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鶴 南開大學
分析郭熙的時空意識,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林泉高致》。這部畫論集中體現了他的山水繪畫理論主張。而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他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觀念上的時空意識: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在此,筆者以郭熙的《早春圖》為例,來淺析一下郭熙山水畫中時空意識的運用和體現。
郭熙的《早春圖》不僅能在標題上看出所繪畫的季節(jié),而且能夠通過對畫中典型形象的分析,得知畫作描繪的是初春之景。在此,筆者就以“樹”為例進行說明。郭熙畫樹很有特色,他筆下的樹,樹枝向下生長,如螃蟹爪,主要用來體現長江以北地區(qū)的棗樹、槐樹等植被。具體到此畫中,比較明顯的就是近景和中景的幾棵樹的主干特別明顯,外部的輪廓用粗細勾勒,墨色較重,樹枝也疏密相間,有的向上伸展,有的呈下垂的姿勢,使樹枝的自然之態(tài)活靈活現。
為了展現季節(jié)的差異性,郭熙的“蟹爪樹”在不同的作品中也不盡相同。在他的另一幅作品《樹色平遠圖》中也是以“蟹爪”的形態(tài)畫樹,但對比兩幅畫中的“蟹爪樹”就可以發(fā)現明顯的季節(jié)性差異。《樹色平遠圖》中的“蟹爪樹”很稀疏,樹干蒼勁彎曲,樹的枝干上攀附著長長的藤蔓,給人一種秋意盎然之感。但《早春圖》中的“蟹爪樹”是郁郁蔥蔥的,特別地挺拔、聳立,樹枝也馬上要吐露新芽,給人大地春回的感覺,寥寥幾棵樹就將北方早春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點景是《早春圖》中另一個有特色的表現方法,將所描繪的景物點綴穿插在畫中,如對一些樓閣、人物、橋舟等物進行生動的描繪,能夠增加畫面的情趣感。郭熙曾說:“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魚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
在畫面左邊坡地處一個船夫撐著籬桿即將上岸,另一個漁人正在收著漁網,近處山坡后邊有間茅草屋,一個農夫正挑著扁擔前行,一只狗兒歡快地在他前面奔跑;婦人懷抱一個嬰兒手牽幼子行走在山間,呈現了一幅典型的鄉(xiāng)村景象。此外,《早春圖》中的泉水也很有特點。郭熙用重墨將兩旁的巖石染暗,用細線勾出流水源頭,擠出一道緩緩的水流。右部畫面主體山峰的泉水三疊而下,很有流動感,讓人仿佛能聽到泉水擊石的叮咚聲。郭熙采用了帶有運動性特征的散點透視,他通過描繪這些零散的點景,使靜態(tài)的山水有了動感和生命力,變成了鮮活的有動感的審美意象。
中國山水畫的“遠法”不能單純地理解為西方的“透視”法,而是更應結合畫家心里“透視”的因素。“三遠”法還涉及畫家在二維平面中營造出三維的空間感、章法以及“氣韻生動”等方面,畫家可以根據不同的觀察方法進行不同的構圖方式,從而獲得不同的畫面意境。這不僅體現了畫家是如何“經營位置”的,而且對發(fā)揮畫家主觀能動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早春圖》遠景、中景和近景中的山體走勢形成了一個畫面視覺的中心線。幽靜小路和溪谷被安排在視覺中心線的兩側,溪水由遠到近,與山川走勢的視覺中心線在畫的下部形成了一個相呼應的視點,視點會隨著景物的布局開始形成一條視線,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其實是一個空間移動變幻的過程。郭熙所繪的山巒使用的是“卷云皴”的筆法,其間從粗細變換的勾勒、淡濃交替的皴擦,使不同的墨色相互碰撞交匯,呈現出了一種朦朧的云霧效果,這種朦朧效果被安排在主峰后面的留白之處,增加了山勢的縱深感和畫面的流動感。并且“遠”本身也是山水形質的精髓,當我們將視線投向朦朧的遠方時,自然就能不被客觀生理所束縛,在無限的想象空間中自由馳騁。
《早春圖》采用的是全景構圖,它的第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創(chuàng)作視角廣,涵括內容多,在經營位置上需要更靈活的方式來表現。它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構圖“必留天地”,即畫面上下的空間位置。這是構圖的重要前提。
《早春圖》整幅構圖成一個“S”形,主要的景物都圍繞“S”形來展開。此種構圖有利于畫面的調節(jié)和延伸,給欣賞者以波動起伏的節(jié)奏感?!癝“形的構圖使畫面產生了縱深的空間關系,這不僅能體現出山川的秀美,也能塑造出山脈向上升騰的氣勢,凸顯了精神?!癝”形的兩邊保有大面積的留白,但這些空白并不意味著虛無。郭熙在他的筆墨中涵蓋了對林泉之意的生命感悟,賦予了作品豐富的時空意識,讓欣賞者在賞畫時能夠進入他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暢游山水。
郭熙的這幅《早春圖》通過山脈的氣勢、云煙的流動,植物、溪泉、路人的刻畫,將欣賞者引入這一閑靜的時空。在這里,時間的流逝是緩慢的,想象的空間是浩瀚的 ,在暢游山水時,我們能在這閑適曠達的時空中放飛自我,體味郭熙的林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