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妮娜 黃大野 萬鵬 曹春霞
摘要?總結了中國茶樹害蟲的種類和危害情況,針對危害茶樹較重的茶尺蠖、茶小綠葉蟬、茶橙癭滿、黑刺粉虱等害蟲,論述了其研究概況,并對茶樹害蟲防治技術研究進展以及發(fā)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旨在為茶樹生產中主要害蟲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樹害蟲;種類;危害情況;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7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22-0001-03
Abstract?Pest species and hazard situation of tea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The progress of Ectropis oblique hypulina Wehrli,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Acaphylla theae Watt and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a heavily harmed tea was reviewed,and the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 of controlling pests in tea were prospected.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in pests in tea.
Key words?Tea pests;Type;Hazard situation;Control technique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之一。茶葉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具有極其重要地位。在茶樹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發(fā)生嚴重影響了茶葉的產量及質量。近年來,隨著氣候、栽培方式及耕作模式的變化,導致茶樹上病蟲害種類逐漸增加,且危害程度逐漸加重,危害范圍呈擴大趨勢[1]。茶葉蟲害的發(fā)生已然成為影響茶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筆者將對目前茶樹上蟲害最新研究情況進行綜述,旨在為更好地防治茶樹害蟲提供參考依據。
1?茶葉害蟲的種類及其危害
1.1?食葉類害蟲
茶樹上危害較重的食葉型害蟲大多為鱗翅目害蟲,主要有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茶長卷蛾(Homona magnanima)、茶白毒蛾(Arctornis alba)、 茶毛蟲(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hypulina Wehrli)、云尺蠖(Buzura thiberaria Oberthur)、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μmura)、腎毒蛾(Cifuna locuples)、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這類害蟲主要以幼蟲取食葉片,造成葉片空洞或者缺刻,從而影響茶樹的生長及長勢;茶小卷葉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茶長卷葉蛾(Homona coffearia)這類害蟲以幼蟲在葉片上吐絲、卷葉啃食葉肉為害,使得葉片徒留一層表皮,嚴重時造成茶樹葉片焦黃枯褐,芽梢及植株生長受抑,茶葉產量及品質下降。還有一類鞘翅目害蟲,主要以成蟲啃食茶樹葉片和嫩梢,幼蟲鉆蛀土壤危害茶樹根部為害,如茶角胸葉甲(Basilepta melanopus)和茶麗紋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
1.2?刺吸類害蟲
