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客家傳統錫器為研究對象,重點選取連城四堡錫器為切入點,分別從古代傳統造物、現代設計方法、后工業(yè)時代設計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設計中傳統造物意識與現代設計的異同點,梳理、總結客家錫器變遷規(guī)律,旨在尋求其現代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客家錫器;創(chuàng)新設計;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S93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中國傳統工藝設計乃是世界藝術設計歷史的淵源之一,曾廣泛地應用在中國農耕時期衣、食、住、用、行等各類器物中,其設計科學、實用功能凝聚著祖先的智慧和勤勞?,F在集中的地區(qū)主要在浙江永康、山東煙臺、河南道口、云南個舊、福建四堡等地。本文將以客家錫器手工藝制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梳理、總結客家錫器變遷規(guī)律,探討設計中傳統造物意識與現代設計的異同點,尋求其現代發(fā)展之路。
一、客家傳統手工錫器制作概述
客家人是魏晉以來北方人在躲避戰(zhàn)爭南遷過程中對自己的稱呼,表達出對故土的留戀和不舍,贛南、閩西、粵東是客家人主要聚集地區(qū)。過去,客家人對于錫器的使用范圍非常廣,包括日常用具和紅白喜事的禮器,但是它在時代的潮流中面臨的問題堪憂,錫器的使用、禮儀功能基本喪失,制作的錫匠也逐漸變少,現在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錫器制作技藝作為贛閩粵地區(qū)制錫的代表,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1]。
二、客家錫器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
(一)傳統造物與現代設計的比較
人類在主動造器的初始,便有了設計思想[2]。先秦時期的《考工記》一書就以“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準則對器物的制作方法做出具體歸納,是中國設計學的本源??图义a器沿襲了傳統造物的基本思想,并結合客家特定的自然經濟、社會生活、地域環(huán)境等因素,在不算太長的歷史中形成了一套閩西客家社會特色的錫器。四堡打錫雖由蘇州引入,但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風格不似江南地區(qū)錫器華麗、高雅,也不似北方錫器粗獷、豪邁,錫器的功用性是他們造物最直接的目的,體現了改造自然中樸實的造物方式,體現靈活、便捷的設計思想。
現代設計隨著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而興起,不同的國家在時間上的劃分不盡相同。中國的現代設計誕生于在1840年前后,從學習西方的技術開始,延續(xù)至今 [3]。以工業(yè)時代為背景的現代設計,生產方式以機械化為主,產品生產標準化,強調功能至上。注重物質價值,為了最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設計與生產分離,人們分工勞作,設計師責任明確。另外現代設計以商業(yè)市場為目的,為了吸引消費者鼓勵設計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以求產品款式或者功能的新穎,甚至培育了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
現代設計是以系統設計為特點,成本投入低,生產效率高。傳統客家錫器造物方式則是經驗式設計方法。傳統造物從設計到制作均由同一個人完成,體現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特色。器物通過工匠雙手的具體把握、總結,賦予了功能與造型,賦予產品溫度和精神寄托。這種方式能夠保證器物的穩(wěn)定性,能夠在一定的區(qū)域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卻鮮有創(chuàng)新,也就成為今天發(fā)展的短板。
(二)時代發(fā)展下的現代設計新趨勢
當現代工業(yè)生產發(fā)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后各種矛盾凸顯,自然環(huán)境惡化、缺乏情感寄托、產品同質化等問題為社會所詬病,人們開始思考未來社會如何發(fā)展,消費者對設計作品、傳統文化的情感需求報以更高的期待。
人們關注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主張生態(tài)設計。生態(tài)設計是重新建立起來的一個以環(huán)境友好為宗旨,將設計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問題納入一個整體的系統之中加以考量[4]。曾經的經濟發(fā)展犧牲了自然環(huán)境作為代價,現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人際和諧”提供了條件,大量減少了高能源、高污染的生產模式。中國古代傳統造物的自然觀:人—器—自然的和諧關系也遵循著這一法則,符合了歷史發(fā)展潮流。
