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手工染色工藝,又稱扎纈、絞纈。它是利用針線及一些特殊材料對布料進行捆、綁、扎、縫、包、夾等處理,從而達到物理防染的效果。
扎染這門工藝歷史悠久,始于秦漢,盛于唐朝,歷經宋明清;時至今日,各族扎染行業(yè)依然生機勃勃。在工業(yè)化生產背景下的今天,這門帶有人文氣息與手工溫度的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無論是各類服裝,還是家紡用品,扎染產品以其獨特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占據行業(yè)一席之地。
扎染,顧名思義分為“扎結”和“染色”兩個部分,通過捆綁扎、縫扎、團扎、折疊扎等方法對布料進行扎結防染處理,然后將扎好的白色織物放入染劑中,視染劑屬性和呈現效果選擇冷染或熱染。由于手工扎結時松緊疏密的不同,以及染色溫度和時長的不同,布料吸收染料的深淺程度和滲透效果均不相同,扎緊或用其他手段對布料進行防染的部分不會被染料滲透,未被處理過的部分則呈現染料本色,過渡處就會出現濃淡相宜,層次豐富,暈透自然的扎結紋路,具有偶然隨意的藝術特征和豐富無序的表現形式。
扎染這門藝術最吸引人的地方可能就是“驚喜”二字了。一件扎染作品的完成,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不到最后的拆線、洗色、燙熨,誰也見不到它的廬山真面目。但由于人工縫制力度,捆綁松緊,染色溫度及時長無法精準控制,導致染料浸潤程度不同,最終圖案的呈現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就像一位新婚的新娘,不到揭蓋頭的那一刻,誰也不知道她最終的美麗模樣。相對于數碼印花布料來說,這樣的偶然性放在拼布作品中,更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觀賞性。
傳統(tǒng)的手工扎染作品多以單色染為主,將扎結好的織物投入單一的染色劑中進行染色,由于扎結的松緊不同和織物褶皺的變化,染料不能均勻的滲透到布料的各個部位,圖案便產生了自然暈紋、洇浸、潑濺、滲透、濃入或淡出的藝術效果。多色染相對于單色染來說顏色更為豐富多變,疊染、點染、繪染,雙色、多色、套色,無盡的組合創(chuàng)造出多種深淺濃淡多變的色暈效果,相對于拼布設計中使用的印花布料來說,扎染布料顏色柔和、豐富多變,可素雅、可活潑,可根據作品需要隨時增加或刪減色彩,機動性更強。
扎染的線條虛實有變,若隱若現,圖案夢幻迷離,趣味天成。扎染是一門手工藝術,更是一種感情寄。它承載了人們自古以來對自然的認識、對民族的熱愛、對宗教的信仰,對愛情的向往以及對吉祥和風調雨順的美好盼望。每一位工匠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都會融入自己的感性與感知,但由于扎染各個步驟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就算是同一作者運用同一手法也不能扎染出一模一樣的作品,這就有別于了機器生產。工業(yè)化印花可以無限復制,而手工藝品只有唯一的一件。
扎染作為一門傳承已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其簡單易學,極易上手的特質深受人們喜愛。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法隨意創(chuàng)作“扎”和“染”的過程,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將扎染布料運用到拼布創(chuàng)作中來,創(chuàng)作者可根據拼布作品的圖案需要,進行有設定的布料扎染,這樣染出來的布料可以更好地為拼布作品服務,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服務性。
拼布,作為中國現在的一個朝陽行業(yè),它的前景不可小覷。拼布作為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fā)生機,被人們所喜愛和接受。中國現代拼布受韓國、日本、歐美的影響分為幾大不同流派,如何發(fā)展中國本土拼布就成為了中國拼布人需要考慮的問題。與其從形式手法上尋求突破創(chuàng)新,不如從最基本的布料開始,進口拼布布料價格昂貴,且大多印花圖案并不適合與中國傳統(tǒng)元素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時具有相當的局限性。而扎染布料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按照作者的設計意圖進行有針對性地布料扎染,原料獲取方便,加工工藝簡單,圖案針對性強,且“水墨交融自暈染”的扎染布料與中國傳統(tǒng)元素相結合,更有利于“中國味道”的表現。
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保護非遺傳承,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東西正被現代生活或選擇或改造或拋棄。所以,在工業(yè)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具有手工溫度的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手工扎染工藝與拼布藝術有機結合的作品有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魅力,其發(fā)展前景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