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統(tǒng)籌 雷 芝 (本刊記者)
項目名稱:江蘇北沙幼兒園
項目地址:江蘇省阜寧縣
設計單位:Crossboundaries,北京
建筑面積:2815.4平方米
竣工時間:2018年8月
近年來,江蘇省率先開始在全省推動高質量學前教育的發(fā)展,包括教育資源一度欠缺的鄉(xiāng)村地區(qū)。2015年,阜寧縣政府委托Crossboundaries為其下轄的北沙村設計一所中心幼兒園,以緩解當?shù)赜捉藤Y源不足的問題。
阜寧縣背倚蘇北平原,水域星羅棋布,樹林與耕地交錯排布,村落散落其間。前往北沙的路上,窗外是一望無際的肥沃平原,薄霧籠罩的地平線偶爾被成排的樹木和房屋中斷。平坦無垠的土地是江蘇農(nóng)村大體的特色。而步入村中,這種一馬平川的平面結構在進入村莊時略微解體。隨處可見的高大樹木將天空與田野切割成拼貼畫般的背景;通過這些天然“柱廊”走向村中房舍時,會有桃源探秘般的新奇感。村莊周邊的林木,同那些坡頂、磚墻的兩三層農(nóng)舍搭配起來,是那么和諧。如此景致,就成為Crossboundaries設計的北沙幼兒園生長、扎根的微觀環(huán)境。
在附近村鎮(zhèn)考察時,設計團隊曾見到很多典型的“教學樓式”幼兒園——隔絕環(huán)境、局限視野的大體量高層立方體,以及高度重復的單調立面,將一種相對孤立的“都市邏輯”植入了鄉(xiāng)村既有的空間語境,像個外來的闖入者,而不是令孩子們感到熟稔、自在和溫暖的“第二家園”。當?shù)乇姸嗔羰貎和母改竿斀袢珖鞯氐泥l(xiāng)村青壯年一樣,選擇季節(jié)性地外出打工,錯過了自己孩子成長的大部分時光。所以對于這些孩子而言,幼兒園確實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
設計的關鍵點是對尺度的把握。北沙幼兒園采取了拆分工的“組團式建筑”,用若干“小屋式”結構分解了幼兒園所需的總建筑體量,并以一片多功能的戶外活動場將每棟“小屋”集結在一起,分散而又相互連接。這種室內外密切銜接、高度混合的空間關系,不僅呼應了鄉(xiāng)村的原生肌理,對兒童早期教育而言更是十分重要的場所環(huán)境。
這座“小屋式”幼兒園更像縮小版的村莊,親切的尺度帶給孩子們一種熟悉感;趣味的空間關系又帶來新奇感,鼓勵孩子好奇探索。來到幼兒園,孩子們或許首先會注意到樹木環(huán)繞的中央戶外空間;隨后,當漫步到“小屋”之間,就會發(fā)現(xiàn)隱藏在主場之外的小小神秘樂園,非常適合戶外學習或捉迷藏。
立面材料選用了本地隨處可得的老青磚和白色灰泥,每棟“小屋”的面貌都不盡相同。在房屋的底層開設了多處相互對望的方窗,為每棟建筑與每處小庭院之間建立起視覺聯(lián)系,移步換景,將別處的活動引入視野,形成通透、有趣的室內外關系。
二樓采用連廊設計,最大限度利用空間,孩子們走出教室即能追逐玩耍。同時步道連通著各個區(qū)域,可以通過連廊周邊的樓梯下到一層庭院,讓孩子們充分享受空間帶給他們的活動自由。
屋頂被做成不同角度的坡形,可以更多地支持空間的靈活性。放眼望去,起伏錯落的斜屋頂房子與周圍樹林、村莊肌理協(xié)調一致,又靈活跳脫,是自然的有機生長。屋頂不同角度的坡形讓二樓室內部空間區(qū)別于常見的方盒子狀態(tài),形成不規(guī)則的內部構造,作為繪畫教室、手工教室,這種形態(tài)的異化帶給孩子們多樣性的啟發(fā),促進孩子們的思維發(fā)散。
在二層平臺,孩子們的目光會立刻被起伏的坡屋頂吸引,忽有置身山谷的感覺,樹冠也幾乎觸手可及。視角的小小轉變,就能使孩子們換一個角度去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拓展他們日常的空間體驗。
在這里,“孩子”是空間的主角,他們的所有需求引導著空間成為該有的樣子。自2018年建成以來,幼兒園不僅是孩子們的樂土,亦成為村中居民喜歡的社交場所。父母或祖父母們聚集在此,在接送孩子之余,有了更多的交流。(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于“谷德”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