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應威
大成拳是著名武術家王薌齋先生于1940年所創(chuàng)。王薌齋先生在精通形意拳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創(chuàng)設了此種接近近代新型傳統(tǒng)拳學,具有實戰(zhàn)技擊性質(zhì)和養(yǎng)生健身的功能,無論從內(nèi)外兼修的目標還是從形神兼?zhèn)涞耐庠谛逕?,均凝聚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樁法作為大成拳的核心功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練習好樁法能夠有效促進大成拳的學習與提高。作為初學者,需要認識到大成拳三種樁法的形式,就是高位提切樁、中位鷹爪樁、下位推按樁。通過對三種樁法形式的認識與學習,才能夠掌握樁法的學習技巧,為其他樁法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夠促進大成拳法全面系統(tǒng)地提高。
一、高位提切樁
高位提切樁主要是以上手位立掌作為手上姿勢,雙手之間可以發(fā)揮劈切、提掛、鈍銼的拳勢效果。
其主要的練習方法為前三后七的丁字步站位,左腳在前,右腳在后,雙腳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雙目視前方,微微收起額頭,身體放輕松,呼吸平靜。左手上提過頭頂。置于頭頂?shù)那吧戏轿恢?,左手的手心向右,大拇指在上方,小手指在下方,成立掌的狀態(tài),并且五指分開,指端朝向前方,大拇指和手腕向側(cè)上方提掛。左手距離額頭上面大概半尺的距離,手肘微屈成90度以上,并略向外撐而下墜。右手位于身子的前方,放在胸部和上腹之間,左手手心向左,成立掌的狀態(tài),拇指在上方,小手指在下方,指端朝向前方,右手距離腹部位置大概三四寸的距離,大拇指和手腕下側(cè)向下方劈切。肩膀應該成向下沉的狀態(tài),含胸裹腹,松腰拔背,身體略微向后靠。頭頂與雙腳之間有分合之力,雙手需一直放在身體的中線,上下之間有分合之意,與身體和頭頂相互呼應。雙手需兼有提掛和劈切的拳勢,就是說上提之手應含有向下劈切之意,下切之手應含有向上提掛之意,雙手和雙臂應該具有分合、上下、提切之意。動靜結(jié)合,相互協(xié)調(diào),雙腳之間含有分合之力,身體和雙手協(xié)調(diào)關聯(lián),實現(xiàn)勁力的連綿不斷、輕急緩重,做到形神兼?zhèn)?、氣力均勻,整體和局部的混合運用;分合之間又兼有整體渾圓。
高位提切樁外在的形注重豎切、下掛、立劈與上挑、鈍銼,通過與劈拳、試力等功法輔助練習,才能夠發(fā)揮出該樁法的功效。高位提切樁的右前式和左前式的要領相同,但手腳前后和高低各位相反。
二、中位鷹爪樁
中位鷹爪樁雙手置于胸腹之間,具有分爭和橫爪的特征。雙手呈爪形,能夠產(chǎn)生分拽、斜倒、橫撕和掛分的運動軌跡,能夠發(fā)揮出剛?cè)岵痛顢嗷榈娜瓌菪Ч?/p>
以丁步左腳前位站式為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眼目視前方,眼神中猶如雄鷹瞻顧原野,類似于正在尋覓獵物之意境,通過遠嘹和近看之意,微收額頭,正頭頂項。身體略微向左側(cè)轉(zhuǎn),朝向左前腳的邁出方向,放松身體,背部略微后靠,含胸裹腹,腿部略微彎曲,前腿膝蓋略向前頂靠,后腿膝蓋向內(nèi)略合,前臀下放,后胯上提,呼吸自如均勻,心境平靜。雙手五指分開,手指朝向掌心,成爪形狀,左手抬至左胸前,置于肩膀和胸部之間,手心朝前,手背朝后,大拇指在上方,小手指在下方,成立爪形放于胸前,略微靠近胸左側(cè),小臂也置于胸前,手臂距離胸部半尺,左肘彎曲大于90度,向左側(cè)橫撐并成下墜勢。右手也成爪形狀,放在胸部的右前側(cè)方向,手心朝前,手背朝后,大拇指在上方,小手指在下方,右手要比左手低兩個拳頭的距離,右肘彎曲大于90度,向右側(cè)橫撐并成下墜勢,手臂、肘部均橫放于胸部前側(cè),雙肩放松并下沉,兩手手腕由掌跟處向身體前側(cè)探出,手背由手腕部向小臂后探出,前手肘部略微高于肩部,后手肘部略微低于前部。雙腳之間能夠有前后、左右、分合的張力,雙手之間能夠有撕拽、倒拉、抓掛的勁力。雙手向兩側(cè)撐,以撕拽為主,注重輕緩蓄力,手指如鋼鉤,通過掛拉、倒抓和撕拽的指端發(fā)力,橫放手臂、撐開肘部、腕部外頂,外形看似虎豹利用鋒利的爪子撲向獵物,動若脫兔。
