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歡(云南民族大學 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傣族、拉祜族和佤族使用的織機、織物及其織造技術進行實地調
景信鄉(xiāng)位于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縣境東北部,轄5個村公所,50個自然村。其中回俄村東鄰勐白村,南鄰糯各村,西鄰南壘河,北鄰景冒村,轄景信一二社、回俄一二社、東島傣族寨、東島新寨等14個村民小組?;囟泶宕迕竦闹饕洕鷣碓匆苑N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為主,經濟作物有水稻、甘蔗、砂仁、咖啡、玉米、豆類、茶葉及澳洲堅果等。
回俄村是多民族村落,主要生活著傣族、拉祜族、佤族等族人民,其中傣族占37%,拉祜族占40%,佤族占20%。傣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過去農村中送子弟入寺為僧過一段僧侶生活很普遍,他們在寺中識字念經,然后還俗回家,有的就終身為僧。拉祜族和佤族人們都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雖有佛教的傳入,但其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然相當流行,傣、拉、佤三個少數(shù)民族在信仰方面互不干涉。近年來各民族間團結互助、和諧相處,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居住在回俄村景信一二組的傣族僅有一戶在用織布機織造織錦??棽嫉臋C器年代久遠,織布的技術是祖?zhèn)鞯?,只傳女不傳男。撒拉科大寨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拉祜族的村民,該村寨只有個別婦女在做純手工編織的挎包。班艾小寨的佤族婦女大部分通過腰機來織造織錦。
紡織的整個過程都是由婦女承擔,基本是在從事農業(yè)生產之余作為副業(yè)來進行的,一般分為木架式和腰機兩大類。傣族多用木架式完成,拉祜族和佤族以腰機為主。
(1)工具
手搖紡車、纏線機、集線器、織機、梭子、木杼、綜等。(2)基本流程
傣族織機的工藝流程大致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紡線。紡線時先將棉花彈成長約10厘米的蓬松棉條,棉條放在紡線人的左手方,紡車上有一根鋼絲,拿出一個空的線殼安裝在上面,尖端的那頭朝著紡線人。紡線人先將棉條的一端向外拉,并朝一個方向(通常是逆時針方向)旋轉,然后將其纏繞在鋼絲上,并沿著鋼絲拉直尖端。準備好紡織機后開始紡線,左右手相互配合,右手搖車,左手握棉條往外均勻地拉,節(jié)奏是短短長,同時把緯線入梭。
其次,整經。把16個彩色的線穿在木制的鏤空形正方體集線器側方的3個面上,正前方的楞上打了18個孔,一個彩線一個孔地穿進去,并把每個孔的線集合成一股搓在一起,對經紗進行理紗排線,使奇、偶數(shù)股紗分成交叉的兩組,把奇偶股紗分別穿入不同的兩頁綜,以腳踩“鑷”提綜。
最后,上機。準備好卷經軸和卷布軸,把經紗放在機器上,開始織錦??棛C用染好的色線為經緯線,經線穿過機綜,兩端分別系在卷紗輥和卷布輥上,緯線穿過梭子。梭子的數(shù)目與緯紗的色數(shù)相同,即當緯紗有幾種顏色時便有幾支梭子,然后左右來回穿梭織出傳統(tǒng)簡單的紋樣。
拉祜族和佤族一般采用腰機來織造織錦,腰機是一套竹木制的活動工具,共有十六七個零件。這種工具容易制造,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兩套。主要織具部件為:背皮、卷布桿、分綜棍、繞緯線板(梭)、分經棍、卷經桿等組成。
(1)織錦的材質
回俄村的織錦大多采用棉、麻材料織成。以前,生產水平低下,人們只能采用成本低廉的棉、麻材質織造織錦,用于縫制女裝的裙子。年輕人穿的衣服更鮮艷多彩,老年人穿著的色調偏暗,顏色變化也較少?,F(xiàn)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織錦質感的要求不斷提升,便采用棉麻絲混合的混合錦。由于采用多種材料,色彩、紋樣選擇余地增大,因而錦紋和色調比較自由。
(2)織錦的紋樣
傣族佛寺內懸掛的經幡中,紋樣使用相當繁多,其主要多為佛寺或者與其相關的建筑紋樣,與菩提樹、孔雀、大象等與佛相關的動植物紋樣相搭配,這些紋樣的復雜程度各不相同,通常以單獨紋樣的構成形式存在,或穿插簡單的幾何紋樣構成的二方連續(xù)紋樣,組成完整的經幡。佛、寺、塔等與佛教直接相關的神圣紋樣,是不允許出現(xiàn)在服飾和生活用品中的。
作為少數(shù)民族具有標志性的手工藝品,挎包上織錦的紋樣非常豐富,題材從動植物紋樣到幾何紋樣皆有,為了使挎包更加精致美觀,更多地是將各種紋樣搭配起來的綜合圖案。拉祜族在挎包上面織造形式多樣的幾何紋樣,幾何紋樣有著簡潔、精美、易于制作等特點,他們把各種動植物及生產生活的形態(tài)結構、色彩、運動規(guī)律轉化為點、線、面的幾何形式。
在傳統(tǒng)傣族服裝中,領口、下擺等部位也會有不同面積大小的造型簡單的幾何裝飾性紋樣作為裝飾。紋樣的構成形式也多為二方連續(xù),將不同的二方連續(xù)紋樣交替排列并平行裝飾于筒裙的中部或者下擺部位。佤族會編織曲線和鋸齒紋以及菱形、三角形和矩形等紋樣,主要應用在筒裙的裝飾上面??傊?,該村織錦紋樣通過極其簡單的點、線、面的基本構成形式體現(xiàn)出織錦不一樣的形式美感。
(3)織錦的色彩
白色的上衣、淡雅的筒裙,這是女子前往佛寺聽經的服飾。傣族制作筒裙所用的顏色以綠色為主,綠色和大自然與植物緊密相關,在中國文化中有生命的含義,也是春季的象征,代表意義為清新、希望、寧靜、舒適、健康和生機等。耀眼的金色、紅色和紫色是傣族最奢華和喜慶的色彩,每一種色彩的組合和搭配都能體現(xiàn)出不同的風情和韻味。在服飾的制作上可以根據(jù)所結合的色彩營造與眾不同的情調,創(chuàng)建出強對比度的色盤。
