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明 薛曉東
(1.中共吐魯番市委黨校 吐魯番 838000;2.新疆公安廳特偵隊 烏魯木齊830000)
乾隆年間,阿睦爾撒納發(fā)動叛亂,中俄雙方圍繞著是否引渡阿睦爾撒納、是否歸還阿睦爾撒納死后的尸骨等問題展開外交交涉,成為影響當時兩國雙邊關系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當前,學術界對阿睦爾撒納叛亂的過程、性質都有詳細論述,但對阿睦爾撒納叛逃后,中俄兩國之間就阿睦爾撒納事件交涉的背景、過程以及俄方在整個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論述不多,本文擬對此做詳細探討。
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噶爾部各封建貴族為了爭奪汗位互相廝殺。經過了至少十年的內訌,準噶爾貴族達瓦齊最終在輝特部貴族阿睦爾撒納的支持下取得了準噶爾的統(tǒng)治地位。阿睦爾撒納原是輝特部臺吉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拉藏汗占據(jù)西藏時,策妄阿拉布坦為了控制西藏,與拉藏汗之子丹衷“約為婚姻,以其女贅拉藏汗之子為婿,誘至伊犁”。[1]于是丹衷由西藏來到準噶爾部,與策妄阿拉布坦之女博托洛克成婚,生一子,名班珠爾。后來,策妄阿拉布坦因丹衷習巫蠱一事而將其殺害;這樣,博托洛克改嫁給輝特臺吉韋征和碩齊,博托洛克婚后不久即生下丹衷的腹遺子阿睦爾撒納。所以,阿睦爾撒納雖為輝特部臺吉,實系和碩特部后裔;他繼承輝特部臺吉后游牧于雅爾地區(qū)?!鞍⒛罓柸黾{是個奸詭狡惡的野心家”[2]他早就覬覦準噶爾的汗位,但礙于自己并非噶爾丹直系血統(tǒng),公開篡位阻力很大,須徐圖之。起初,為了便于操縱準噶爾部,他曾想扶植噶爾丹策零的幼子策妄達什上臺,但策妄達什被當時已取得汗位的噶爾丹策零庶子達爾扎所殺,他的陰謀未能得逞。緊接著他又轉向支持噶爾丹策零的堂侄達瓦齊,襲殺了達爾扎,企圖扶立達瓦齊為汗。但是,這一切對于垂涎汗位的阿睦爾撒納來說不過只是權宜之計,伺機取而代之才是真正目的。隨著羽翼日漸豐滿,他與達瓦齊開展了汗位之爭,幾經廝殺,均被達瓦齊擊敗。
為借助清軍之力,翦除政敵,謀權篡位,乾隆十九年(1754年)阿睦爾撒納與其兄班珠爾、納默庫率眾兩萬余人歸附清朝。乾隆帝專門在承德避暑山莊召見了阿睦爾撒納等人,并對其部眾封官加爵,阿睦爾撒納本人也被清政府分為親王。與此同時,準噶爾部為篡奪汗位相互殺戮,達瓦齊眾叛親離,起兵反叛清朝政府,這嚴重影響了西北邊疆的安定統(tǒng)一。在乾隆帝看來,“準噶爾一日不定,則部曲一日不安 ”[3],國家的統(tǒng)一也就無從實現(xiàn)。因此,乾隆帝決定趁準噶爾部動亂之機進兵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命令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負責北路進軍;永常為定西將軍,撒喇爾為定邊右副將軍,負責西路進軍。同年二月,清軍分兩路正式出兵遠征達瓦齊。準噶爾人民對達瓦齊的統(tǒng)治早已深惡痛絕,對常年不得安寧的戰(zhàn)亂生活極端厭倦,他們殷切地盼望統(tǒng)一和平的局面早日出現(xiàn)。清軍所至,準噶爾各部落“大者數(shù)千戶,小者數(shù)百戶,攜酪酮,獻羊馬,絡繹道左。行師數(shù)千里,無一人抗顏行者?!盵4]由于額魯特各部人民的大力支持,兩路清軍得以長驅直入,勝利前進。同年五月,清軍在不到一百天的時間里擊敗達瓦齊并將其俘獲,準噶爾部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了下來。