中位鷹爪樁的練習,需要結(jié)合樁功練習的基本原則,不可用蠻力,應以氣定神閑和身松意緊為要點,形與勁力而合,產(chǎn)生本能的自然功力,才可化拙力、笨力為巧力。中位鷹爪樁的練習要點需要借助心境而修,以側(cè)倒、橫撕和分抓的拳勢,模仿野獸捕獵的生動形象,借助動物搏擊的本能原理進行效仿,在練習中位鷹爪樁的同時,應與單倒、雙倒試力功法輔助練習,才能夠領悟到中位鷹爪樁精髓,發(fā)揮出中位鷹爪樁核心優(yōu)勢。右式樁的練習,和左前式的要領相同,但手腳前后和高低各位相反。
三、下位推按樁
下位推按樁雙手置于腰腹之間,具有抖放、按拉、拍撞的特點,能夠發(fā)揮出蓄力輕松收放的拳勢效果。
下位推按樁以左前式為例:雙腳分開略寬于肩,雙腿膝蓋略彎,雙腳的間距大于二尺。雙眼目視前方,身體向后略靠,頭部上頂,頂項收額,身體略微向下彎曲,含胸裹腹,沉肩圓腹。左手放在身體的正前方,與腰部同一高度,手掌五指自然分開外撐,手心方向朝下,手指指端朝前,手指距離腰部一尺左右,肘部外翻成下墜勢,手指略低于肘部,肘部低于肩部,肘部彎曲大于90度。右手放在身體的前側(cè),位于左手下面距離為兩拳,手掌掌心朝下,五指自然分開,手指指端朝前,肘部外撐,右手距離小腹位置為一拳。前腿膝蓋向前頂出,并且呈現(xiàn)略微彎曲狀態(tài),后腿膝蓋略微向內(nèi)合,胯部略微后靠,后腿彎曲程度大于前腿,臀向后墜時則上體向前俯。雙手指端的朝向為正前方,雙手掌掌根至腕部向下凸起,可后拉和下按,也可向前撞撲與推放,前手和后手可成上放、下拉拳勢和前推、后拉拳勢。舉手時肺部自然吸氣,落手時肺部自然呼氣,雙手之間能夠有前后、左右、上下、分合的張力,實現(xiàn)內(nèi)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遵循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拳勢原則,并能夠靈活運用在腿部、腳部、腰腹、胸部、背部、肩肘、手腕、頭項以及手臂位置,出現(xiàn)同步或者不同步、同向或者不同向的意力結(jié)合,并形成由局部發(fā)力到整體蓄力而發(fā)之勢,形成協(xié)調(diào)與整體的發(fā)力方式。意力通達,以腳部為固定點,從腿部發(fā)力,通達到腰部和背部,從肩膀和手臂通過,以手指發(fā)力為最終輸出點,蓄勁時吸氣,發(fā)勁時呼氣,以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意氣運行原則。
四、大成拳樁法的效用
站樁的效用在于通暢氣血、鍛煉肌肉、訓練神經(jīng)、發(fā)揮潛能。實際上所說這四方面效用,正是樁功的四方面核心內(nèi)容。
通暢氣血,是站樁之初步效應。站樁要求全身放松,全身放松氣血得以通暢,氣血通暢自然可以祛病健身,使體質(zhì)得到調(diào)解。
體質(zhì)轉(zhuǎn)強,是參與技擊的基本條件,鍛煉肌肉是站樁的必然結(jié)果。站樁時手臂與兩腿兩腳的特定姿勢,皆為在放松狀態(tài)下的負重之舉,肌肉自然得到鍛煉,故久練亦可使肌肉發(fā)達,但由于此種鍛煉是在放松的要求下,配合松緊變化、意念活動進行的,所以,肌肉所增長之力為松沉圓活之勁而非僵死之力。
訓練神經(jīng),是站樁的首要目的。神經(jīng)健康可促使全身處處健康,可使膽氣過人,膽氣過人才能臨陣不亂。若神經(jīng)脆弱,不要說在技擊中取勝,即便舉手投足保持一定章法,也很不容易,且神經(jīng)健康可創(chuàng)造氣勢逼人的效果,氣勢如何對技擊成敗至關重要。
發(fā)揮潛能,為站樁之最終要求和技擊的終極目標。所謂潛能,即為人體潛在的搏擊能力,通過站樁這種特殊的訓練方式可以逐步達到恢復搏擊本能的要求。
以上三種樁法形式各有所長。也各有不同,只有擇優(yōu)為用,并形解之,以心法悟之,以意導之,以形蓄之,才能夠體悟到大成拳樁法形式的重要性和優(yōu)勢。大成拳樁功作為大成拳最基礎、最重要、最核心的功法,與技擊修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沒有樁功,就沒有大成拳技擊。
(編輯/周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