拉祜族挎包色彩豐富、對比強烈,主色調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白色等。有的呈紅、白相間;有的呈橙、黃、粉相間;有的以黃色作為底色,并配有多種色彩裝飾。拉祜族挎包的色彩因支系、年齡、性別而異,但它的色彩總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
黑色是傳統(tǒng)佤族服飾的主要顏色,也是佤族最喜愛的顏色。黑色是一個很強大的色彩,它可以很莊重和高雅,而且可以讓其他顏色(亮色)凸顯出來。在大多數(shù)佤族服飾上,人們都喜歡用黑土布為底料,用彩線和彩布裝飾各種花邊紋樣,再嵌上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又對比鮮明,顯得格外莊重富麗,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如今,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佤族織錦會使用紅、黃、綠、紫等色,織出比較明艷的色彩。
(1)經幡
由于受到南傳佛教的深遠影響,經幡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也是現(xiàn)存形式中保存最為完好、最能體現(xiàn)傣族織錦獨特的民族特色與織造工藝的物品。手工制作的織錦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用于制作經幡,上面織或者繡了佛號、經文、咒語和圖案等,用以象征佛菩薩的威德,也是降魔的象征,能得福德、逢兇化吉,故寺院和道場都普遍使用。經幡掛在高山之巔、清凈之地,風一吹,經幡隨風飄動,也就是風在念經,眾生得以諸福報功德、脫離三惡道之苦,往生極樂世界。
(2)傳統(tǒng)服飾
在傳統(tǒng)的傣族服裝中,傣錦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在回俄村仍有不少身穿傣族織錦服飾的傣族女性,她們身上一梭一線織出的傣裙,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在傣族村落里,上了年紀的傣家女性每天穿戴的仍是自己紡織的服飾,因其通風散熱性能好、穿著方便、行動自如、美觀、款式變化多端等諸多優(yōu)點而被拉祜族和佤族人民所廣泛接受。挎包是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男女老少都喜愛佩戴的實用工藝品,老年人用它裝煙盒、錢包和其他雜物,年輕人既可用它來裝東西,也可以用做裝飾或送給心愛的人。對于青年男女來說,挎包也是相互表達愛意的信物。
(3)家紡用品
傣族、拉祜族和佤族人家中的窗簾、床單等紡織品也是織錦的主要用途之一。獨特的工藝使得織錦厚實、耐用,十分適合用于制作家紡用品。
織錦的主要傳承方式即母女傳承、婆孫傳承、姐妹傳承、村人傳承,隨著織錦工廠的發(fā)展,出現(xiàn)少部分師徒傳承關系。據(jù)走訪調查,該村傣、拉、佤三個少數(shù)民族目前從事織錦的人數(shù)不多,并且年齡偏高。在調查對象中,30歲以下的織錦的僅一人(27歲),25歲以下的姑娘無一人會織錦。由于織錦工藝復雜、繁瑣,新一代年輕人不愿學,更不愿去織。另外,會織錦的人中,大多數(shù)也不愿專門從事織錦行業(yè),織錦也僅僅只是補貼家用和農閑無事時充實生活而已。
現(xiàn)如今,隨著現(xiàn)代機器紡織業(yè)對傳統(tǒng)手工藝紡織業(yè)的沖擊越來越嚴重,這一歷史悠久的手工技藝開始面臨著失傳的問題。通過調研材料顯示,回俄村織錦技藝的傳承范圍相對單一,主要以血緣關系為傳承紐帶,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而且由于織錦工藝費時費力,因此很多人放棄并選擇其他職業(yè)?;囟泶蹇棏糁饕ㄟ^市場擺攤設點和委托中間商代銷的方式進行銷售,另外部分織戶是為了家庭自用。由于市場的狹窄不能使織錦農戶維持生活的收支,因此不以此為主業(yè)。
針對織錦技藝專業(yè)人才少,而且大量織錦人轉業(yè)的現(xiàn)象,因此加強對織錦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必須重視織錦人的培養(yǎng)。同時鼓勵織錦農戶自主創(chuàng)新,把回俄村建設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文化的鄉(xiāng)村,將鄉(xiāng)村打造成集傳承、研究、銷售和旅游于一體的織錦村。最后,在織錦的開發(fā)工作和保護民族傳統(tǒng)特色的同時,要考慮產品的顏色、紋樣和風格設計,生產出具有地方文化和鮮明的地域特色、讓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都愿意購買的產品。在產品設計環(huán)節(jié)上,將現(xiàn)代科技與傳統(tǒng)手工藝相結合,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這樣不僅提高和現(xiàn)代元素的結合,也提高了織錦作品的工藝價值。
綜上所述,回俄村雖擁有織錦技藝資源,但目前在保護和發(fā)展中遭遇織錦藝人老化、大量織錦人轉業(yè)、繼承者少、產品單一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并沒有引起村委會和政府等相關部門的重視。該村織錦技藝的傳承問題,織錦產品種類、織錦產業(yè)結構以及銷售市場等問題也沒有逐步解決。因此,我們應當團結多方力量,共同推廣織錦文化,多方保護織錦技藝,為織錦技藝的保護與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