阿睦爾撒納歸附清朝,原是想借清政府的軍事力量消滅達瓦齊勢力,以達到謀取額魯特四部汗位的目的;故他在進軍伊犁的過程中趁充當先鋒之機,利用職權之便,廣結黨羽,收納降人,占據(jù)地盤,攫取牲畜。他曾奏請清廷賞他印文、招降輝特舊部,企圖恢復、擴充自己的勢力,乾隆帝識破了阿睦爾撒納的詭計,密諭西路定邊右副將軍薩喇爾對阿睦爾撒納“務需留心防范,慎勿任其所行”[5],并指示定北將軍班第“凡事宜會同商辦”“切勿令彼先行獨辦”[6]。阿睦爾撒納在進駐伊犁后獨斷專行,任意殺掠。如“擅殺達瓦齊眾宰桑,抄沒家產,私用噶爾丹策零小紅衿鈐記,結交奸佞之徒,各處遣人潛行招服又告諭屬下有哈薩克懼伊,伊在次斷不敢前來”[7]。他不著官服,不用官印,自用洪臺吉菊形篆鈐行文各部,并以總汗自稱。班第等人曾多次向清廷匯報阿睦爾撒納的劣行,并對其加以斥責。清廷得到班第的密報后,一面密諭班第擒拿阿睦爾撒納;一面令阿蘭泰等領兵收繳阿睦爾撒納的游牧地。清廷又指示班第力促阿睦爾撒納早日入覲,欲待其行至內地后加以翦除。阿睦爾撒納已知清廷對他有所防范,他雖然不敢公然違命入覲,但啟程后一路故意拖延入覲時日。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十九日,阿睦爾撒納行至烏隆古河突然改變方向,向額爾齊斯河西北方向逃去。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清軍發(fā)兵兩路夾攻叛軍, 阿睦爾撒納大為驚恐,派人到北路軍營向乾隆帝送奏折,折中稱班第、薩納爾等“諸事暴急”,激成事變,企圖開脫其罪。清廷對此沒有理睬,在清軍大舉進剿叛軍的同時,清廷又派人去哈薩克要求阿布賚配合清軍擒拿阿睦爾撒納。但由于領兵將領決斷失誤,中了阿睦爾撒納的緩兵之計,讓其逃脫。比起平定達瓦齊之亂,清廷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可以說是頗費周折,鑒于一年以來捕拿阿睦爾撒納無效的教訓,清廷開始了新一輪的軍事行動,決心一舉剿滅阿睦爾撒納勢力。二月間,清軍開始向巴里坤集結,清廷命成袞扎布為定邊將軍,兆惠為定邊右副將軍,車不登扎布代理定邊左副將軍職務。同年四月,7000名清軍分兩路推進,同時,清廷也派遣參領達里庫赴哈薩克阿布賚處,要他協(xié)剿阿睦爾撒納,這也說明了清廷平叛的決心。阿睦爾撒納得知消息后,又竄回準噶爾地區(qū),叛軍在清軍的追剿下全線潰敗,阿睦爾撒納又逃至左部哈薩克,身邊只剩20余人。這時阿布賚向清廷遣使表示要將阿睦爾撒納擒獻,但阿睦爾撒納有所覺察,深夜帶隨身侍從8人盜馬逃竄至沙皇俄國。
對于阿睦爾撒納的叛逃,乾隆帝認為阿睦爾撒納“將來必不能久甘窮困,勢必滋生事端為患邊境,”[8]同時,他也認為“俄羅斯既之收留叛賊,始未嘗不欲撫而用之,”[9]因此,乾隆帝極力要求徹底根除阿睦爾撒納叛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清政府致書沙俄政府,揭露其支持、煽動阿睦爾撒納反叛、投俄的陰謀,強烈要求交出阿睦爾撒納反叛集團的成員,不得收留阿睦爾撒納。遂命理藩院向沙俄政府發(fā)出照會,要求沙俄政府遵照兩國“從前議定彼此不允許留逃人”[10]的協(xié)議,將阿睦爾撒納引渡回國。