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會龍
崇拜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在各個民族中都具有突出的地位,為后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祭祖也是中國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之所以幾千年長盛不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就是社會需要它,它本身有一系列的功能和積極的效應?!兜茏右?guī)》云:“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辨,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朱子家訓》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p>
白族在崇拜祖先,尊老敬賢的祭祖習俗,與漢族、納西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祭祖習俗相互共存,既有互相融合滲透的共同性,又有保持本民族特色的獨特性。
白族人的祖先崇拜意識很強,極其重視直系親屬關(guān)系,相信并希望自己祖先的靈魂也像生前一樣能夠庇佑本氏族的成員?!凹雷嫦取卑鬃逭Z稱“森細翁”,“森”是“祭”,“細翁”是“先翁”的變音。以九河白族鄉(xiāng)龍應村委會為例,考釋祭祖地點,節(jié)慶時間。龍應村委會距九河白族鄉(xiāng)人民政府10公里。座落在九河鄉(xiāng)中段,214線西側(cè),老君山東麓,全村875戶,人口3997人,白族占99%,距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所在地56公里。
龍應村委會農(nóng)戶的房屋座西朝東,三坊一照壁民居占70%以上,二層樓房以土木結(jié)構(gòu)、磚木結(jié)構(gòu)占98%以上,其他為磚混兩層樓房。祖先牌位設在正房堂屋上面的樓房。土木結(jié)構(gòu)的房屋,祖先牌位設置處用木板隔整,均勻分為三格。寬度以房屋而定高度約1米。從北往南依次是:東廚司命定福府君之神位、天地君親師之神位,本音某氏門中歷代宗親之神位。我認為,白族人去慰問吊喪持三炷香,代表祭奠了三個神位。后腹腰用木板隔整,若土墻上未經(jīng)粉刷,春節(jié)貼不穩(wěn)對聯(lián),這表現(xiàn)了白族人對祖先牌位的設置的虔誠和崇拜。
祭祀的貢品:茶水酒水糯米薄片,糯米粑粑。四盤干果水果糖果,六碗佳肴。
九河白族祭祖的節(jié)慶:正月初四至初六,上墳祭祖。正月初六、初七到天壇祭天豬。農(nóng)歷三月過清明節(jié),上墳祭祖。農(nóng)歷六月初四祭祖節(jié)。六月初十、初十九南龍應、中龍應村,初二十八北龍應、史家坡村,初二十三新海邑村、初二十六清江村、初二十八西坪村過“陽然節(jié)”?!瓣枴?,白語意譯應為“拉”,如拉松毛、拉人等,有爭搶之意。“然”是神,這個神是白族供奉本主,前后分六天過,村村爭搶著敬本主,故這個“陽然”的“陽”就有了各村寨搶著敬奉本主的含義。六月初二十五是火把節(jié),七月十四祭先翁,農(nóng)歷十二月初四是祭祖節(jié),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九或除夕舉行最隆重的祭祖儀式。
以上所舉的八個祭祖節(jié)是全村約定俗成的節(jié)日。老百姓家中辦大事,首先要祭祖。訂婚結(jié)婚、生兒育女、起房蓋屋、金榜題名、店鋪開張、購房買車等屬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必先祭祖。擺宴設席,先把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敬奉祖先先分享,我們后輩才能與他們共享。
如何充分發(fā)揮和挖掘祭祖的社會功能,讓其積極的社會功能為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與研究。
第一,祭祖是重要的文化載體。
從表面上看,祭祖是一種民間的信仰,然而只要深入細致地加以研究,祭祖的文化含量非常豐富。比如為了供奉祖先,要為祖先修建石墓立碑訓示后裔。解放后,居民家“先翁房”家譜等當作“四舊”對象,統(tǒng)統(tǒng)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改革開放后,家家戶戶有了“先翁房”,里面小心翼翼地埋放著《歷代宗親名冊》還有已故祖宗靈牌。北龍應村楊家典先生去世前編撰了《楊氏家譜》,對研究九河歷史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至于名人的后代為祖先修家廟、建祠堂,留下了許多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繪畫,以及因憑吊祠堂名人而產(chǎn)生了千古不朽,膾炙人口的名篇。例如,唐代杜甫的詩歌《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如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又如,趙藩(公元1851——1928),字樾村,一字介庵,別號蝯仙,號石禪老人。劍川人,清光緒乙亥舉人,曾任四川省按察使。他是白族近代杰出詩人、書法家、史學家和大師。1958年3月,毛澤東主席到成都武侯祠看到趙藩對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背了剂季茫蠹淤澷p。不嫌添足,茲錄向湖村趙氏宗祠,趙藩撰書的對聯(lián)如下:文風清淑湖山地,世澤綿長忠孝家。
