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帶領學生從各個角度認識了解并品析花鳥畫是小學美術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動植物距離小學生較近,在生活中也易接觸,易觀察,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小學美術課堂上更應完成的是,向同學們展示花鳥畫過程中,不僅進行相關知識的科普,也全方位多層次地分析其為何在中國藝術上占據(jù)如此大的比重。分析其美,到底美在何處,有多美,從而不僅增強學生對花鳥畫的了解,也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推動美育發(fā)展。
我認為,要想解構花鳥畫之美,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花鳥畫技法多樣,以描寫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為工筆花鳥畫、寫意花鳥畫和兼工帶花鳥畫,三者各有特色,各有其美:工筆強調(diào)畫時同濃,淡墨勾勒動向,再深淺著色,技法上較為公正妥帖;寫意更強調(diào)以情帶意象,簡潔明了,揮筆成畫。同時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異,將其分成了水墨花鳥畫、潑墨花鳥畫、設色花鳥畫、白描花鳥畫和沒骨花鳥畫幾種,他們在色彩、下筆輕重、情緒情感等方面相互區(qū)別,給人們不一樣的美的感受。
關于此類之美,小學課堂上過多講述可能會有些枯燥和生澀,可以結合實例,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從線條、畫面、色彩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來品味美。
藝術是情感的表達。中國花鳥畫的突出特點是其抒情性,抒情言志,反映時代精神和脈絡,從側面反映當時時代的社會狀況,民風風俗等?;B畫的美就美在它既含蓄也外露,既深刻也易懂,是情融于其中才讓此畫更有生命力,也是觀者通過對該畫的情的感知才更能理解其內(nèi)涵,其美在何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帶領學生們品味花鳥畫的融情之美。人的情感都是共通的,人的內(nèi)心都是柔軟的,可能即使是跨時代的,其情感表達也不會消磨,畫中蘊藏的,或是壯志未酬,或是喜樂祥和,或是自然趣味等,都讓畫罩上了“人情味”這一層。學生們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了該畫的時代背景和畫家的故事后,體會感悟其中的美,會從中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花鳥畫在后期發(fā)展階段,由于其是與古詩詞的發(fā)展相呼相應的,古詩詞領域的一些重大變革也對其變化有較大影響。其中,自宋朝興起的花鳥畫的巔峰時期便是突出代表。宋代出現(xiàn)了以梅蘭竹菊為主體的花鳥畫,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物以人的品性:崇高,貞潔,堅韌,謙虛……同時也稱其為文人畫。它強調(diào)不專以形似,獨得于象外,強調(diào)品性,借物表達對世間,對社會的種種看法。在小學階段,同學們都學習過古詩詞、風雅頌,而花鳥畫與其的結合也必將讓學生理解得更加清晰明了,有更深的感知。無論是表現(xiàn)宮殿中珍禽異木豪華奢靡,或是生動描繪出殘敗的荷葉、孤寂的鷹雁,又或是墨梅、勁松、竹子等描繪表達士大夫情懷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人生,從畫中,我們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對花鳥畫的觀賞中,感知畫家對于自然的認識和熱愛,設身處地地感知自然之美、畫之美、品格之美;感知畫家將人生的選擇與認識寓于畫中,領略時代風貌之美,領略人生絢麗之美??傊谄渲?,學生得以品味畫的內(nèi)蘊、精神內(nèi)核,對花鳥畫的越深的理解,越能感知其美。
色彩是繪畫作品的重點,對色彩的不同運用也可能會對畫作有不同的影響。而色彩在花鳥畫中有了新的變化:畫家不再拘泥于用色彩全面完整的“復原”自然景物,而是更樂意于在原有色彩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藝術加工和情感揮發(fā)。通過畫面色彩的搭配組合,配合或是碰撞,出現(xiàn)別具一格的繪畫作品,既能充分展現(xiàn)出自然界的壯麗包容偉大,又能凸顯繪畫的個性化色彩,恰如其分。色彩也是充分展示花鳥畫之美的一個元素,色彩的差異和組合對于觀者的視覺沖擊力,也對觀者對于畫作的理解和感受有重要影響。我們在向學生講解花鳥畫時,可以將視野放到色彩上,通過分析顏色的組合搭配,給人視覺和心靈帶來的舒適度,來分析色彩之美。小學生處于對于色彩較為敏感,審美能力急需培養(yǎng)階段,品味色彩之美有利于增強他們對美的敏感性和感知力。
“藝術是情感的產(chǎn)物,有藝術而后情感得以安慰?!被B畫的美不僅美在其形其態(tài)其外在,也美在其情,其品性,其內(nèi)核,正是內(nèi)外美的合一,才使得花鳥畫的美更深刻,更持久,讓人回味無窮,讓跨年齡、跨時代、跨地域的人都得其中風雅頌的韻味,感知其真美?;B畫達到了“人畫合一”“物我合一”的地步,正是因其復雜,也更使其沉淀的美得以讓人品味。這也為小學美術教育中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對藝術的敏感性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