在茶園危害較多的刺吸類害蟲主要是螨類,主要有咖啡小爪螨(oligonychus coffeae Nietner)、茶橙癭螨(Acaphyllatheae Watt)、茶葉癭螨(Calacarus carinatus)、茶跗線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茶短須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等,這類害蟲主要以成、若螨刺吸茶樹葉片汁液,使葉片逐漸失去光澤,嚴重導致葉片脫落,影響植株長勢及產量。二類是蝽類,主要有茶網蝽(Stephanitis chinensis Drake)、長肩棘緣蝽(Cletus trigonus Thunberg),這類害蟲主要是以成、若蟲刺吸植株葉背汁液,造成葉片背面產生白色的小斑點,使植株葉片生長受阻。三類是葉蟬類,主要有假眼小綠葉蟬(Empoasca vitis)、茶小綠葉蟬(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這類害蟲主要以成、若蟲刺吸茶樹嫩梢汁液,影響芽梢正常生長。四類是茶蚜(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主要是以成、若蟲刺吸嫩梢汁液為害。五類是粉虱類害蟲,在茶樹上危害最嚴重的就是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a),主要以成、若蟲刺吸葉背面汁液,分泌蜜露并誘發(fā)煤污病,影響茶葉的產量及質量。六類是蚧殼蟲類,主要有角蠟蚧(Ceroplastes ceriferus Anderson)和椰圓蚧(Aspidiotus destructor Signoret),這類害蟲主要以成、若蟲刺吸枝干或葉背汁液為害,嚴重導致葉片脫落,影響茶樹長勢。
1.3?鉆蛀類害蟲
茶樹上危害嚴重的鉆蛀類害蟲主要是茶子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主要以成蟲啃食茶果和嫩梢表皮,幼蟲鉆蛀入茶果內危害。
2?主要害蟲的研究進展
2.1?茶尺蠖
茶尺蠖,又名拱背蟲、造橋蟲等,鱗翅目尺蠖蛾科害蟲,是茶樹上一類發(fā)生普遍且危害嚴重的食葉類害蟲,主要危害茶、油茶、大豆、山茶、芝麻、豇豆、山核桃、石榴等植株[2]。幼蟲喜棲息在葉片邊緣,以幼蟲取食嫩葉邊緣危害,危害嚴重時可將葉片全部吃光,徒留禿枝,不僅影響植株的長勢,還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及品質。該蟲主要發(fā)生在長江流域以南的茶葉主產區(qū),以江、浙、皖、湘等省發(fā)生更為嚴重[3]。幼蟲期共4齡,溫度越高,幼蟲期發(fā)育歷期越短,在18 ℃下,整個幼蟲發(fā)育歷期為26.9 d,而在27 ℃,幼蟲發(fā)育歷期為12.1 d[4]。袁爭等[5]通過對茶尺蠖人工飼料營養(yǎng)成分及飼養(yǎng)結果分析表明,以茶葉粉+大豆勻漿或茶葉粉+麥胚粉為主要營養(yǎng)成分配制的茶尺蠖人工飼料,營養(yǎng)較為均衡,有利于茶尺蠖整個生育期的營養(yǎng)所需,但在繼代飼養(yǎng)方面,李云壽等[6]采用茶葉粉+酵母片粉+蔗糖作為茶尺蠖三大主要營養(yǎng)供給配方效果最好,在繼代飼養(yǎng)5代之后,幼蟲的存活率依然很高,這為茶尺蠖大規(guī)模標準飼料工廠化生產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高旭暉等[7]研究發(fā)現(xiàn),茶尺蠖成蟲多于在黃昏至天亮之前羽化,成蟲羽化24 h后性成熟,雌雄成蟲求偶交配發(fā)生在 20:00—翌日01:00,交配高峰期在 22:00—23:00,翌日黃昏開始產卵,卵多產于樹枝、葉片或土壤縫隙中,雌蟲在產卵2~3 d后死亡。
徐秀秀等[8]研究茶尺蠖的飛行能力及擴散行為發(fā)現(xiàn),2日齡的雌、雄成蟲在持續(xù)飛行時間和最大飛行速度方面能力均為最強,雌、雄成蟲的平均飛行距離在8 km以上,一次最遠可飛行的距離約2 km,4日齡的飛行能力最弱。
選育和推廣抗蟲品種是治理茶尺蠖的經濟有效的措施之一。呂文明等[9]、鄭高云[10]、金珊等[11]利用EPG技術篩選到了如碧云、平利茶、農抗早等對茶尺蠖有較強抗性的材料。目前,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與數據分析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很好地揭示了茶樹抗蟲的分子機制,同時也為抗蟲育種帶來了新的指導方向。