其一
昭數(shù)典無忘家有乘,塾敦宗各勉簣成山。
其二
子弟有材有石材,氣質(zhì)變化歸于學。
祖宗無在無不在,幽明肝蠻格以誠。
其三
祠溯南遷,踵世爵八傳,有農(nóng)部高文,太常思敕。
門開東向,府平原三面,見耪山疊翠,劍?;貫憽?/p>
其四
讀書力穡治家,貽后世典型,當件件自己身作起。
尊祖敬宗睦族,體前人心志,須時時從以本想來。
其五
以忠孝仁恕侍家,無大盛亦無衰,先世之貽謀遠矣。
于困苦艱難行善,有厚德必有厚福,后人之繼述勉旗。
其六
君子重去鄉(xiāng),話先世釣游,閑指點湖水東西,坨煙南北。
古者家有塾范,后生心志,預安排春秋禮樂,冬夏論書。
其七
《趙順平侯祠》
關(guān)張當代并英雄,簇擁真龍入蜀中;
破敵齊推名將膽,引君尤見大臣風。
三分割據(jù)歸時命,勛百戰(zhàn)名善始終;
仰止常山家廟在,停車人拜文陽紅。
第二,祭祖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個國家應該有自己的歷史,一個民族應該有自己的民族史,一個家庭也應該有家史,數(shù)典忘祖是極其可悲的。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史,又是世界上唯一連續(xù)發(fā)展的古國。這種歷史的連續(xù)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國長期的統(tǒng)一政權(quán),靠的是強大的中華民族文化,其中包括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祭祖又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如周代已經(jīng)有《禮記》一書,規(guī)范了各種禮儀制度一直傳承下來。然而,禮俗是不斷變化的,東漢鄭康成為《禮記》作樂圖注,后來又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禮制的專著。如《三禮圖》《禮像》《禮書》《儀禮圖》《六經(jīng)圖》《新三禮圖》。清代又出現(xiàn)了《欽室儀禮儀疏》《欽定大清會典圖》等。這些圖書都是承前啟后、一脈相承的,既保留了禮制的古規(guī),又有一定的發(fā)展變化,它們都是為祭祖而作,又指導了祭禮。這些書籍就是對祭祖實踐的一種經(jīng)驗總結(jié),記錄了作為文化傳承的祭祖禮儀。
第三,祭祖是感恩教育的途徑。
每年八個祭祖節(jié)加上“九九重陽敬老節(jié)”,共有九個尊祖敬老的節(jié)慶。家里婚事嫁娶、生育生日、喬遷移居、豎柱上梁、操持喪事等,無不需要全家老幼到祖宗“先翁房”行三跪九叩大禮。另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節(jié)日,每有美味佳肴,家家戶戶必先在門外敬“冷水飯”。小碗飯,菜一樣一箸,酒水茶水冷水?,F(xiàn)用溫熱的肉湯代替冷水?!袄渌垺边厽齼芍恪6皇兰o的中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之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呈現(xiàn)出繁榮景象。古代云:“有酒有肉天天節(jié)”?,F(xiàn)在的節(jié)日還真多。國家法定頒布的節(jié)日:一月一日元旦節(jié)、三月八日婦女節(jié)、四月五日(四月四日)清明節(jié)、五月一日勞動節(jié)、五月十二日護士節(jié)、六月一日兒童節(jié)、七月一日建黨節(jié)、八月一日建軍節(jié)、九月三日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九月十日教師節(jié)、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白族及其他民族一起過的節(jié)日有正月春節(jié)、三朵節(jié)、五月五端午節(jié)、六月二十五火把節(jié)、六月十八至二十八陽然節(jié)、七月七的七夕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九重陽節(jié)、冬至節(jié)。
綜上所述,龍應村村民所認可的節(jié)日有很多,幾乎每月都有節(jié)日。白族子孫在餐前跟隨長輩,先敬“先翁房”再去門口燒香敬“冷水飯”供祖先享用,在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從而強化祭祖尊老的感恩教育。從而讓白族子女,即白子白女達成這樣的共識:感恩生育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體驗生命的機會;感恩撫育你的人,因為他們伴你不斷成長;感恩幫助你的人,因為他們伴你渡過難關(guān);感恩關(guān)懷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溫暖;感恩鼓勵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力量;感恩教育你的人,因為他們開化你的蒙昧;感恩鐘愛你的人,因為他們讓你體會愛情的寶貴;凡事感恩,學會感恩。
