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華
(濟寧醫(yī)學院附屬湖西醫(yī)院,山東 濟寧 27430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全部肺癌患者的80 %~85 %,包括腺癌、鱗癌及大細胞未分化癌3種,其中NSCLC較小細胞癌的細胞生長慢,且其擴散轉移較晚,對放化療的敏感性較差,適用于外科手術治療[1]。電視胸腔鏡手術用于肺癌患者中已有將近20年時間,但目前其對Ⅰ期NSCLC的臨床療效尚有爭議[2],本文分析了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與開胸肺癌根治術對Ⅰ期NSCLC的療效及術后生活質量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擇我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17例Ⅰ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經細胞學檢查確診為NSCLC,且均為TNM分期為Ⅰ期的NSCLC患者,經CT、全身骨掃描、MR排除肝、腦、腎上限等遠處轉移,排除術前行化療、有手術禁忌證。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110例)及對照組(107例)。兩組一般資料見表1。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方法 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患者取健側臥位,采用雙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的方式,用健側單肺通氣,采用單向式肺葉切除切口,在腋中線偏前的第7肋間,取1 cm切口為觀察孔,根據(jù)手術部位,再取4 cm切口為主操作孔,其中下葉切除取腋前線第4肋間,中葉切除取腋前線第3肋間,上葉切除取腋前線第3肋間;在肩胛下魚線偏前、腋后線偏后及第9肋間做1 cm切口,將其作為副操作孔。先對腫瘤大小、部位、浸潤范圍及淋巴結情況進行觀察,判斷粘連、肺裂、積液、轉移情況。用乳突拉鉤或縫線法將主操作孔處的肌肉組織及皮膚進行撐開,在胸腔鏡下按照從前到后、從上至下行單向式推進肺葉切除,之后行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用無菌標本袋將切除的組織取出。開胸肺癌根治術:患者取健側臥位,采用雙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的方式,用健側單肺通氣,用標準后外側的肺葉切除切口,下葉取第5、6肋間隙,中葉切取第3、4肋間隙,上葉切除取第3、4肋間隙。采用開胸器將肋骨牽開,在直視下,行常規(guī)肺葉切除術,之后行系統(tǒng)淋巴結清掃術,術中防止切口感染。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及淋巴結清掃數(shù);(2)對比兩組的引流管留置時間、并發(fā)癥及住院時間;(3)術后6個月,對兩組術后的失眠、氣促、咳嗽、疼痛、疲乏等例臨床癥狀及軀體功能、情緒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及認知功能進行評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2.1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時間、并發(fā)癥及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的引流管置管時間及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的引流管留置時間、并發(fā)癥及住院時間對比
2.3兩組術后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生活質量對比(分)
2012年全球新增肺癌病例182萬,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3.0 %,死亡病例158萬,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63 %[4]。因此對患者采用合適的治療方式非常重要。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引流管置管時間及住院時間、生活質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治療Ⅰ期NSCLC患者可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主要是由于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的切口較小,對患者的機體影響較小,從而縮短了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不受傳統(tǒng)開胸手術的視野限制,其局部放大功能及深部照明功能增強了術者的視野清晰度,有利于術者對胸腔情況進行探查,可以保證淋巴結的充分清掃,也能提高治療的安全性[5]。
綜上所述,與開胸肺癌根治術對比,采用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治療Ⅰ期NSCLC患者,可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