李喜旺等[12]研究表明,利用茶尺蠖性信息素誘捕器可在茶園中作為大量誘捕和蟲情監(jiān)測的手段來應用,當誘捕器掛放密度約為16個/hm2 時對茶尺蠖幼蟲的校正防治效果可達 88.44%。趙麗等[13]開展了 100 億孢子/mL 短穩(wěn)桿菌懸浮劑、茶核·蘇云菌、0.6%苦參堿水劑、1%苦皮藤素乳油4種生物農藥防治茶尺蠖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與對照化學藥劑聯(lián)苯菊酯相比,茶核·蘇云菌、0.6%苦參堿水劑、1%苦皮藤素乳油這3種生物農藥的防效高于對照藥劑,在茶尺蠖田間防治中可優(yōu)先選用這3種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藥劑。
2.2?茶小綠葉蟬
茶小綠葉蟬,又名葉跳蟲、浮塵子,屬半翅目葉蟬科害蟲,在全國產茶區(qū)普遍發(fā)生。茶小綠葉蟬在中國中南部茶園,從3月中旬開始在茶園活動,為害一直持續(xù)到12月上旬,為害高峰期主要在7月和10月,適宜生長溫度在20~25 ℃,對極端高、低溫均有較強的耐受性[14]。研究表明,茶小綠葉蟬用盆栽茶苗在室內可進行大規(guī)模飼養(yǎng)[15-18]。
茶小綠葉蟬對淺綠色和黃綠色有偏嗜性,有畏強光習性,在10:00和15:00—16:00 在茶樹上部取食,中午在茶樹背陰處活動,產卵在芽下第 1~3節(jié)的嫩梢組織內[19]。
王蔚等[20]通過田間蟲口密度來篩選抗蟲品種,結果表明鐵觀音上茶小綠葉蟬的蟲口密度最低,可作為茶樹抗茶小綠葉蟬的抗性材料來深入研究。
鄭珊珊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使用蠟蚧輪枝菌和纓小蜂時可有效控制茶小綠葉蟬的種群數量,其防治效果高達 90.8%。目前,蘇云金桿菌和球孢白僵菌已在茶園中廣泛使用。
2.3?茶橙癭螨
茶橙癭螨,又名斯氏尖葉癭螨,屬蜱螨目癭螨科。一年可發(fā)生20~30代,茶橙癭螨的生長發(fā)育最適宜條件為溫度20~27 ℃,相對濕度75%~90%[22]。每年的5月中旬—6月下旬和8—10月全年有2次明顯的為害高峰期,對夏茶和秋茶為害極大。
姚明哲等[23]通過田間調查篩選,共鑒定出 “巡山猴”“武夷 82 號”和“金鎖匙”3份高抗茶橙癭螨的優(yōu)質資源,這為今后開展茶樹抗螨育種提供了良好的親本材料。
殺螨劑目前是茶園生產中對茶橙櫻螨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目前生產上應用效果最好的殺螨劑主要有噠螨靈和噻螨酮等[24]。洪海林等[25]研究發(fā)現(xiàn),24%帕力特懸浮劑和15%凱恩乳油對茶橙癭螨有著較好的防治效果。
2.4?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又名桔刺粉虱,屬半翅目粉虱科,是近年來在茶園上發(fā)生普遍且危害嚴重的粉虱科類害蟲,主要以成、若蟲刺吸茶樹葉片背面汁液為害,并能分泌蜜露誘發(fā)煤煙病,嚴重影響茶樹的質量[26]。黑刺粉虱發(fā)育周期短,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在廣東茶園一年可發(fā)生5代。李品武等[27]對黑刺粉虱在4個不同茶樹品種上的空間分布型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黑刺粉虱在茶樹上隨著種群密度的升高其聚集程度增強;絕大多數的黑刺粉虱分布在茶樹的中下層,在茶冠頂部分布較少。
韓敏[28]對全國22個茶樹上黑刺粉虱的mtDNA-COI基因序列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比較,結果表明,除重慶永川和四川廣安黑刺粉虱的遺傳距離較大外,其他20個地理種群的遺傳距離都較小,且遺傳相似性較高;另外,利用黑刺粉虱SCAR特異性序列對 22 個不同地理種群黑刺粉虱進行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地理種群間的黑刺粉虱遺傳差異很小。
唐天成等[29]研究中華通草蛉幼蟲和大草蛉幼蟲對黑刺粉虱若蟲的捕食作用,結果表明,這2 種草蛉對黑刺粉虱均具有較好的捕食作用,且捕食量均隨黑刺粉虱若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田間可利用這2種草蛉幼蟲來防治黑刺粉虱。王瑤[30]在室內測定了16種藥劑對黑刺粉虱2齡若蟲的毒力,結果表明,溴氰蟲酰胺和氯蟲苯甲酰胺毒力最高,可作為田間黑刺粉虱防治首選藥劑,其次是噻蟲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螺蟲乙酯,高效氯氰菊酯以及聯(lián)苯菊酯對黑刺粉虱的毒力最低。韓敏[28]對黑刺粉虱進行了田間防治藥劑篩選,結果表明,阿維菌素和噻嗪酮對黑刺粉虱的一齡若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阿維菌素和農地樂對黑刺粉虱成蟲的防效最高。