“先翁房”于農(nóng)歷七月初十三晚打開,拿出宗親名冊,訪已故祖宗靈魂回家。十四日晚燒完紙后,關(guān)閉“先翁房”之門。春節(jié)貼春聯(lián),不但貼正房、廂房、大門之對聯(lián),最緊要的是先把后腹腰上的三個神龕的對聯(lián)貼好。本人常寫一些宗祠對聯(lián),其目的是對祖宗感恩戴德、宗德報功之意。茲錄于后:典祀千年重,綿延百世昌;祖功垂福澤,宗法衍家聲;福田宗祖種,心地子孫耕;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要好兒孫須從尊祖敬宗起,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
第四,祭祖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禮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根據(jù)自己的身份所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而祭祖是禮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祭祖與其它傳統(tǒng)文化一樣,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它對于增強人們的道德觀念,飲水思源不忘祖,追根溯源不忘本,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增進尊老敬賢睦鄰友好,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河白族、納西族語言、習俗融合之管窺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九河鄉(xiāng)白族鄉(xiāng)下轄十一個村委會,白族、納西族村寨錯落雜居,語言、習俗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元素。
九河的白族、納西族在語言、習俗方面的融合現(xiàn)象,有其淵源流長的歷史沉淀。據(jù)樊綽《蠻書》等歷史資料記載,約在公元二世紀前,九河僅僅是一個天然湖泊,水位漸漸降底以后,在漫長的歲月里,居住在玉龍雪山下、金沙江畔的納西先民,由北向南遷徙,至九河、劍川境內(nèi)?!芭獥潱ń褚Π部h)蠻則白蠻(白族)苗裔也。本姚州弄棟縣部落……并分散個磨些江(金沙江)側(cè),并劍共(今劍川一帶)悉有之?!爆F(xiàn)在九河鄉(xiāng)的姚氏家族,系當時姚州移民。
到公元六世紀,九河坐落著九個白族、納西族村子,取名“九合”“九和”,表達了聚居在九河這塊土地上開拓墾殖、生息繁衍的漢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和諧相處的愿望。道光年間,回民起義軍將領姚得勝,征得杜文秀元帥準令,率部回故鄉(xiāng)開掘河床。從白漢場小海子引水至干木河,注入劍湖。從此,結(jié)束了“小白龍不應彭家水”的傳說。這條河道成了黑惠江的源頭。清代拔貢姚繼華倡議把“九和”改為“九河”,寄寓水源充足,旱澇保收。
九河鄉(xiāng)少數(shù)民族居住分布情況是這樣的,一是純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村委會,如香格里拉、北高寨、金普、九安;二是純白族村委會,如中和、龍應、九河;三是白族、納西族雜居的村委會,如關(guān)上、甸頭、南高、河源。
以下是筆者對九河的白族、納西族在語言、習俗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這一情況的舉例說明和分析。
一、九河白族村寨有納西語地名,納西族村寨有白族語地名。
中和村委會三組,又名赤土河,相傳最古村民為“出土豪”。村里居住著一個納西族土豪。家有九十九匹馬,九十九頭牛,九十九頭豬,九十九畝好田,九百九十九只雞。村子周圍的一些地名,至今沿用納西語。如“坡靠洛”,即“殺豬箐”?!盃柨柯濉?,即“殺雞箐”。這是白族村寨用納西語命名的例子。
白王塔遺址位于中和村與甸頭小阿昌相連的山坡。小阿昌村,白族語稱“塔北”,即座落在白王塔北面而得名。甸頭村委會靈芝園村,白語稱為“至義頂么”,即第十個村子前一村。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小阿昌村在云南大學歷史系學習的楊運炳先生對地名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
相傳,現(xiàn)在的香格里拉村委會,源于洛克向路人打聽這個地名叫什么?而路人聽不懂美國普通話,熱情邀請這位洋人到家里做客,用白族話說“嘎香里拉!”之后,就在美國作家的文字中演繹出人間仙境—香格里拉。
這是納西村寨用白族語命名的例子。
二、新娘進門必須用納西語對話交涉。
九河白族嫁娶儀式,新娘進門前,主人家把大門關(guān)緊,門外門內(nèi)用納西話隔著門板對話談判。門外送親的隊伍推選一位會說納西話的人,邊敲門邊向宅院喊話:“尊敬的主人,請開門!”
