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老馬的女兒正在聚精會神地看報,她猛然喊道:“爸爸,您看這句話是不是有問題呀?”接著,女兒讀開了報:“我市各單位首批赴北京參觀的代表,均由先進工作者組成?!?/p>
老馬接過報,故意問女兒:“你說問題出在哪?”
女兒急速地轉(zhuǎn)動著明亮的大眼睛,想了想說:“‘代表能說‘組成嗎?”
見女兒說到了點子上,老馬便追問道:“為什么呢?”
女兒笑著搖搖頭,老馬便給女兒分析起來。
句中主語中心是“代表”,謂語中心是“組成”,二者不能搭配,因為“代表”指某一類人或事物的典型,通常指的是個體?!敖M成”作動詞時,指組合形式一個整體,所以“組成”要求的客體必須是某一個整體,比如組成代表隊、代表團等。因此由“組成”構(gòu)成的句子,一般要出現(xiàn)兩個部分,一個是個體成分,一個是整體部分。現(xiàn)在這個句子中,個體成分是“先進工作者”,而整體成分卻是沒有整體含義的“代表”,這便成了病句。
“明白了嗎?”經(jīng)過一番分析后,老馬對女兒說,“修正的辦法,可以把主語改成群體性質(zhì)的名詞——代表團;把句子說成:我市各單位首批赴北京參觀的代表團,均由先進工作者組成。這樣改就對了”。
在商品市場上經(jīng)常聽到一些買賣的專用詞語,如開價、出價、討價、還價等,書面語言中使用哪個詞跟說話人的地位、話語角色和具體語境有關(guān)。例如“開價”是在市場語境下適合于賣方,“還價”適合于買方。
2007年8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有一篇文章,題目是《大學(xué)生實踐報告淮陽開價10萬》。說的是河南鄭州大學(xué)旅游管理學(xué)院的一群大學(xué)生去淮陽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經(jīng)過細(xì)心調(diào)查完成了一份3萬余字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河南省淮陽縣政府認(rèn)為,這些大學(xué)生兢兢業(yè)業(yè)做出的報告抓住了淮陽縣旅游的實際問題,提出的方案符合實際需要,易于操作,愿出10萬元價買下這份報告。
“開價”,是指售貨者開出價格或者拍賣者開出底價?;搓柨h愿出10萬元買下這份報告,淮陽縣是買方,怎么能用“開價”呢?“開價”一詞使用不當(dāng),應(yīng)說“出價”才對,因為“出價”是買方提出的愿付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