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風(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圖1
景德鎮(zhèn)延續(xù)至今仍在使用的傳統(tǒng)燒制技法主要包括:柴燒、坑燒、熏燒等。這種燒成技法以低溫為主,追求火與煙的痕跡從而體現(xiàn)出材料本身的內在美。燒成效果的隨意性和偶然性造就了自然裝飾的美感。陶瓷燒成方法主要有樂燒、鹽燒、蘇打燒等。其燒制特點大多是利用現(xiàn)在的化學工藝技術和當代窯爐特征燒制出呈現(xiàn)不同特征的陶瓷作品。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技法。木材是燒窯的主要燃料,燒制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一般意義上來講凡是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技術要求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系。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種類、氣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當代陶瓷燒造者多追求柴燒中利用草木灰自然成釉的效果和在胎體上走火的痕跡。在柴窯燒制時,大量柴灰生成,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在坯體上形成自然落灰效果。當窯內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草木灰開始溶融,草木灰中的鐵則使坯體中的鐵形成釉,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變化,層次豐富,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所燒制的陶瓷呈現(xiàn)獨特的質感和色澤。
坑燒是一種從原始陶器燒制演變而成的燒制方法,它是一種熏燒工藝,屬于開放式的燒制,溫度沒有普通窯爐高,屬于低溫燒制。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土著陶瓷燒制文化中仍被保留延續(xù)??訜ǔJ固沾删哂薪饘傩Ч墓鉂桑谑┯曰虿皇┯缘奶沾杀砻娉尸F(xiàn)隨意性的裝飾效果??訜跓七^程中置入不同的輕金屬如銅、鋁、鹽等,因陶瓷在燒制過程中四周的氣氛不同,坑燒的陶瓷呈現(xiàn)黑、灰、紅、黃等斑駁而豐富的效果。近十多年來坑燒工藝在各地的陶藝界日趨流行。坑燒的過程大致如下:在平地或沙灘挖出一個大坑,或用耐火磚圍成一個坑。以舊報紙、稻草、動物糞便、木屑、木柴等易燃材料作為燃料,施加食鹽、著色劑等。燒制的陶瓷通常為素燒過的陶器。在燒制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往里面添加燃料,大約燒制一個小時冷卻后取出作品。燃料中的有機物和色素被附著在陶瓷上,呈現(xiàn)出斑駁的色彩效果,坑燒的作品色澤沉穩(wěn)含蓄。
熏燒工藝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已經成熟,源自于玻璃工藝,屬于高溫燒制陶瓷技法,燒制出來的陶瓷通常具有銀色光澤,在施釉或者未施釉的坯體上呈現(xiàn)出隨意的裝飾圖案。陶瓷熏燒工藝燒制時,可以在匣缽中放入不同的輕金屬物質材料,如銅、鋁、鹽等,與陶瓷作品一起燒成,也可將其放在匣缽外或在燃燒中加入。熏燒的陶瓷作品表面色澤變化豐富,如抽象的中國水墨畫,溫潤細膩,不失厚重。
樂燒工藝的起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韓日兩國陶藝家的理論?,F(xiàn)存出現(xiàn)最早的正式樂燒作品是在天正十四年(1 5 8 6)左右,大多數(shù)樂燒作品是為茶道服務的,多為茶具,也有少量花瓶等,受當時中國茶碗素三彩樣式的影響,千利休結合朝鮮半島庶民的高麗茶碗,長次郎完成了樂燒的工藝。樂燒源于日本,當代樂燒普遍受到陶藝工作者的采用。樂燒一般先將完成的坯體素燒至800℃,其坯土中必須摻入10~20%的熟料或匣缽粉,使之能承受急劇的升降溫,而不至于爆裂。然后以淋釉、浸釉、噴釉、涂彩等方式施釉,施于素燒過后的坯體,由于樂燒瓷所呈現(xiàn)的特點是刻意不將坯體燒至瓷化,以便能進行熏燒而吸附碳素,其燒成溫度較低,因此大部分施以含鉛或硼的低溫釉。最后放入窯里燒成。窯爐一般都是自制的簡便樂燒窯,以厚約3公分的耐火棉,用粗鐵絲網固定住,卷成或折成窯壁,底座用耐火磚鋪成,中間架以瓦斯噴火嘴。將坯體裝窯后,點小火烘燒,逐漸加大火勢,由于所施釉料不同,所燒制的溫度也不盡相同,大概在700℃~800℃之間,直到坯體通紅而表面的釉呈現(xiàn)光澤(稍微掀開窯蓋,靠目測得知),達到此種程度,準備熄火出窯。出窯前要準備好一個鐵桶,里面放一些碎報紙、木屑等的有機物。將通紅的坯體盡速用火鉗一個一個夾入鐵桶內,里面的物質被點燃,在火勢最大的時候,蓋上桶蓋,與空氣阻絕,大約經過15~30分鐘的悶燒,再將坯體夾出丟入水中,以防止其再氧化。