“您們從哪里來?”
“我們從南京應天府來?!?/p>
“你們來我家做什么?”
“我們運來九十九馱金子,還有五男二女的金童玉女,到新郎家安家落戶!”
“好!”大門打開,門外門內(nèi)眾人吶喊喝彩助興。
相傳,赤土河村土豪閨女嫁給一戶白族人家。送親隊伍到新郎家門口時,“總理”想考考新娘的本事,便關(guān)上大門,插上門杠,測試新娘怎么“打開門”。聰明漂亮的納西新娘子,不慌不忙地教陪娘用納西話喊開門。主持婚事“總理”是個東跑西跑的老木匠,用納西話與門外對話,聽到招財進寶、多子多福的吉利話,隨即開門迎接送親隊伍。
九河白族農(nóng)戶娶媳婦,送親隊伍到門庭附近,關(guān)門上杠,門外門內(nèi)用納西話對話是不可少的結(jié)婚程序,而且是最增添情趣的一幕。這一風俗即增添歡樂祥和、民族團結(jié)的氣氛,又包含了新婚夫婦克勤克儉、發(fā)家致富、后裔繁昌的祝福。
三、白族村寨最盛大的節(jié)日“陽然”,源于納西東巴做的法事。
九河壩每年從農(nóng)歷六月初十八至七月初十五,各村寨按約定俗成的節(jié)日過節(jié),廣義理解為會親節(jié)?!瓣枴笔前菁?、搶奪的意思,“然”是神靈、本主的意思?!瓣柸弧碑斕欤札垜逦瘯槔?,南龍應、中龍應村農(nóng)歷六月二十日,史家坡、北龍應村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一日,錄馬村、吉來村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二日,宴請三朋四友是農(nóng)戶的事,而全村請東巴法師表演法術(shù),祈求消災免難是全村必不可少的村規(guī)民約。東巴祭師做驅(qū)魔滅怪的法事活動,有驚無險,嘆為觀止。本主廟中央豎兩根四丈多長的木料搭成天梯,每隔一級是用一把鋒利的砍刀。東巴祭師赤足踩刀,迎刃而上,腳底卻絲毫無損,嘴里還銜著用烈火燒得通紅的犁尖,卻絲毫不灼燒,令南村北營的老百姓嘖嘖稱奇,懾服于其神靈威力。
四、白族人用納西語取的名字。
1948年至1949年5月麗江解放前夕,九河龍應村白族地下黨員李戈攜妻兒在老君山從事革命活動,其兒在松坪出生,當?shù)乩习傩諡槠鋬喝×思{西名字“挖才”,即后來九河中學退休教師李昆。龍應村委會中龍應村有兄妹名叫“挖河”“挖妹”,是納西族名字,相當于白族的“阿河”“阿妹”。
五、白語和納西語語音語義相近,僅有聲調(diào)上變異。
納西語的“阿尼瑪掛”,白語的“阿尼利掛”,漢語說都是“不管是誰”的意思。白語的“透勞”,納西語的“禿勞”,漢語意思都是指“兔子”,僅僅是聲調(diào)變化而已。
九河鄉(xiāng)的白族、納西族在語言、風俗等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既有兩個民族雜居的客觀因素,又有因生產(chǎn)生活交往、通婚,相互學習的主觀因素。融合不是簡單的模仿,也不是全盤同化,而是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基礎上,吸取有助于增進民族進步而又保持本民族的特色與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