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學院 617000)
《莊子》一書中關于莊周的故事因其富有戲劇傳奇性、審美哲理性、意蘊豐富性受到歷代戲劇家的青睞。
在《莊子》有不少關于莊子自身的描寫,由于莊子生平資料的缺乏,這些帶有寓言性質的相關故事至今仍是作為我們了解莊子生平事跡的重要例證。我們把這些涉及莊周自身的故事描寫稱之為“莊周故事”,作為一特殊的故事形態(tài),其被后世文人不斷加以利用和改造而影響深遠。
據王季思先生主編的《全元戲曲》,“其中莊子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在全元戲曲中共出現(xiàn)21次。這21次,或以‘莊子’本名出現(xiàn),或用‘莊周’加以稱呼,或被冠以‘南華至德真君’的稱謂?!逼渲小扒f周夢蝶”這一故事共出現(xiàn)十次,其中在史九散人的《胡蝶莊周夢》(即現(xiàn)存《老莊周一枕胡蝶夢》)中完全以莊周作為故事主角,把他描寫成了被貶下凡塵的神仙。其余所引用該故事之處具體見下表。
images/BZ_53_213_2548_1211_3169.png
images/BZ_53_1264_699_2262_1188.png
“莊周夢蝶”這一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焙蟠莼伞扒f周夢蝶”之典故。雜劇中的“蝴蝶迷莊子”、“夢莊周”、“莊周蝶飛去”、“南華蝶正飛”、“夢蝴蝶”、“蝴蝶夢莊周”、“ 蝴蝶夢”或“莊周夢”其實都是指的“莊周夢蝶”這一故事。這一典故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內涵,《莊子》中以“夢蝶”為代表的借“夢”說理方式極具特色,利用“夢境”建構起一個虛幻的時空,在這種循環(huán)的“夢境時空”中完成對現(xiàn)實的逃避或者反抗。元雜劇中對此故事的化用,幾乎也都是意欲表達一種韶光易逝、人生虛幻,想逃避現(xiàn)世生活羈絆的悲情哀怨。
此故事見于莊子《莊子?至樂》篇中,“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矉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元雜劇中化用此典故有三處,見下表,有一條是李壽卿的《鼓盆歌莊子嘆骷髏》,他的作品大多散佚,此一篇也如此,所以我們只能通過篇名推斷其是將莊周見髑髏與莊周鼓盆兩則故事糅合在一起的。另一條《崔府君斷冤家債主》同“莊周夢蝶”所引用為同一條。此寓言故事描述的是莊周在去楚國的途中遇到骷髏并在夢中與之對話的情形,是通過髑髏之口表達一種對現(xiàn)實世界爭名奪利的諷刺,強調無為逍遙的人生處世哲學。在雜劇中多將其化用為“莊子嘆骷髏”,將重點從骷髏身上轉移到莊周一面,以莊周欲復生骷髏作為情感表達的載體,表現(xiàn)的是一種人世間人情冷漠、孤獨無助的悲劇生活狀態(tài)。
序號 篇名 內容1《崔府君斷冤家債主》 【商調】【集賢賓】 (帶云)若俺大哥有些好列呵,(唱)怎發(fā)付這無主意的老業(yè)人張善友?三十年一夢莊周。我恰便是俞陽般服藥酒,恰便似莊子嘆骷髏。2 《鼓盆歌莊子嘆骷髏》 亡佚3 《羅李郎》大《鬧相國寺》【油葫蘆】想當初莊子嘆骷髏,一朝身死無人救,三寸氣在千般有。
“鼓盆而歌”一則同樣也是出自《莊子?至樂》篇“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引用這一故事的元雜劇有五條,見下表,如果算上散佚的李壽卿的《鼓盆歌莊子嘆骷髏》的話有六篇。在這則故事中,其欲表達的是一種“死生為一條”,“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生死觀。《莊子》中常常透露出濃厚的死亡意識,這種對時間流逝而生命有限的感知從本質上蘊藏著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在元雜劇中受到時代氛圍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此故事的關注放在了莊子鼓盆這一行為上,以及莊周與其妻的關系的猜測聯(lián)想上,以致后來出現(xiàn)了大量的以此為題材的戲曲,一直影響至今。此故事在元雜劇中的使用是以“莊子鼓盆而歌”表達一種瀟灑的自由精神而對世俗禮數(shù)的輕視。但這種灑脫其實仍然是建立在一種無可奈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的,是對人生悲劇作另一種形式的不滿和反抗。
images/BZ_54_213_2218_1215_2837.png
本文選取的三個典型故事:“莊周夢蝶”、“鼓盆而歌”、“髑髏見夢”,它們在《莊子》文本中的出現(xiàn)及其所表現(xiàn)出的人生哲學意義各有不同。但是,在元雜劇中,我們看到在對這幾則故事的吸收和利用上意欲展現(xiàn)給讀者一種共通的情緒,即一種無奈的悲劇心態(tài)。無論是“莊周夢蝶”表現(xiàn)出的人生若夢的夢幻時空;還是“髑髏見夢”經由改變?yōu)椤扒f子嘆骷髏”后而表現(xiàn)出的人情淡薄、世事炎涼的情感;或是“莊周鼓盆而歌”表現(xiàn)出對世俗禮數(shù)輕視的瀟灑態(tài)度。在元雜劇中這些故事的引用和改造,明顯受到當時社會壞境的影響,而產生如此共同性和意義轉換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如下兩方面:一方面,在元代社會等級的劃分中,漢人和南人社會地位低下,在此社會政治背景下文人不可避免的遭到冷落,導致漢族文人失去了向上攀升的渠道,懷才不遇的他們在思想寄情于出世無為的老莊哲學,這也就必然導致他們筆下的作品帶上濃重的無奈悲劇色彩。另一方面,道教在元代的盛行?!肚f子》也成為了道教的經典《南華真經》,百姓與文人一樣生活在現(xiàn)實的痛苦中,只能從宗教信仰中去尋找慰藉,與佛教相比,道教更能給此時的普羅大眾提供自足的安慰,導致民間世俗的道教信仰盛行,由此也為文人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土壤”,所以在元雜劇中出現(xiàn)這種集中表現(xiàn)也并不奇怪了。
“自金元以來,莊周故事劇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一是金元時期了無定型的草創(chuàng)階段,二是明清時期枝蔓橫生的發(fā)展階段,三是20世紀簡練集中的成熟階段?!彪m說是此一時期的元雜劇在表現(xiàn)和再現(xiàn)《莊子》中一些寓言故事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其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作為莊周故事的開創(chuàng)階段,仍為后期的發(fā)展開拓了思路。本文通過對元雜劇中引用和改造的幾則莊周的分析,試圖去考察莊周故事在元代的發(fā)展情況及原因,為今后更詳細地、更全面地梳理莊周故事在元代文學中的表現(xiàn)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分析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