3?茶樹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進展
3.1?抗蟲品種資源篩選及培育
選育、推廣種植抗病蟲害茶樹品種是新茶園開墾或改種換植茶園病蟲害防治及農藥減量最重要的途徑之一。茶葉是一種健康飲品,而且茶樹中含有大量具有較強抑菌活性的多酚,因此,在茶樹抗性品種資源選育上,抗蟲性一直是一個重要指標[31]。茶樹在長期栽培馴化過程中進化出3種防御機制來抵御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即忌避性、抗生性和耐害性,這些機制是當有害生物危害茶樹后,會誘導茶樹自身產生次生代謝化合物或他感化合物,從而可趨避或拒斥害蟲前來取食或產卵。這對減少殺蟲劑的使用、確保環(huán)境生態(tài)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32-33]。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選育推廣的云抗10號、14號品種對常見茶樹病蟲害有較強抗性[34],汪云剛等[35]通過田間自然鑒定篩選出馬鞍山大葉茶、昌選2和中葉2號對茶小綠葉蟬有較強的抗性;基諾大葉茶和丫口小茶對咖啡小爪螨蟲有較強抗性;84-1-1和曼噴龍大葉茶對根結線蟲有較強抗性,這為抗性品種選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茶樹抗性品種資源收集、選育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日本利用分子育種技術育成抗炭疽病品種和抗輪斑病的茶樹品種,在生產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36]。
3.2?物理防治
利用茶樹-害蟲-天敵三重營養(yǎng)鏈間的種間或種內的化學氣味通訊原理,采用人工誘導和模擬技術進行害蟲的行為調控、茶樹抗性誘導來達到田間害蟲防治的目的。李艷華[37]利用茶細蛾性誘劑誘捕茶細蛾,效果很好。采用黃板誘殺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虱、綠盲蝽等害蟲,藍板誘殺黃薊馬,配合使用對新型天敵友好型殺蟲燈,對茶黑毒蛾、茶小綠葉蟬等害蟲有較強的誘殺效果[38-39]。
3.3?化學防治
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是田間防治選擇化學農藥的首要條件。如葉蟬類害蟲可選用茚蟲威、溴蟲腈、菊酯類藥劑來防治;蚧類害蟲的防治可選用溴氰菊酯、亞胺硫磷、喹硫磷等藥劑來防治;螨類害蟲可選克螨特、四螨嗪、噠螨靈等藥劑來防治;刺蛾類害蟲選用氯氰菊酯、辛硫磷和煙堿類藥劑來防治[40-41]。
3.4?生物防治
目前,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突出和對環(huán)境保護的越來越重視,茶園上害蟲防治越來越多選用生物防治方法,常見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一是利用昆蟲天敵和寄生蜂可以有效控制茶園害蟲,茶園天敵主要有蜘蛛、瓢蟲、草蛉、蝎蛉、螳螂、蠼螋、寄生蜂、捕食螨等,對茶小綠葉蟬、螨類有較好的防效;二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源農藥諸如白僵菌、綠僵菌、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蟲 NPV 病毒等制劑來控制茶尺蠖及茶毛蟲等;三是利用一些植物源生物農藥來控制害蟲,如苦參堿、魚藤酮、天然擬除蟲菊素、蘇云金芽孢桿菌等對茶毛蟲、茶尺蠖、茶刺蛾等茶樹害蟲有較好的控制作用[40,42]。
4?展望