工業(yè)革命下主張的機器美學、技術美學轉換為后工業(yè)時期的的生活美學。生活美學的首要變化來自于審美觀的變化,本土化的生活美學在中國本土始終占據著主導[5]。傳統手工藝體現中國獨有的東方氣息,這是一次審美的本土化回歸,帶有本土文化和審美內核傳統手工藝的復興、體現的工匠精神。赫伯特·J·馬勒在《往昔的價值》一書中對傳統工藝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提到:“他們奠定文明的基礎;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它的藝術傳統、民族傳統、宗教傳統”?,F代設計從強調物質價值到生態(tài)設計、本土設計,都是基于中國傳統特色而提出,是現代生活美學審美的重要標準之一。后工業(yè)時代社會對標準化工業(yè)品的需求減弱,注重產品和人之間的情感聯系,購買者能夠產生安全感和幸福感,對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后工業(yè)時期客家錫器產品開發(fā)
現代社會進入到后工業(yè)時代是傳統手工藝回歸的機遇。手工的藝術決定它的價值不同于標準化的商品,它的價值在于所內涵的文化、思想、美學。但是也只有通過技藝的物化,也就是生產使用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图义a器復興發(fā)展不僅需要政府的扶持,還需要設計的介入,在梳理傳統造物等特點的同時還要把握現代設計方法?,F代設計從人的因素、材料的因素、技術因素、思想因素、審美因素都與傳統造物意識形成差異,避免簡單地切斷過去和現代一脈相承的歷史脈絡,客家錫器才有可能出現新的轉機。
傳統錫器首先保留物用層面的正常功能。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有釀制米酒的習俗,暖酒、飲酒等相關活動的盛器必不可少,是廣泛使用的一種器具。現在在當地的酒宴上還能看到使用錫酒壺招待客人,錫酒具系列仍然是客家生活經常使用的盛器,體現出客家人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可以根據現代消費市場或者根據現代生活方式設計不同功用和新穎形態(tài)的產品。如茶具,無論是家中會客還是商務接待,都是現代社會社交的重要媒介,閑置的時候還可以作為空間的陳設藝術之用。需要注意的是民用之器與私人收藏的藝術精品不同,應考慮大眾的消費水平,利用科技發(fā)展之優(yōu)勢,借助現代機器,在局部位置用手工制作,以實現手工藝的價值最大化。
其次是結合地域特色,打造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游客旅游的目的從走走看看發(fā)展為文化旅游、創(chuàng)意旅游,帶有體驗消費、情感消費的產品備受追捧。文化價值是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優(yōu)劣的評判標準。四堡周邊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連城冠豸山風景區(qū)、四堡玉沙橋、汀江龍源門、連城天一溫泉;有耕讀文化相關的四堡雕版印刷、四堡大書坊、培田古民居,還有紅色旅游、民俗游等不同類型的項目。進行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不僅要要符合現代的審美,還要給游客新奇感、親切感,通過現代設計語言拉近器物與游客的距離。
人是現代創(chuàng)新設計的關鍵因素。一方面是手藝人因素。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是手工藝市場逐漸活躍,但是經驗豐富的手藝人又逐漸老去。傳統手工制作的器物更離不開工匠藝人的“千錘百煉”。筆者在田野采訪精藝堂第七代傳人時,說到錫器20余道的工序中,最影響錫器品質的是器物造型的打造、零部件的焊接以及器具的紋樣雕刻三個步驟。每一道工序沒有過硬的功底,就無法制作出一件精美的錫器,包括在打造的過程中由于錫金屬熔點低,容易出現斷裂的情況如何修復等都考驗著手藝人的技術經驗;另一方面,除了要有工藝精湛的打錫師傅,還需要創(chuàng)新設計思維?,F在的手藝人多是上了年紀的,知識結構單薄,個體素養(yǎng)差異性大。通過設計師的介入,可以對傳統美學和現代創(chuàng)意的理解,以藝術為手段將客家錫器融入現代生活,將傳統文化融入產品創(chuàng)造附加價值,更好地賦予情感特征,喚起傳統文化和場所的認同。
四、總結
客家傳統制錫工藝只是中國傳統民俗用具的一個支系,生產的風格樸實無華,也沒有深邃的寓意,但反映了當時的自然觀、物用觀、人際觀,見證了客家文化形成和發(fā)展,它們成為研究客家民俗的重要器物。在生態(tài)設計、生活美學為主流的后工業(yè)信息時代,從傳統文化入手,以客家錫器為載體,將現代設計的創(chuàng)新思維切入客家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發(fā)展,賦予產品情感和文化內核,是這門傳統手工藝活態(tài)保護生產并且長遠發(fā)展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李聰.贛閩粵邊區(qū)客家錫器探考[J].尋根,2017(5):48-50.
[2]王琥.設計史鑒.思想篇[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3]曹小鷗.中國現代設計思想——生活、啟蒙、變遷[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8.
[4]劉小路.中國傳統造物方式在當代設計語境下的失語現象透析[J].創(chuàng)意與設計,2013(6).
[5] 劉悅笛.“生活美學”:是什么與不是什么?[J].藝術評論,2011(4):22-24.
作者簡介:張曉霞(1982-),女,福建福州人,講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產品設計等。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客家錫器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從設計方法討論傳統器物發(fā)展”(項目編號:JT18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