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我們都知道“大智若愚”這個成語。這個成語本原于《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闭嬲腔鄣娜?,表面看起來,就像是蠢笨的一樣。這說的是,真正智慧的人,不以炫耀自己的才華為能事,懂得韜光養(yǎng)晦。
莊子曾經(jīng)講過一個寓言,說的是一只猴子,在吳王面前炫耀自己靈活的身手。它在樹上騰挪跳躍,左躲右閃,仿佛在挑逗吳王,你射我呀,你射我呀。結(jié)果吳王讓隨從一起射箭將猴子從樹上射了下來。莊子講的這個寓言,意味深長。以自己所能炫耀于人的,鮮不遭受被射落樹下的厄運。
老子講“圣人被褐懷玉”,就是說圣人給自己的聰明罩上一件罩衣,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藏起來。把聰明藏起來,表面看起來,這個人就是一個很蠢笨的人。這有一個好處,即沒有人特別注意你,自然沒有人嫉妒你。你靜靜地做自己的事情,沒有人打擾,就容易專心致志。而專心致志,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條件。所以,把聰明藏起來,一門心思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往往就能成大器。
自然有人會反駁:“你把聰明藏起來了,別人就不了解你。別人不了解你,就不重用你。別人不重用你,你就失去了很好的發(fā)展機會?!边@話自然也對。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矛盾,到底是藏還是不藏。我個人的觀點是,藏不藏是自己的事,用不用是別人的事,所謂“用舍由時,行藏在我”。人能保持一份淡定和從容,不刻意顯露自己的才華,而是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就不怕沒有伯樂出現(xiàn)。
《論語》中,講了一個叫寧武子的人,孔子評論他:“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睘槭裁础捌溆薏豢杉啊保磕蔷褪钦f,人性的通則,是希望被人看作智,不希望被人看作愚。而寧武子能夠做到在政治混亂不清明的時候,寧愿被人看作愚,也不愿因顯露聰明而遭人暗算。寧武子以愚的外表來保全自己,實在是一種大智。這一點,孔子欣賞他,莊子自然更是欣賞的了。
歷史上,嵇康鋒芒畢露,“非湯武而薄周孔”;阮籍卻斂藏鋒芒,“口不臧否人物”。結(jié)果, 嵇康因為其“智”而慘遭司馬氏集團殺害,阮籍卻能裝糊涂從而保全自己的性命。鄭板橋?qū)戇^一幅字,叫“難得糊涂”,這也是肺腑之言吧。蘇軾鑒于自己因太聰明鋒芒太露而處處遭受失敗,于是生下兒子后戲題一首《洗兒》。
自然,這首詩有很強的諷刺意味,只是蘇軾在那兒發(fā)牢騷,不可太當(dāng)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國這樣特定的土壤中,以大智若愚的方式存身,不做無謂的犧牲,也不能完全否定?;蛹偃舨谎鹂?,可能就和比干一樣,被剖心了。
《紅樓夢》中,鳳姐“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就說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最要警惕的。一個人若把別人都當(dāng)成傻子,以為就自己聰明,那他就是這世上最大的傻子。無論玩弄權(quán)術(shù),還是在生意場上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結(jié)果都無異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然自焚。所以說,你給別人挖好的坑,最后都把自己埋了。
還有一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和愚,是相對的,所以要相互取長補短。《鬼谷子·權(quán)篇》云:“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這說的是用人所長,避己所短,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這說的好極了。能欣賞別人的長處,是一個人能不斷成長的先決條件。所以孔子才說:“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崩献釉凇兜赖陆?jīng)》第二十七章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鄙迫丝梢猿蔀槲业睦蠋?,不善人可以成為我的鏡鑒,無論善人還是不善人,都有我可資學(xué)習(xí)借鑒的地方。懂得了這一點,就不會自高自大,故步自封了。
生活是復(fù)雜的,有時要化智為愚,有時要化愚為智。膠柱鼓瑟,生搬硬套,是活不出瀟灑的樣子來的。