茶葉害蟲防治一直是茶樹健康生產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害生物綜合防控作為農業(yè)生產的一項重要策略,在農業(yè)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隨著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茶樹害蟲的種類、發(fā)生規(guī)律、危害程度等均有所變化,所以在今后茶樹害蟲綜合防控研究方面,要加強對不同地區(qū)茶樹主要害蟲發(fā)生規(guī)律的調查,篩選及開發(fā)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環(huán)保藥劑,建立茶樹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數據庫,建立不同生態(tài)區(qū)茶樹蟲害發(fā)生早期的預警機制,綜合利用多種防治方法等來控制害蟲;通過現(xiàn)代分子技術手段,如植物抗蟲基因的挖掘來培育更加穩(wěn)定、高產、抗病蟲害的新品種??傊?,在茶樹害蟲綜合防控策略制定時,應從生態(tài)學的觀點出發(fā),利用環(huán)境-作物-害蟲-天敵之間的內在與外在聯(lián)系,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針,確保茶產業(yè)健康、穩(wěn)定地可持續(xù)發(fā)展。
47卷22期?楊妮娜等?茶樹主要害蟲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1] 譚榮榮,劉明炎,龔自明,等.湖北省茶區(qū)主要病蟲害的種類及發(fā)生規(guī)律[J].湖北植保,2013(6):48-52.
[2] 王業(yè)勝.茶葉害蟲茶尺蠖的識別與防治[J].農業(yè)災害研究,2015,5(8):6-8,17.
[3] 李紅莉,崔宏春,余繼忠.茶尺蠖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研究現(xiàn)狀[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45(19):150-151,233.
[4] 唐美君,殷坤山,洪志華,等.茶尺蠖的飼養(yǎng)溫度和發(fā)育歷期[J].中國茶葉,2016(7):16-17.
[5] 袁爭,張家俠,孫欽玉.茶尺蠖人工飼料營養(yǎng)成分及飼養(yǎng)結果的分析[J].茶業(yè)通報,2017,39(1):28-33.
[6] 李云壽,胡萃.茶尺蠖人工飼料的研究[J].華東昆蟲學報,1992,1(1):35-40.
[7] 高旭暉,宛曉春,楊云秋,等.茶尺蠖生物學習性研究[J].植物保護,2007,33(3):110-113.
[8] 徐秀秀,蔡曉明,邊磊,等.茶尺蠖潛在飛行能力的研究[J].茶葉學報,2015,56(4):249-253.
[9] 呂文明,樓云芬,胡宏基,等.不同品種茶樹對茶尺蠖的抗性[J].中國茶葉,1990(4):24-25.
[10] 鄭高云.不同茶樹品種對茶尺蠖抗性機制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08.
[11] 金珊,孫曉玲,陳宗懋,等.昆蟲刺探電位圖譜(EPG)技術在茶樹抗刺吸式口器害蟲研究中的應用[J].茶葉科學,2012,32(5):393-401.
[12] 李喜旺,黃 晨,于永晨,等.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間使用技術及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學報,2018,45(5):1054-1060.
[13] 趙麗,程永祥,袁少華.4種生物農藥對茶尺蠖的控制效果評價[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2):70-72.
[14] 喬利.茶小綠葉蟬Empoasca onukii Matsuda 對短期高低溫的響應及分子機制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15] 李慧玲,林乃銓.假眼小綠葉蟬卵纓小蜂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茶葉科學,2008,28(6):407-413.
[16] 蔡有方.臺灣地區(qū)茶小綠葉蟬(半翅目:葉蟬科)大量飼養(yǎng)與施放之潛力[D].臺北:臺灣大學昆蟲學研究所,2014
[17] 金珊,孫曉玲,陳宗懋,等.不同茶樹品種對假眼小綠葉蟬的抗性[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2,45(2):255-265.
