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煒明
泰戈爾對繪畫的涉獵并非出于自身對繪畫藝術的興趣與熱愛,而是由于他在撰寫文學手稿時的涂抹與修改。泰戈爾的繪畫從書法中引申而來,他在書寫時,總是追求整體美觀,但在對寫好的東西進行修改時,有些詞語甚至整行句子都要改動或增刪,這些改動打破了作品視覺上的美感,也影響到了他的創(chuàng)作情緒。于是,他嘗試對修改的作品采取補救措施,比如用線條來連接增加的語句,涂掉需要刪除的部分等。從繪畫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的結合體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泰戈爾進入繪畫藝術領域是在年近古稀的時候,他以畫家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事實上,早在他正式拿起畫筆之前,就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懊悔自己的作品都是“由腦袋完成的”,沒有用畫筆畫出具有靈性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泰戈爾在周游列國期間,曾經(jīng)多次有幸欣賞現(xiàn)代抽象派畫家的作品,并深受啟發(fā)?;貒缶统浞职l(fā)揮想象力,直接開始作畫。由最初以勾畫刪改為主的涂鴉,開始正式成為進行構思的繪畫創(chuàng)作。
在大量的繪畫實踐中,泰戈爾對于繪畫藝術也形成了獨特的真知灼見。他認為繪畫中的美必然不是脫離現(xiàn)實世界的抽象表現(xiàn)。泰戈爾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的反映,這說明泰戈爾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者,更加可貴的是,他看待現(xiàn)實世界的目光廣泛而全面,既有王公貴族、英雄偉人,也有社會上平凡庸俗的小人物。泰戈爾明確指出,一件美的藝術品,不僅要具有真實化的內容,還有具有“美”的形式。繪畫藝術的職責就是要反映出人類的真實世界。泰戈爾反對脫離現(xiàn)實世界而獨立存在的純粹的主觀抽象美,同時也認識到主觀感受的融入能夠使客觀事物的反映形式變得豐富多樣,只有賦予藝術形式的繪畫作品才是美的。
泰戈爾的繪畫作品極少以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物作為摹本,未曾有意識地以特定的人物或景物為題材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相比于繪畫藝術本身,泰戈爾更傾向于將繪畫作為表現(xiàn)自己思想的另一種途徑。也正是因此,泰戈爾以人物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往往具有奇特的風格,紛亂的線條,奇形怪狀的輪廓,濃烈的色彩塊,以及空洞呆滯的眼神,給人以神秘費解的感受。在泰戈爾的人物畫中,現(xiàn)實人物和環(huán)境并不是他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他想要傳達出來的似乎是其內心中的某種形象或思想,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
泰戈爾以人物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在內容上多是反映印度社會的現(xiàn)狀,那時,印度正處于封建制度、殖民主義與落后思想等多方面的壓迫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反映出了隨著時代發(fā)展,印度社會的變化和新思想的覺醒,同時,也記錄了他個人的思想精神探索歷程。泰戈爾以人物為主題的畫作以女性為主。受印度宗教社會的壓迫,婦女在印度的地位十分低下,受到了政治、家族、宗教和男性的四重束縛,并且這些束縛在當時看來都是合理合法的,很少有人會真正關心女性的命運。泰戈爾作品的女性來自于不同的種姓與階層,也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泰戈爾通過繪畫的方式,來表現(xiàn)這些女性形象,包含自身對他們深厚的同情以及對童婚制、少女守寡、包辦婚姻等不平等現(xiàn)象和傳統(tǒng)陋習的斥責,表現(xiàn)了她們面對壓迫時的凄苦與無助,控訴這些給印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
同時,這些繪畫作品也反映了印度人民在種姓制度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想要改變命運的強烈愿望和敢于抗爭的勇氣,具有著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與此同時又包含民族風格和地域藝術特點,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在人生的最后13個歲月里,泰戈爾供創(chuàng)作了2500幅繪畫作品,通過泰戈爾以人物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藝術的本質在于表達”這一理念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觀滲透在他的繪畫作品當中,通過外在的有限形式,表達了無限,即“梵我一如,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