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林 劉沁橋 孫燕琴
分層走班制下的學生處于相對不穩(wěn)定狀態(tài),教師如何有效地進行動態(tài)管理?筆者借助竹的特點,以“竹文化”引領管理班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竹之神,讓“走班族”心有所屬
從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生都生活在完整的班集體中,班級榮譽感較強;進入初中后,面對新的分層教學模式、新的走班制度,學生是不適應的。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竹園,指導學生觀察竹子特點:在偏僻的地方默默生長,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虛心向上,凌霜傲雪,保持節(jié)操……
弄清了竹子的特點,筆者建議:以竹文化建班,打造品牌班級,鑄就獨一無二的班魂。于是學生自發(fā)創(chuàng)立班名——靜竹班。隨后,筆者以小組為單位,讓每位學生參與班訓、班級精神、班級行為、班級口號、班級手勢、班級吉祥物、班徽、班歌的設計與創(chuàng)作。利用一節(jié)班會課,每個小組派代表展示成果,由學生投票選出最心儀的作品。最終,班徽確定為“外圍由竹子構成,中間是‘竹字,下方是一本書”圖樣,寓意是“修養(yǎng)竹品格,品學兼優(yōu)”。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是班級一分子,逐漸形成集體意識,讓走班制下的“走班族”心有所屬。
一個團體沒有共同目標就像一盤散沙,根據(jù)竹子單株向上、竹林整體向上的特點,筆者多次舉辦 “追‘竹夢想”的主題班會,讓每一名學生制定目標,結合學生目標,最終集體制定班級共同的奮斗目標:班級常規(guī)量化考核位居年級前三名,爭取評為學校每周的優(yōu)秀班級。班級目標是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目標引領,讓“走班族”不管身在何方,心都擰成一股繩,勁都往一處使,大家一起為夢想而努力、拼搏,成就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班級。
二、竹之規(guī),讓“走班族”行有所依
竹子在漫長的4年里僅長高了3cm,從第五年開始,每天以30cm的速度生長,僅用6周的時間即可長到15米高。在前4年的時間中,竹不斷地扎根,為第五年以后的生長做好充足的準備。根據(jù)竹子的生長規(guī)律,筆者在班上制定班規(guī)、評價制度,加強班級管理團隊建設,讓學生行有所依,實現(xiàn)自主管理。
制訂班級制度。優(yōu)秀的班集體和優(yōu)秀的個人是彼此成全的,這是建設優(yōu)秀班集體的基本認識。筆者根據(jù)竹的生長規(guī)律,讓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不良習慣,為自己量身定制自律條約,比如,有的學生體育成績不高,就為自己制定如“若違規(guī)即進行體育鍛煉、圍繞操場跑5圈、開合跳”等類似條約;有的學生英語成績不高,就為自己制定“違規(guī)之后抄寫英語單詞”的條約等,最后由班委匯總,班主任審核,打印成文,讓每個學生簽上名字,貼在墻上。
加強團隊建設。竹園的生機不是靠一兩株竹子表現(xiàn)出來的,同樣地,優(yōu)秀的班集體也不是僅靠一兩個人就能建設的。根據(jù)這一認知,筆者將班級的管理落實到班主任、班干部、小組長等層級上。班干部分為常務班長、學習班長、紀律班長、安全班長、文藝班長、勞動班長、體育班長、值日班長,以及專項管理人員如空調管理人員、零食監(jiān)督員等,將各班干部的職責明確規(guī)定下來。如常務班長的職責就有六個:①熟悉每天值日班長的工作,協(xié)助值日班長做好當天的班級管理常規(guī)工作;②布置周一班主任會上的內容;③能夠自己處理的小事不必上交班主任;④搞好自身學習,加強身體鍛煉;⑤發(fā)現(xiàn)班級不良現(xiàn)象,敢于制止;⑥定期組織召開班委會,就班上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商討,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法。
班級小組的建立原則:組內沒有敵對的同學;在成績、性別、性情方面均衡搭配。班上總共形成了七個大組,每個組內有六名組員,以3A3B式均衡搭配,小組內制定組名、組規(guī)、組訓以及小組的目標,開展小組活動。如在班會上,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成語接龍、你畫我猜等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讓小組內的成員全員參與,讓每一名組員都為小組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小組內形成一定的凝聚力。
進行科學評價。人們對事物的評價都是有標準的,比如竹子,往往以粗細、高矮、稀疏等為評價標準。對于班級管理,同樣需要評價,評價是標尺,更是導向。在班級常規(guī)管理方面,筆者對小組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從每天的兩操、上課紀律、作業(yè)、考勤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小組成員未按照要求完成,累積扣分,如小組內有一名學生遲到,扣1分;兩名學生沒有上交作業(yè),扣2分。每周評選出前三名優(yōu)秀小組,每月評選個人進步獎,學期末評出小組一等獎1個,小組二等獎2個,小組三等獎3個。以這樣的方式去促進小組內每一個成員盡到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學業(yè)成績上做到分層評價,對于A、B層學生會有不同的要求,在每一次考試中,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于A層學生的成績要求會低一些,比B層學生少10到20分,讓每個人盡自己最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綻放生命的精彩。
三、竹之美,讓“走班族”觀有所愛
竹,纖細柔美,長青不敗,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竹之美,美在其外形,美在其神韻。走班制教學中,有部分學生是在其他教室上課,因此應該精心裝扮教室,建構和諧師生關系,讓“走班族”雖然在他班上課,但心系靜竹班,回到本班之后有一種回家的感覺。鑒于此,筆者強調教室的布置應以竹為主題,讓學生愛上靜竹班,
扮靚教室之美。環(huán)境育人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因此,筆者和班干部商量后,靜竹班的教室展示出班級特色文化:教室后黑板中間張貼各種竹圖片和關于竹的手抄報,兩側懸掛班徽、吉祥物、班級行為掛牌;墻壁四周掛著學生創(chuàng)作的竹畫,張貼家長寫的“破筍成竹”等書法作品;教室的前方黑板墻下掛著“追‘竹夢想”的標語;教室后墻上張貼著學生的幸福愿景、幸福瞬間、活動照片;儲物柜上擺放生機盎然的綠竹。整潔、干凈、優(yōu)美的教室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這樣的教室布置,讓“走班族”上完課后更愿意回到靜竹班。
凝聚人心之美。在走班制教學的模式中,學生之間的交流似乎分層了,相同層次的學生交流會多一些,不同層次的學生因缺少溝通,彼此之間少了一些寬容。根據(jù)這一實際,筆者建議在班上舉辦生日會活動,將生日月份相同的學生集中到一起過生日,其他學生為“小壽星”送上生日祝福,“小壽星”在同學的生日祝福歌中許愿切蛋糕,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在母親節(jié)、感恩節(jié)、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中,學生為父母、教師送上溫暖的祝福,逐漸學會如何表達對別人的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內心就多了一些愛心、善心、感恩之心,也學會了為別人帶去幸福。
創(chuàng)造和諧之美。在走班制教學中,班主任和部分學生的相處時間相對少了很多。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呢?筆者采取了多種方法和學生溝通。比如,筆者再忙,也要保證每日和一名學生溝通、交流:按照學號的順序,利用吃飯時間、課間10分鐘、中午自習或者放學的時間,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他的學習、生活上的情況,并適當?shù)亟o予指導。這樣,就有效減小了走班制下師生感情的隔閡,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作者單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一初級中學官士墩校區(qū))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