[18] KOSUGI Y.A laboratory method for rearing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sca onukii Matsuda by using tea seedlings as oviposition sites and as food[J].Tea research journal,2010,109:57-64.
[19] 汪榮灶,樊鵬玉.假眼小綠葉蟬生物學的觀察[J].江西植保,2000,23(4):105-106.
[20] 王蔚,吳滿容,張思校,等.茶小綠葉蟬在福建省茶樹品種上的選擇機制初探[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6,45(4):80-84.
[21] 鄭珊珊,姜榮良,田麟,等.蠟蚧輪枝菌和纓小蜂對假眼小綠葉蟬的協(xié)同控制作用[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34(2):282-287.
[22] 殷坤山,唐美君,熊興平,等.茶橙癭螨種群生態(tài)的研究[J].茶葉科學,2003,23(S1):53-57.
[23] 姚明哲,郭華偉,王新超,等.福建武夷山地區(qū)茶樹種質的茶橙癭螨抗性變異及高抗優(yōu)質資源的發(fā)掘[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9):127-131.
[24] 謝忠明,謝中平.茶樹螨類害蟲發(fā)生與防治[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15):28-29.
[25] 洪海林,饒漾萍,丁坤明,等.兩種殺蟲劑防治茶橙癭螨藥效試驗初報[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2,51(20):4527-4535.
[26] 黃建,羅肖南,黃邦侃.黑刺粉虱及其天敵的研究[J].華東昆蟲學報,1999,8(1):35-40.
[27] 李品武,彭 萍,王曉慶,等.黑刺粉虱在4個茶樹品種上空間分布型研究[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1,20(3):954-958.
[28] 韓敏.茶樹黑刺粉虱發(fā)生動態(tài)及遺傳多樣性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0.
[29] 唐天成,張艷,李程錦,等.中華通草蛉和大草蛉幼蟲對黑刺粉虱若蟲的捕食功能反應[J].應用昆蟲學報,2018,55(2):217-222.
[30] 王瑤.防治茶園黑刺粉虱藥劑篩選及鮮茶中殘留和對七星瓢蟲安全性評價[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18.
[31] 李榮林,楊亦揚,胡雲飛,等.茶樹的抗蟲性和抗性育種研究[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5,43(5):1-4.
[32] 陳宗懋,陳雪芬.茶葉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植保問題[J].茶葉科學,1999,19(1):21-26.
[33] 王新超,楊亞軍.茶樹抗性育種研究現(xiàn)狀[J].茶葉科學,2003,23(2):94-98.
[34] 田易萍,徐丕忠,朱興正.國家級茶樹良種云抗10號在云南省的應用及推廣[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1(24):118-119.
[35] 汪云剛,矣兵,冉隆殉,等.云南茶樹種質資源的抗性鑒定和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3):86-91.
[36] 段慧,吳亮宇.茶樹抗逆性育種研究進展[J].福建茶葉,2007(1):4-6.
[37] 李艷華.三種茶樹害蟲性誘劑防治茶樹蟲害效果初報[J].現(xiàn)代園藝,2012(22):144-145.
[38] 吳祖幸,劉雄,鄧建新.安化縣茶葉常見病蟲害發(fā)生特點與綠色防控對策[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3(22):51-53.
[39] 蔡麗,汪云剛,冉隆珣.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茶園害蟲效果試驗[J].中國茶葉,2008,30(12):20-21.
[40] 冉隆珣,玉香甩,陳洪云,等.云南茶樹主要病蟲害新況及其防治措施[J].茶葉科學技術,2013(2):23-25.
[41] 陳吉品,吳福廣.不同藥劑防治茶樹主要害蟲效果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6(6):134,142.
[42] 鄭際雄.云南茶葉主產區(qū)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J].中國茶葉加工,2018(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