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曉輝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近年來,國內(nèi)曝光的一些刑事冤假錯案,社會反響強烈,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久而久之,人們就會喪失對法律的信仰,乃至影響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有礙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何為疑罪?筆者認為疑罪實質(zhì)上是因證據(jù)不足而不能判定有罪的情形。因偵查機關掌握的證據(jù)不能達到確實充分的條件,審判機關對被告作出無罪的判決。安徽省高院發(fā)布的參考案例中“孫某某殺人案”①對我國疑罪從無原則的現(xiàn)實實踐打了一針強心劑。
縱觀部分被糾正的案例,大都經(jīng)歷了有罪判決,對于那些”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的案件,法院要按照“疑罪從無”作出處理,通常要面臨著比作出有罪判決更大的來自于公安機關、檢察院乃至有關部門的“高壓”②,造成了“疑罪從有”、“疑罪從輕”的現(xiàn)象。
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開端,偵查手段的準確應用對錯案的有效遏制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科技發(fā)展,偵查技術水平在快速完善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前文所述“孫某某殺人案”中的偵查階段,該案被害人的死亡時間不確定,造成被告人孫某某提出的不在場證明很難被公安機關采信。
偵查人員利用不人道審訊方式讓犯罪嫌疑人“如實招來”,作出有罪供述。筆者認為刑訊逼供成為了冤假錯案的一大推動者的原因有兩點,首先在現(xiàn)如今司法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面對不斷發(fā)生的刑案,犯罪嫌疑人的沉默耗時間,前一案件沒有進展,后一案件又會出現(xiàn),采取刑訊往往能使犯罪嫌疑人不能忍受而說出有價值的證據(jù)或招供,使案件順利“告破”。其次,在我國,辯護律師參與偵查活動不充分,甚至其辯護行為屢屢受阻,不能很好地為被告作刑訊逼供指控。
辯護是每個人都享有的權利,律師對于整個訴訟過程,對法院最終的判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刑事案件的辯護比率很低,只有20%-30%。辯方面對代表國家公權力的法院和檢察院,其所受的壓力十分巨大,在現(xiàn)有的司法體制中,重實體輕程序依然存在。
我國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③體現(xiàn)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法院作出有罪判決必須達到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程度。按照保障人權的理念,當出現(xiàn)疑罪時應當作出有利于被追訴人的推論,即“疑罪從無”。即使不考慮許多案件存在大量無罪證據(jù),以及許多案件辯護律師提出了合情合理甚至證據(jù)充分的辯護理由,僅就法院據(jù)以作出有罪裁判的證據(jù)而言,不少案件都未達到我國立法所要求的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程度④。
近些年被披露出來的頻率如此之高不得不讓人對司法公正尤其是刑事案件司法公正審判持懷疑態(tài)度,也會有損法律的權威。
每每發(fā)生一件刑事案件,刑偵部門都在全力以赴盡早破案,讓正義得到伸張,還受害者一個公道,還社會一個公正,但會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我們國家對于偵查部門一直強調(diào)“破案率”,將“破案率”作為重要指標,辦案人員頂著巨大壓力,正是如此,部分辦案人員頂著違法的風險以非法的手段取得證據(jù),甚至阻止證人作證,推動者冤假錯案的產(chǎn)生。
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實行“員額制”以后,雖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法官獨立承擔案件,對案件擔責,對冤假錯案起到了一個有效的遏制作用。然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然不能完全獨立辦案,其受外界因素影響很多,應杜絕有關部門對法院及檢察院的指示辦案,減少其對刑事案件的干預。與此同時,完善相關機制,對于已糾正的冤假錯案,要及時啟動對相關辦案人員的追責機制,讓“疑罪從無”落到實處。
隨著“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步伐不會停歇,在過往的已判決案件中,疑罪從有的案件將會不斷被糾正,在現(xiàn)在乃至將來的刑事審判中,疑罪從無也將成為主流。疑罪從有到疑罪從無的改變,反映了我國人權保障機制在不斷的完善,體現(xiàn)了現(xiàn)如今中國的司法改革對公平正義、對公民權利保障的重視。
[ 注 釋 ]
①中安在線網(wǎng).http: // ah. anhuinews. com/ system/ 2017/12/20/007773936.shtml.
②陳衛(wèi)東.“佘祥林案”的程序法分析[J].中外法學,2005(05).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
④陳永生.我國刑事誤判問題透視-以20起震驚全國的刑事冤案為樣本的的分析[J].中國法學,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