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峰
《濟南的冬天》是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文章語言優(yōu)美,遣詞造句頗具匠心。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本單元的學習目標——體會漢語之美,筆者運用了以下教法,效果很好。
一、緊扣動詞,感知漢語準確之美
巧妙的動詞運用可以精準地表情達意,對初中生而言,體會漢語之美離不開對動詞的咀嚼和品味。
筆者在教學中,著意引導學生分析動詞的妙用。首先,筆者出示“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中的“頂”字,讓學生把書本“頂”在頭上進行演示,讓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了這個動詞的精準:一個“頂”字準確地表現(xiàn)了樹尖上一身白花的位置和形狀,并且賦予樹尖人格化,形象而具體地表現(xiàn)了矮松樹在小雪后的形象,給人以美妙的感受。然后,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對“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中的“鑲”字進行分析,并提示學生從生活中去發(fā)掘與“鑲”有關的事物,兩相對照,即可發(fā)現(xiàn)文中“鑲”的妙處。學生討論得非常激烈,列舉出很多與“鑲”有關的事物,如鑲邊的裙擺、鑲邊的作業(yè)本、鑲邊的廣告牌、鑲邊的盤子等。又從這些事物中發(fā)現(xiàn)“鑲”就是有意為之、使之好看。那么,文中的“鑲”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為之的,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在對這兩個動詞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又找出很多具有個性化的動詞,并一一說明漢字之美。特別是張明同學對“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中“臥”字的理解,非常準確地表現(xiàn)了漢字之美:這個動詞用得很貼切。因為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著”,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氣。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芭P”字恰當?shù)劁秩玖艘环N安適平靜的氣氛,傳神地畫出了小村莊和小雪的神態(tài),就好像它們都有靈性一樣。
二、緊扣量詞,體會漢語規(guī)范之美
量詞是表示事物數(shù)量的詞,準確運用量詞,不僅會給語句增色不少,而且還有助于作者的表情達意。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非常注重量詞的運用,體會量詞運用之妙,也可幫助學生體會漢語規(guī)范之美。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著意引導學生從量詞的語用分析上去體會漢語之規(guī)范及漢語之美。筆者首先給學生講解“冒著點熱氣”的“點”字:這個字用得十分準確,因為“點”字是扣住濟南冬天的“溫”寫的。冒熱氣,但只是一“點”,這就是“溫”,如果去掉“點”,變成“冒著熱氣”,那就不是“溫”,而是“熱”了。學生聽了筆者的講解,非常興奮,紛紛從文本中查找相關的量詞,并說明所找量詞的妙用。一名學生找到“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的“髻兒”,以弟弟的“朝天橛”小辮為例具體解說如下:這個“髻兒”就像我弟弟的“朝天橛”小辮一樣,在頭頂上扎一個小辮,小辮頂端向四周散開,而“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就像一個小孩子頭上扎了一個小辮一樣,非常形象、生動。她的話音剛落,就有幾個學生動手在自己頭上模擬。課堂氣氛非?;钴S。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漢語之美,筆者又補充了詞類活用知識:這個“髻”本來是一個名詞,但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將其活用為量詞,并且用一個“兒”作這個詞的后綴,使矮松上的雪顯得非常薄,與“小雪”形成呼應。這就是漢字的另一種美。
三、緊扣語氣詞,體會漢語舒緩之美
語氣詞雖然沒有實在意義,但在語言表達運用中卻有著不可替代的表情達意的作用,這一點正是漢字特殊的美。
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美,筆者在教學中把品析語氣詞作為一個教學重點。首先,筆者要求學生找出文中的感嘆詞、疑問詞、婉商詞,然后進行小組討論,這些詞對作者的情感有什么輔助作用?學生很快找出文中的語氣詞,并且主動把語氣詞分門別類:第一,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第二,①你們放心吧。②就是下小雪吧!③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苊魈煲苍S就是春天了吧?⑤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第三,①干啥還希望別的呢?、谀撬亍"蹧r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小組討論得非常熱烈,從自己平時說話的角度對這些語氣詞進行了解說。最后,筆者根據(jù)學生發(fā)言,將這三組語氣詞的作用進行了概括:第一組用了“呀”字,就把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和贊嘆之情傳達出來,而這種感慨和贊嘆之情又是在不經(jīng)意間表達出來的,讀起來讓人感到自然、親切;第二組用了“吧”字,不僅表達了推測的意思,而且增加了商量的語氣,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可,讀起來非常親切;第三組,用了“呢”字,使語氣變得更加舒緩、自然。總而言之,這些詞語反映出作者語言的特色: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就像和老朋友話家常一般,但在平易樸實之間,又時時閃爍著作者非凡的智慧和語言的靈性。這種語言上的杰出成就正是作者長期積累、不斷琢磨的結(jié)晶。
四、緊扣修辭,感知漢字形象之美
寫景文章離不開修辭,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未知為可感,化生疏為習見,初中生大多沒有去過濟南,如何讓冬天的濟南呈現(xiàn)給學生呢?筆者便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文中的修辭句,并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相關修辭句的理解。
比如,有學生找出“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個比喻句,并且說出這樣寫的作用是“形象生動”。但這樣的回答并沒有真正體會漢語之美,于是筆者順勢提問:如果僅僅是為了“形象生動”,不用藍水晶作比,用碧玉作比,行不行呢?該生語塞,其他學生也紛紛支招,眾說紛紜。筆者便引導學生:藍水晶的透明度很高,而碧玉一般是不透明的,從文本看,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萬里無云,正是因為晴,天空才顯得“空靈”;也正是因為晴,天空又是藍色的,處于透明狀態(tài),才像塊“藍水晶”,如果用碧玉作比,就沒有藍水晶貼切。學生一時興致大起,有學生找出“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這句擬人句,筆者便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個擬人句想表達什么?學生經(jīng)過討論,得出以下結(jié)論:這個擬人句是寫對“綠的精神”的愛憐,對垂柳的心疼。不僅描寫了藻綠、水清、柳美,而且通過它們的相互愛憐表現(xiàn)它們的協(xié)調(diào)配合,構(gòu)成一幅完美的圖畫,并使人感到這些景物好像有了靈性,因而更加熱愛它們。
在此基礎上,筆者又讓學生找出其他修辭句。學生興致很高,找了很多比喻句,如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整個冬天的濟南比作一塊“藍水晶”,無一不小巧秀麗,用來比喻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學生找出的擬人句更多,個性化更明顯,如把濟南老城說成是“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把濟南周圍的一圈小山寫得很有溫情——“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駁的色彩,說成是“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秀美動人;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情態(tài)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把終年儲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等句都表現(xiàn)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
經(jīng)過這樣的“扣點”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文章的情感,也在無形中感受到了漢字之妙,漢字之奇,漢語之美。
(作者單位:棗陽市太平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