在交涉阿睦爾撒納問題上,沙俄政府的態(tài)度十分蠻狠,他們不顧《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關于彼此不納逃人的規(guī)定,拒絕向清政府引渡阿睦爾撒納。出現(xiàn)這種局面與沙俄背后隱藏的政治目的不無關系。首先,沙俄極力收留阿睦爾撒納的真正目的和根本原因在于“想通過和平的手段把衛(wèi)拉特王公和執(zhí)政者都變成俄國的臣民,把從屬于這些王公和執(zhí)政者的居民變成替俄國國庫提供實物稅的居民,并把他們居住的地區(qū)變成俄國的領土?!盵11]乾隆二十一年(1763年)八月,阿睦爾撒納在清軍的追剿下逃潰至哈薩克中玉茲阿布賚,沙俄派人與阿睦爾撒納秘密接觸,為他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和物質生活,保證“如果他愿意到這里避難,那今后對他,會作為嫡系繼承人和準噶爾的統(tǒng)治者?!盵12]正是在沙俄的慫恿支持及拉攏引誘下,走投無路的阿睦爾撒納對沙俄感激涕零,最終公開投敵叛國。第二,沙俄以拒絕引渡阿睦爾撒納為要挾,迫使清政府讓出準噶爾人的部分土地。早在雍正七年(1729年),沙皇就對前來祝壽的中國使團提出領土要求,“如果女皇陛下對與其臨近的土地有什么要求,就請轉告他們——中國使臣,這些土地可以給俄國?!盵13]阿睦爾撒納叛逃后,沙俄瞅準時機,公開支持阿睦爾撒納發(fā)動叛亂,并在領土問題上大做文章。最后,培植親俄勢力,以此作為扼制清政府的砝碼。沙俄與中國山水相連,沙俄不愿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矗立在沙俄東部,正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六日,阿睦爾撒的代表同俄國外交高級官員巴庫寧進行談判時所說的那樣,“阿睦爾撒納愿意服從俄國女皇的旨意……請求俄國政府在額爾齊斯河和齋桑湖之間地區(qū)修建要塞,以防滿洲人?!盵14]因此,“防滿制清”成為沙俄對外關系的既定方針,如果沙俄在交涉阿睦爾撒納問題上表現(xiàn)出軟弱或退讓,“這樣的退讓會使陶醉于勝利的乾隆皇帝加劇對哈薩克斯坦的威脅?!盵15]同年七月,哈薩克中玉茲向清廷稱臣納貢,沙俄失去了扼制中國的掣肘,這件事更加加劇了沙俄對清朝的擔心。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月,阿睦爾撒納身患天花客死他國,結束了其可恥的一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清廷從辦理中俄邊境事務的喀爾喀親王桑寨多爾濟處得到阿睦爾撒納的消息,稱“阿(阿睦爾撒納)逃至伊境,渡河被溺,隨經就出被拘禁,旋因患痘身死,今將尸獻出等語。”[16]就此消息,乾隆帝認為“今伊已死,留尸無益,又恐反傷和好,因報明驗送,此亦情理之可信者。”[17]可見,清廷對阿睦爾撒納死訊深信無疑,沙俄也愿意同中國政府交涉,交出阿睦爾撒納尸首。然而,沙俄為何在阿睦爾撒納死后態(tài)度發(fā)生如此大的轉折,主要與其險惡的政治目的有關。18世紀以來,獲取東北亞地區(qū)的出???,特別是不凍港,是歷代沙皇夢寐以求的事。因此,占據(jù)中國東北、獲取黑龍江的通航權成為沙俄以此與清政府進行交涉的主要目的。實際上,早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色楞格斯克城防務司令令佛·雅克比向沙皇建議用武力侵占中國東北,強行奪取黑龍江的自由通航權,但清政府在東北有重兵防守,對此有所防范。