作品在水中冷卻到不燙手的程度即可,用布將表面所粘附的物質去除,再用水洗凈即可。樂燒陶瓷雕塑低溫燒成,吸水性強,較脆弱。急速還原使坯體吸附碳素,呈現(xiàn)濃淡不一富有變化的黑色調,將釉彩襯托得更鮮麗,另方面也使得釉藥里部分的金屬氧化物還原成純金屬,在表面形成具有閃光性質的金屬膜,光彩絢爛。急速的冷卻,造成釉的冰裂效果,細碎的裂紋,也是很好的裝飾效果。釉料的調合,常以鉛或硼作為媒熔劑,此為含毒之重金屬,因而燒成的器皿不可用為食器。坯體在鐵桶內還原的時間、程度各有不一,且桶內所置的有機燃物也可隨意變化,因此燒出的結果,隨機性很大,很難模仿復制。如圖1《樂燒面具》,在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的釉料,呈現(xiàn)出來的顏色也不相同,面具的帽檐部分呈現(xiàn)出絢爛的金屬色彩,面部像是剛經歷過一場火災,呈現(xiàn)出這樣的效果,是無法預料的,但是可以對釉料的配比,對結果進行大致的控制。
鹽燒及技法相傳產生于1 3~1 5世紀德國的萊茵地區(qū),在《The potter's dicttorary of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書中敘述,12~14世紀德國的炻陶發(fā)展迅速,從而相繼產生了鹽釉陶瓷。鹽燒直到20世紀末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加,由外國陶藝家將此技法傳入中國。鹽燒需要選擇專門的鹽燒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腐蝕性物質且有毒氣產生,所以要選擇含氧化鋁較高的硼板和立柱,耐火性較好的耐火磚和較高的煙囪,并確保窯爐的密封性,以免毒氣泄漏。鹽燒的燒制方法是在窯溫燒制1 2 0 0℃的時候將加入水的的食鹽投入窯內,使之迅速反應為氯化鈉,加入水后,窯內的溫度和氣氛會發(fā)生變化,所以待窯內溫度回升后再加入食鹽,反復三五次即可。還有一種鹽燒方法是在陶瓷所施釉的里面加入鹽,也可加入其它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使之色彩更加豐富。鹽燒出來的陶瓷作品會呈現(xiàn)不同色澤的流動釉面效果,直接將鹽摻入釉料中的也會產生氣泡肌理的情況,鹽燒出來的作品表面呈現(xiàn)橘皮的肌理效果,質樸而又自然。
蘇打燒是在鹽燒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一種燒成方式,源于上世紀70年代,由于鹽燒產生的氯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且會產生有毒氣體,蘇打燒的方式便應運而生,成為低污染的鹽釉替代品。蘇打釉以獨特的色彩和質感成為另一種藝術形式。蘇打燒可裸燒,也可以裝飾化妝土。蘇打在高溫時置入窯內,讓soda(NaCO3)在窯內充分反應,蘇打、石英和氧化鋁共同作用生成了釉,形成了蘇打作品獨特的釉面效果。窯內的氣氛,泥土的成分還有蘇打的用量都將決定每一件作品的效果。所以效果豐富與很多不可控因素也成為蘇打燒一個有趣的特質。蘇打燒另一種燒成方式是利用蘇打蒸汽燒成。蘇打水在1200℃時變得不穩(wěn)定,使其變成高溫釉中的一種熔劑,蘇打水在高溫下的揮發(fā)非常適合蒸汽釉工藝,當碳酸鈉在高溫中被引入窯中時會轉化為蒸汽的形式產生鈉,當蒸汽接觸到泥土表面時,它會與氧化鋁和二氧化硅產生化合物從而形成釉面。
燒結工藝,燒結是粉末或粉末壓坯加熱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的熔點的溫度,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卻到室溫的過程。燒結的結果是粉末顆粒之間發(fā)生粘結,燒結體的強度增加,把粉末顆粒的聚集體變成為晶粒的聚結體,從而獲得所需的物理、機械性能的制品或材料。如周國楨的《黑葉猴》(圖2)猴子通體用無光黑釉裝飾,頭部和上半身利用黑釉的特殊原理,使其在高溫燒制下利用燒結工藝產生氣泡,氣泡隨機生成,大小不一,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裝飾效果。這種特殊的燒制工藝裝飾表現(xiàn)手法是隨著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而被人們廣泛接受和使用的裝飾效果。
景德鎮(zhèn)陶瓷燒成技術在傳統(tǒng)燒成技術的基礎上繁衍出新的形式,不斷地突破和創(chuàng)新,為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陶瓷燒成技術的多樣化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和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使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呈現(xiàn)多元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