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影
在我國源遠的歷史長河中,詩詞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一直深受國人的喜歡。不過,一個人要想切實領會詩詞中所蘊含的內(nèi)涵以及美感,必須要以良好的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作為支撐,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對詩詞中的情感美、文字美、意境美進行品析,細心推敲詩詞中的詞句,方能達到人詩合一的境界,較好地獲得情操方面的陶冶與藝術(shù)品位的提升。
唐朝詩人司空圖曾提出“思與境偕”這一觀點,這里所說的“境”,其實就是指詩詞中蘊含的意境。一般來講,意境主要包括詩人客觀感受到的色調(diào)、氣氛、景物和主觀上的情操、理想、情感等內(nèi)容。如果鑒賞者要想更好地對詩詞中的美進行品析,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展開聯(lián)想。
《十五夜望月》這首詩中蘊含著許多意象,單就“中庭地白樹棲鴉”這句詩就可看到不少,“中庭地白”作者在對地面進行描寫的同時,又點出了“地白”,這讓人在品讀這句詩的時候,會明顯的產(chǎn)生這樣的感觸,即:月光照耀地面,帶給人無限的清潔純凈之感,一種安靜的意境躍然紙上。此外,通過適宜的聯(lián)想,還可以從“冷露無聲濕桂花”這一句詩中體會孤寂、清冷的意境,因為通過這句詩,人們自然而然地可以構(gòu)想出桂花被冷露打濕后的情境。如果再從整體層面對這首詩進行分析,便很容易體會到詩人所描繪景象的蒼涼了。
通常來說,古詩詞大多都有“言有盡,意無窮”的特點,所以詩人一般不會特別直白地對意境進行展示,這使得人們在品讀古詩詞時,常常能產(chǎn)生一種內(nèi)斂含蓄的感覺。因此,當我們在對詩歌進行品讀時,應避免直接體會其意境,而是應當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通過翻閱與詩文相關(guān)的資料,如圖片、注釋、音樂等,逐步步入到詩詞的意境之中。
古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比較注重“一字傳神”,所以在欣賞古詩詞時,我們應當要對詞句的推敲予以充分重視,在精心品析的同時,可以嘗試對相應的詞句進行替換,再通過對比推敲,品味詩人的選詞之妙。
以《春望》這首詩為例,我們在鑒賞這時詩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反復推敲字詞的方式,去體會作者寄寓在詩中的思想感情。如,在讀到“感時花濺淚”時,我們可以重點對“濺”這個字進行品析,嘗試用其他的字眼對其進行替換,如“落”“淌”“流”等,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相比較于其他字眼,“濺”字可以表達出較強的力度,繼而能較為有效地凸顯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需要注意的是,讀詩除了要對字進行琢磨推敲以外,還應對句進行精心分析。如,上邊那句詩,同其后句“恨別鳥驚心”聯(lián)系在一起,會更容易體會作者的情感。我們都知道,花與鳥本是賞心悅目的事物,也就是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感覺,可是作者卻用了“濺淚”“驚心”這樣的詞匯,這種表達方式其實就是寫作中比較常見的通感,即: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轉(zhuǎn)到了花和鳥上,尤其“濺”字,可以表現(xiàn)出一種淚水傳遞之感,這與通感這種表現(xiàn)手法是如出一轍的。
古籍《尚書》中有“詩言志”的論斷,清代學者章學誠也曾經(jīng)提出了“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斷古人之文辭”的觀點。由此,我們不難知道,要想充分地領會詩詞的美,就必須要繞到詩詞的背后,對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解,如此,不僅有利于我們在后續(xù)更加精準地品析詩詞中所蘊含的意境和情志,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擴自身見聞,可謂一舉兩得。如,在品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們便可通過論世知人的方式,深入解讀詩人當時的創(chuàng)作意圖。具體來說,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翻閱相關(guān)工具書、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手段去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再去誦讀整首詩,尤其在誦讀最后幾句的時候,我們可以很明顯地體會出,他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目的,絕非是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清貧,也不是為了呈現(xiàn)生存上的困境,而是為了更好地對自己的情志進行展現(xiàn)。通過了解杜甫生平,我們可以知道,他不僅經(jīng)歷了大唐的繁榮昌盛,同時也經(jīng)歷了唐朝的衰敗,想要走仕途之路,卻終歸一無所獲,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喪失掉報國的心愿。懷揣著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感,杜甫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篇,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由于運用了論世知人的方式,我們可以較快、較好地體會詩歌中的思想美。
綜上所述,在對古詩詞進行鑒賞時,一般有三種方法,其一是充分發(fā)揮自身聯(lián)想,對古詩詞中的意境進行品析;其二是仔細推敲詩詞中的詞句,用心感受詩人的匠心;其三是采用論世知人之法,深入解析詩詞中的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