手段,我們的技術設計出來是為教育服務的,使教育的傳播途徑更加便捷,而不是受技術的制約。因此,做到藝術中運用技術,技術中更好地體現藝術,應該成為當下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