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河道,即水流經過的區(qū)域,根據我國《河道管理條例》對河道管理范圍的定義,發(fā)生在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qū),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等區(qū)域的人身損害事件,都應屬于河道人身損害。河道人身損害案件在我國頻有發(fā)生,主要包括溺水事故、河道堤防道路交通事故、河道設施致人傷亡事故等等。據有關報道統(tǒng)計,我國每年因河道溺水死亡的事故居高不下,成為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二大人身傷亡事故。河道堤防道路交通事故、河道設施致人傷亡事故也屢見不鮮。河道人身損害事故的頻發(fā),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但是由于河道人身損害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侵權責任主體的認定、河道管理人的職責范圍和河道人身損害歸責原則三個方面,存在著很多意見的分歧和法律的模糊地帶,受害人或其家屬難以尋求有效的司法救濟途徑。
我國的水流屬于全民所有是憲法的規(guī)定,因此侵權案件尋求河道所有人賠償是不現實的。因江河流域本身屬性,水利部門、林業(yè)部門、交通部門等相關部門對水流區(qū)域及水流周邊設施皆負有管理義務,加之水流人身損害發(fā)生原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受害人或其家屬往往難于尋求適格主體要求損害賠償。例如河南省許昌市黃某恩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2010年7月,黃某恩配偶王某菊駕駛老年助力車沿河堤道路行駛,行至蘇橋鎮(zhèn)涼亭村路段時,撞上埋設在道路中間的鐵管柱導致重傷,經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隨后,黃某恩將許昌縣蘇橋鎮(zhèn)人民政府、許昌縣農村公路管理所、許昌市農村公路管理處以及許昌縣水利局告上法庭,要求承擔賠償責任。經人民法院一審二審,最終二審法院認定本案的責任主體為許昌縣水利局。因為證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原告要求被告許昌縣蘇橋鎮(zhèn)人民政府、許昌縣農村公路管理所、許昌市農村公路管理處承擔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F實案件中,水利行政部門往往以其不是堤頂道路的修建主體,以及維修、保養(yǎng)和管理主體均等由,辯稱其不具有管理職責。受害者往往在多方部門間踢皮球。即便找到管理主體,其侵權責任如何認定,管理部門是否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或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存在確定困難的難題。
目前,我國河道人身損害侵權公認的歸責方式為過錯責任。過錯責任具有指導人們行為、預防損害、淳化道德風尚、平衡利益的功能。有過擔責,無過免責,這是對無過錯者的保護,也是對人們行為一種潛在的約束,雖然這種約束并不具有強制力?,F行的過錯責任的歸責方式確實能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避免過失,但河道侵權案件的受害方要求賠償的對象即相對方往往是河流的管理者,也就是負有管理義務的水利管理部門。在民事侵權訴訟中,雙方雖然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但在具體訴訟中,受害方需要舉證證明對方存在過錯,然而受害方往往處于資金、資源和知識的劣勢地位,在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河道人身侵權案件的原因復雜,形態(tài)多樣,適用過錯責任,對于受害方的舉證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以下面兩個案件為例。例1,水性很好的甲自信下水游泳,卻無法預見河道中存在海草,導致海草纏住身體溺水而亡,甲應當承擔其過失行為的過錯,但有關管理部門是否有義務對河道中的水草或復雜的地形進行提示,雖然河道并不是通常意義的公共場所,但是一般人不能預見河道中的具體危險。例2,乙未經有關機關批準在河道中挖沙子,導致河道中出現暗渦,甲不知河道存在危險情形下水游泳,導致被暗渦卷入溺水死亡,有關管理部門是否存在監(jiān)管不力的情形,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于普通人來說,意識到暗渦原因或者找到具體加害人的舉證難度及專業(yè)難度很大,受害方與有關管理部門相比顯然處于弱勢地位。
根據我國《河道管理條例》規(guī)定,某一行政區(qū)域的河道主管機關是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各級河道主管部門以及河道監(jiān)理人員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法定義務。并且河道主管部門作為擁有專業(yè)知識、人員和資源的一方,理應對轄區(qū)內的河道情況盡高度的注意義務,必須對河道存在的各種危險源作出必要的警示和提醒,比如及時向社會公布存在的危險源,沿河道設立安全警示牌,派派遣專職人員在危險地段加強巡邏等等。
《河道管理條例》規(guī)定,建設單位修建河道的水利、防害和開發(fā)等各類工程以及穿越、跨過河道河堤的橋梁和道路、河邊碼頭等建筑物及鋪設臨河、穿河線路管網等設施,必須將施工建設具體方案報送具有本段河道管理權限河道主管機關審查。經河道主管部門批準同意后,建設單位才能開工建設,否則就是違法行為。條例還規(guī)定了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閘、泵站和埋設的穿堤管道、纜線等建筑物及設施,河道主管部門應當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責令限期改建。
河道主管部門對于河道堤防上新建建筑物及設施,有安全管理職責。兼用做公路的堤頂或者堤身,也必須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批準后方可。并且由河道主管部門與交通部門共同商定制定堤頂和堤身公路的管理和維護辦法。由此可以看出,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對河道的管理負有法定義務,前述與河道有關的各類工程、建筑物及設施等都包含在其管理職責的范圍內。
對于河道人身損害侵權歸責方式的問題,是否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或過錯推定責任來平衡受害者與有關水利管理部門的利益?適用無過錯責任還是過錯推定責任,主要還是考慮受害方與河道管理部門雙方的利益是否能達到平衡。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即使機動車一方無過錯也承擔少許責任,由此可以看出,機動車一方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但是,無過錯責任并不能類推適用到河道人身損害的案件中,對無過錯責任方式的適用應格外嚴格。雖然道路交通事故與河道人身傷害案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受害人一般都處于不利地位,但河道侵權與交通工具侵權相比,河道人身侵權具有較大的可控性,只需遠離河道或在安全的距離之外便可以預防。并且法律規(guī)定了機動車上路必須強制購買交強險,采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方式,其利益遠遠大于所致的損害。水流資源屬于國家,河道管理部門顯然不具有營利性,并且水流管理資金通常是財政撥款?!逗?/p>
道管理條例》規(guī)定,河道堤坊的相關費用,由各級財政負擔,并且要列入財政預算,實現??顚S谩:拥拦芾聿块T收取的各項費用,只能用于河道堤防相關的建設改造工程,任何部門不得截取或者挪用。河道人身損害侵權如果適用無過錯責任,河道管理部門沒有合法的專項資金進行賠償,并且也會加重財政負擔。因此,我國現有國情并不能做到河道人身損害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方式。
筆者認為,河道人身損害侵權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過錯推定決定了河道管理部門將對河道周圍的危險提示及周邊設施的是否符合相關規(guī)定進行舉證,并且有義務對水流及河道內部情況進行勘察,更利于查明受害人人身損害的原因,更容易推斷出雙方的過錯比例及責任承擔。河道人身損害侵權適用過錯推定責任方式,平衡了河道管理部門與受害方之間的資金、資源和知識的落差。過錯推定責任方式長久來看,既保護了受害方的利益,也督促了相關部門完善河道管理及安全提示的措施。雖然以我國目前國情來看,河道人身損害侵權適用過錯推定責任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河道管理的完善及社會對安全教育的普及,河道人身損害事件發(fā)生的減少,河道侵權歸責方式也會慢慢朝向有利于受害者一方發(fā)展,使之更容易尋求法律途徑的有效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