同時,這一時期沙俄正在準備參加對普魯士的戰(zhàn)爭,只能暫時放棄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乾隆二十二年九月,沙俄派代表就阿睦爾撒納一事同清政府談判,趁機向清廷提出在黑龍江流域自由通航的無理要求,希望“俄羅斯船舶通過該江時,得以暢通無阻。”[18]清政府斷然拒絕了沙俄的無理要求。可見,阿睦爾撒納的客死使沙俄失去了利用阿睦爾撒納掣肘中國以及同中國政府討價還價的資本,此時沙俄如果審時度勢,交出阿睦爾撒納既可以改善同中國的關系,亦可以獲取黑龍江流域的自由通航權,可謂兩全其美。
隨后,清政府派親王齊巴克雅喇木丕勒、侍郎三泰赴恰克圖驗查阿睦爾撒納的尸體,并責令大將軍兆惠領兵布陣,留心查訪,以防不測。當清廷確認阿睦爾撒納已經死亡,向俄方提出歸還阿睦爾撒納的尸體時,俄方卻以“薩納特衙門(俄羅斯樞密院)尚未有交付帶回之信,是以不敢輕與”[19]為由遭到拒絕。因此,圍繞著阿睦爾撒納尸體歸還問題中俄雙方又開展了新一輪的交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三月,清廷致信俄樞密院請求俄方飭令色楞格斯克城防務司令令佛·雅克交出阿睦爾撒納的尸體,一則“以便使全體民眾目睹這一惡毒的敗類,確信他已死亡?!倍t可以使中俄兩國“不致為了該犯的尸體而損害兩國的友好關系?!盵20]但沙俄表示“俄方為了滿足中國朝廷的要求,已盡了一切責任。”如果俄方交出阿睦爾撒納尸體,中國政府“還得將尸體懸于邊界,以儆效尤,并立若干石柱,上刻有辱我方之言詞?!盵21]這樣,沙俄再次拒絕了清政府的請求。為了盡快解決此事,清政府也不惜一切代價。首先,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至七月,中俄雙方按照事先的約定,在恰克圖商議解決此事,中方再次提出交出阿睦爾撒納尸體,雙方未能就此問題達成一致;緊接著,清政府打算用抓到的2名俄國俘虜和29名俄國人交換阿睦爾撒納尸體,但此方法也沒有奏效;后來,清廷下令逮捕了在北京傳教的俄國東正教教徒,以示報復,但俄方還是不予理睬;最后,清政府統(tǒng)一了準噶爾各部,沙俄企圖利用阿睦爾撒納事件遏制中國、分裂我國西北邊疆的罪惡陰謀宣告失敗,清政府也放棄了對阿睦爾撒納尸體的追討。
阿睦爾撒納在沙俄的支持下違背了準噶爾部民眾要求統(tǒng)一祖國、追求安定生活的意愿,掀起叛亂;其行為破壞了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從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到客死他國,中俄兩國圍繞著是否引渡阿睦爾撒納以及后來是否歸還其尸首進行了長期交涉,雙方你來我往,波折起伏。盡管清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但沙俄始終拒絕清政府提出的要求,最根本原因是沙俄一直對我國西北和東北領土虎視眈眈,希望把衛(wèi)拉特蒙古變成它的附屬地和永久納稅地。其次,沙俄想通過扶持阿睦爾撒納作為制衡中國的籌碼,以此牽制中國,并在以后與中國交涉中獲取更多的利益。最后,如果清政府統(tǒng)一準噶爾勢必增強國力,對沙俄在西伯利亞的統(tǒng)治極為不利,“清帝國吞并衛(wèi)拉特蒙古不符合俄國政府的意愿,然而,西伯利亞軍力不足以使俄國不能直接干預準噶爾事件,并提醒其政府和地方當局奉行隨機應變的靈活政策?!盵22]通過與沙俄交涉,清政府認清了沙俄企圖吞并我國西北和東北領土的面目,提高了對沙俄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